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重开
——胶济铁路与近代变轨(下)
胡春雨

下篇:世纪风云
《左传》记载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然而二十世纪列强的角逐刚刚展开。
侵占胶州湾后,德国人立即着手大规模建设,力图将此时的胶澳地区打造成“模范殖民地”,一座欧陆风情的新城在碧海蓝天间诞生。殖民当局一面以武力为依托,将城市打造成坚固要塞,一面以铁路为锁链,将触角深入山东内地。随即组建德华山东铁路公司和矿务公司,一八九九年八月胶济铁路开工,至一九零四年六月一日通车,殖民者将沿线富源攫为己有。主政山东的袁世凯下了一步先手棋,在铁路通车前夜奏请济南、周村、潍县自主开埠,挽回部分利权。铁路重塑了山东版图与社会面貌:以青岛连接世界,取代今日烟台一带的古登州,成为胶东半岛中心城市;以济南连接腹地,老商埠在西部崛起,从封闭的古典城市逐步发展为工商重镇,形成了现代山东济青双核并峙的格局。主要交通线路,由纵向的京杭运河变为横向的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与产业布局随之调整,海岱大地以被动姿态向近代变轨。
铁路对近代转型的基础性,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过:“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张之洞亦以铁路为工农商学兵之“气脉”。气脉一旦开通,整体带动了银行、工矿、教育等近代化事业,刺激了沿线经济作物和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城市面貌、人民生活、社会风气随之巨变,吃西餐、穿洋装、逛公园成为新的生活方式,衣不蔽体的美女广告折射着伦理层面的深刻冲击,文化观念在向西方看齐。现代化与西方化一时难以分清,意味着从器物、规则到精神的整体转变,中国人需要从头向西方学习。能不能走远,关键看能否把握历史与精神主动,按照固有的国情和传统,实现现代文明的内生演化。
热闹的背后不要忘记日本,因为日本从来不肯忘记,总是把中国的内政当作自己的核心利益,只是迫于列强的均势,不能无所忌惮。为了对抗俄德,日本一度与英国结盟。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了英国的死对头,机会终于来了。德国自知鞭长莫及,以退为进,向中国提出归还青岛。日本横加阻止,扬言“万不可接受”,随后打着将青岛归还中国的幌子,借口英日同盟对德宣战。山东成为一战唯一的东方战场,也是一场实力悬殊没有悬念的战斗。日军无视北洋政府划定部分胶东半岛为战区的声明,绕过德军坚固的正面防线,先后在龙口湾和仰口湾登陆,迅速占领胶济铁路,将战火烧向济南。天道好还,耀武扬威的德国殖民者,到头来沦为日本侵略者的阶下囚。
日本人来了就没想走,在占领当局鼓励下蜂拥而入,大肆拓殖产业,垄断经济命脉,公然贩卖鸦片,力图将青岛日化,占据胶济铁路八年之久。得陇望蜀,利用欧洲列强忙于厮杀,悍然提出二十一条,妄图将积贫积弱的中国变为附庸。一九一五年五月九日,迫使北洋政府部分接受,攫取了包括山东殖民权力等大量侵略利益,是为“五九国耻”。日本的暴行,只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当时的国会也从未通过。
历经四年残酷厮杀,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烂了欧洲,德国等四大帝国轰然倒塌,世界格局为之一变。美国一跃成为主要世界大国,权力中心在大西洋两岸移转,与企图独霸东亚的日本,矛盾势必加剧。美国雄踞北美大陆,坐拥东西两洋,超然欧亚是非之地,在西方主导的全球格局中具有后发优势。这是一个潜质非凡的超级大国,既有普济主义的理想,也有罗马帝国的情结。这种立国之势,使其在欧洲顺应时局,提出民族自决,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在中国坚持门户开放,主张利益均沾,利在维持均势。这种战略布局,一方面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一方面隐约可见离岸制衡的影子,深刻影响了战后秩序构建。
弱国无外交,但只能依靠外交。一战结束后,中国有缘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当然要提出收回山东主权。而根据列强勾结日本参战时的密约,承诺将战后德国的在华利益转赠日本,中国的主权要求横遭拒绝,由此激起了五四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政府退无可退,愤然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山东问题遂为悬案。中国地广人众罕有其匹,乃人类文明主要组成部分,无论盛衰强弱,何去何从关乎全球格局,关乎大国均势。在当时情况下,只能在列强均势中寻求一线生机。
