【嘉祥记忆】嘉祥花林伏羲庙考
文图丨李根勇

"嘉祥伏羲庙有四,一在马市村,一在范山之阳,一在花林,一在垞山之巅。"这是光绪版《嘉祥县志•方舆志•古迹》中有关嘉祥四座伏羲庙的记载。
嘉祥四座伏羲庙之一的花林伏羲庙因湮灭较早,且花林村位于嘉祥县城南7公里的马集镇辖区,含八个自然村,从北至南排序为赵庄、沈庄、刘街、武街、薛庄、张蔡庄、孟庄、戏楼街8个村统称上花林,现称上花林片区。花林伏義庙究竟位于哪个自然村至今成谜。近期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作为济宁伏義文化学会副秘书长,有责任一探究竟,力求寻找真相,解开谜底。
村名由来。据传,唐朝一花姓在此置村,以造林为主,取村名花林。为保护林木筑砌石墙,称花林墙。后花林墙东侧有村取名下花林,故原花林更名为上花林。
其中,薛庄、孟庄、沈庄立村较早,刘街、武街、戏楼街为上花林三个大的自然村,拥有人口均在2000人以上。
光绪版《嘉祥县志•方舆志•古迹》
嘉祥四座伏羲庙记载。

花林山位于嘉祥县城东南6千米,马集镇驻地西南1.5千米,赵庄、刘街村北。因位于花林村北,俗称花林山,华同花义,逐渐演为华林山。山北有高岭,上有寨基,又名东寨山,亦曰龙华山。
花林山南北走向,主要山头有四座,交错排列,绵延数里,主峰海拔169.6米,占地面积约2.5平方千米。
人文景观张子仁墓、青龙观(寺)、沈纯诚墓。
清光绪《嘉祥县志·方舆志·山川志》:华林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南有青龙观,今为寺,寺西南有元总管墓。山北有高岭,上有寨基,又名东寨山,亦名龙华山。

上花林片区各村现存有庙宇情况:
赵庄,村后花林山阳有青龙观,今名青龙寺,元至正年间(1341一1368年)创建。明景泰年间有僧爱其幽胜改以为寺。近年重修,正殿三间,坐北朝南,位于花林山之阳。
赵氏宗祠,位于青龙寺之前下方,近年重修,祠堂内供奉赵氏列祖列宗石刻龙牌及石刻谱系支派。
沈庄,居上花林之东,下花林之北,又叫北花林。
刘街,土地庙,位于村中心东西南北街交叉路口,近年重修。
武街,真武庙,现湮灭,现改建为张蔡村两委办公场所与上花林小学与幼儿园。
张蔡庄,真武庙,仅存遗址。现有古国槐树一棵,胸径达一米,枝繁叶茂。村两委院内存有部分残碑。
孟庄,花林桥,一桥一石一拱。大明崇祯七年(1634年)建立,下有奶奶(娘娘)堂,坐北朝南,正殿四间,堂前今仍有庙坑。是否为伏羲女娲庙?待考。
薛庄,村内文化广场西侧有一座石筑土地庙。有薛、花、葛、林等姓,姓氏中均有"草字头",这是一个奇特的村姓现象。现有孙姓二十多家、权姓四家、刘姓二家。村中有薛庄桥用于排山水与交通。
戏楼街,有古戏台,对过路北有关帝庙、华佗祠与娃娃庙(由小金山娃娃庙迁此)。村西范山北麓有干年小庙翁神庙。
下花林村,三圣堂。位于村东西中心大街最东头,庙门朝西面对大街。正殿三间,坐东朝西,中央供奉观音、关圣帝、二郎神三位神圣。村中老人们口口相传:"三圣堂正对大街,不立庙,不立人"。
土地庙,位于村中心东西大街路北。

笔者历时月余,冒着酷暑盛夏,深入到花林各自然村大街小巷及周边村庄、山峦,实地调查寻访,查明了上下花林九个村现有庙宇情况,并走访赵氏、闫氏、张氏等家祠主持老年人,拜访知名文化学者,遍寻当地风水大师,用排除方法初步索定花林伏羲庙的所在村庄一一薛庄。
花林伏羲庙,初探疑似位于花林山之前的薛庄与张蔡庄村内的真武庙后侧,或者伏羲庙是真武庙的前身。这是因为嘉祥后马市、范山、垞山之三座伏羲庙均建在山上或山麓,故花林伏羲庙也应建在花林山附近,一挨寻找到花林伏羲庙原始碑碣等相关证据,再作定论。

这个伏羲女娲交尾图里面全部是中国文化,阴阳文化,规、矩文化,生殖文化,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