此后,为了平衡亚太秩序,美国主导华盛顿会议,一方面达成《海军条约》,限定包括美日在内主要海军强国的力量对比,明确英美对日优势;一方面签订《九国公约》,就中国问题达成妥协,宣称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经过激烈斗争,中日在会外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日本被迫将山东权益归还中国。一九二二年十二月,青岛回家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胶济铁路以赎买方式首次回归祖国。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将胶澳商埠改为青岛特别市,制定“大都市计划”,定位为黄河流域经济区入海口,修建了一系列新中式建筑,与异域风情相映成趣。中国要发展,关键是什么样的发展,无论怎么样发展,主权是根本。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的核心利益是统一,只有统一才有希望;对于列强恰恰相反,只要分裂就有希望。一九二七年,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战争,同年,日本内阁提出吞并满蒙、霸占中国的《田中奏折》。面对北伐节节胜利,统一在望,日本人给出的建议是画江而治,意在分而治之。面对核心利益的核心,北伐军当然不能妥协。当大军兵临济南,剑指北京,山东督军张宗昌弃城逃跑,日本终于跳出来,在青岛借口护侨大举登陆,沿胶济铁路占领济南——千方百计将中国拖入战争,打断复兴进程,历来乃反华势力的如意算盘。
一九二八年五月三日,震惊中外的“济南五三惨案”爆发,日本凶相毕露,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虐杀蔡公时等中国外交官员,大肆屠戮中国军民。面对日本精心设计的战争陷阱,国民革命军只能忍辱负重,绕道北伐,完成统一大业。“如有一毫人心,其能忘此耻辱乎?”日本的暴行再次教育了中国人民:雪耻唯有自强。次年,国民政府运用外交手段收回济南,但赔偿不了了之,血债迄今没有偿还。日本只是暂时不敢颠覆战后秩序,狼子野心正在黑暗中滋长。
不久,历经世界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军国主义分子再也按捺不住,执意走上侵略扩张的血路,不惜用暗杀手段左右日本政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为了咽下侵略成果,日本不惜退出国联,向着颠覆战后秩序迈出了关键一步。按照日本的策划,伪满洲国、华北自治接连上演,意在一口口鲸吞中国。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平津沦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抗战全面爆发。战争初期华北迅速沦陷,日本从海陆两路攻占济南、青岛,胶济铁路再次沦入敌手,又是一个八年。占领期间,日本甚至设计了直到七十年代的山东路网规划,写满了狼子野心。
历史证明,公理必将战胜强权,日本无法战胜已经觉醒的中国人民,在广阔无垠的中国战场越陷越深,战争资源趋于竭蹶。其“南进政策”与西方列强的冲突日益激烈,势必图穷匕见。一九四一年,日本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企图利用轴心国在欧洲战场一时得手之机,兵行险棋,火中取栗,先发制人,击败对手,建立自给自足的“大东亚共荣圈”。贪心不足,丧心病狂——日本以区区岛国横挑大半个地球,只能自取覆灭。一九四五年八月,历经明治以来大半个世纪的扩张,以无条件投降作结。在战后国际秩序中,沦为美国制衡、围堵东方大陆的鹰犬。
抗日战争,存亡继绝,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战后一跃跻身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伴随主权回归,海岱山河重光。胶济铁路终于挣脱侵略者的魔爪,亲历两次世界大战洗礼,见证了最屈辱的历史,最悲壮的抗争,最艰难的转型,也将见证最辉煌的复兴。

结 语
数十年间,中国人民历尽艰难曲折,完成了建国大业,走上了改革开放,赢得了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和平发展,向着世界舞台中心回归。胶济铁路上,飞驰的高铁早已取代蒸汽时代的火车头,代表着现代中国的跨越性进步,驱动着今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从诞生之日起,胶济铁路一头连接着东洋大海,一头连接着中原腹地,只要主权在我,便是黄河儿女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康庄大道。当新时代到来,海岱大地西走黄河廊道、中亚走廊,沿着一带一路拥抱世界,联通欧亚大陆。这是一条和平繁荣之路,合作共赢之路,连接起人类的美好向往与共同命运。风雨归来,阅尽沧桑,胶济铁路,驶向新的远方。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