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前辈风范——
记铁二师首任师长刘震寰同志
光辉革命的一生
铁二代 王军

刘震寰生于1912年,回族,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是渤海回民支队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抗日战争时期在津南地区是威震敌胆的传奇人物。解放战争任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和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第二支队(师级)支队长、铁道兵团二师师长,抗美援朝战争中率铁二师入朝参战,铸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初期转业到西北地区工作,参与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筹备建立工作,成为自治区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成员,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兼统战部部长和政协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为大西北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寻求光明投身革命
1912年刘震寰出生在河北沧县(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一个回族农民家庭,待他出生时家境没落贫困,但父亲仍节衣缩食尽全力供他读了6年书(共7年学习时间中途因匪患辍学一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当时也算是个有文化的秀才了。结束学业后,其父马上给只有15岁的儿子张罗了一门婚事,新娘是邻村一户普通回族家庭的女子,比刘震寰大4岁。当地回民流传一句描述生存之道的老俗话,叫做“回回两把刀,一把宰牛羊,一把卖切糕”。刘震寰结婚后便随自己岳父和内弟一起靠买卖牛羊肉维持生计。刘震寰内弟名叫张文凯,小名傻子,生得虎背熊腰,高大威猛,从小在把式(武术)房练武,刘震寰有文化能算账会讲理,二人都爱打抱不平,一个口才好能讲理,一个武艺高身手强,很受穷回回们的爱戴。有了一儿一女之后,刘震寰应聘到沧州城外捷地镇的和记粮店当账房先生。这期间他接触到津南地区早期共产党员刘格平,受其影响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1935年8月刘震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6月,根据中共津南特委指示,创建红军津浦铁路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一天刘震寰的父亲无意中在儿子的包袱中发现一支手枪,误以为儿子当了土匪,立马顿足捶胸,厉声呵斥跪在地上的儿子:“老子辛辛苦苦供你读了6年书,娶妻生子,你咋不走正道,竟然去当土匪,不怕为主的罪行你啊!”刘震寰的妻子也跑过来,惊慌地问:“孩子他爹,这到底是咋回事呀?”出于保密,他不能说出真相,只得说:“爹,现在世道不安到处闹土匪,我当账房先生管着钱财,万一土匪到柜上抢钱,我也不能坐以待毙呀,所以弄了把枪防身之用”。妻子也赶紧附和道:“爹,震寰知书达理,为人正派,咋会当土匪呢?”这才打消了老爷子的疑虑。队伍刚拉起来,刘震寰获悉有一支日本武装汽车走私队进入沧州地面,便立即指挥部队在沧盐公路的旧州镇附近设伏,截击车队大获全胜,击毙二鬼子(朝鲜人)一名,缴获大批贵重物品,变卖后全部上交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日本人恼羞成怒,借口“沧州事件”,要挟国民党政府缉拿刘震寰。为了保存实力,根据党的指示刘震寰将队伍做了分散隐蔽,等待新时机的到来。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刘震寰于1938年创建抗日武装,任八路军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沧县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二大队指导员,八路军津南支队第六大队大队长。这期间率部在沧县仵龙堂村附近的沧盐公路上一举全歼日军骑兵队12人,击毙日军大佐1名,这是冀鲁边区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指挥官。1940年8月,创建冀鲁边军区回民大队,次年升级为冀鲁边军区回民支队(1943年改称渤海军区回民支队)并兼任青城县、新青县和黄骅县县长。
二、家国情怀满门忠烈

前排左起刘震寰、二弟刘震宇、三弟刘震山,后排长子刘桐轩、儿媳张秀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刘震寰的动员下二弟刘震宇、三弟刘震山、内弟张文凯和长子刘桐轩(入伍时年仅12岁),从1938年到1940年期间全部参加了抗日部队。1942年初,刘震寰的内弟张文凯回家养伤,被敌人发现围捕,他是回民支队闻名遐迩的神枪手,边打边撤,击毙击伤敌人多名,最终寡不敌众被捕入狱,日军听说抓住了刘震寰的小舅子,如获至宝,要挟其父张文祥对刘震寰劝降,说你儿子的命就攥在你女婿手里,只要他答应和皇军合作,就放了你儿子,不然你就要失去这唯一的儿子了。老人怒斥道:“就是让傻子去死,成了绝户,也绝不让震寰当汉奸”。为了逼张文凯就范,日寇放大狼狗咬他,被他一脚把狗踢得昏死过去,又用烧红的木棍烫他的身体,烫掉他的耳朵、鼻子,直至遍体鳞伤,面目全非,但他坚贞不屈,誓死不降,英勇就义。张文祥老人悲痛不已,在临近墓地处搭了一间木屋,想儿子了就去坐一会儿。后来为了延续香火,过继了一个本家侄子作为嗣子。解放后刘震寰先后两次接岳父到银川,要为老人养老送终,但老人看望完亲人之后,执意要回老家,他说:“过继的儿子也是儿子,我已经儿孙满堂了,我要回家。”
1942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不小震动。因这一年大旱,边区一些地方几乎颗粒无收,加之日伪军实施大规模扫荡,回民支队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先后发生了收编的土匪武装刘金友部、张文和部叛逃事件,小股人员携枪投敌或逃跑当土匪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支队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严肃军纪,决定对携枪投敌或当土匪者严惩不贷。这时一个名叫刘玉海(小名刘老四)的战士带4个人逃跑当了土匪,被抓获后本应枪毙,但刘震寰反复考虑,刘老四是回支早期战士,曾经作战勇敢,攻打旧城时冲锋在前立过功,就饶了他一命以观后效,并当众言明下不为例,再有类似情况无论是谁定斩不饶。可偏就有不长眼的,刘震寰有个亲姨表弟名叫刘老石,为人木讷老实,人称老实刘,刘老四事件刚结束,他就在别人唆使下叛逃当了土匪,被抓获后唆使他的人满不在乎地说:“我和老实刘一起跑的,刘震寰能把我咋样?”刘震寰悲愤地拍了桌子:就地正法!当时也有同志认为老实刘没有罪恶和民愤可以宽大处理,但刘震寰断然拒绝,他含泪悲愤地说,再纵容部队就垮了。刘震寰8岁丧母,姨妈对他关照有加,听说儿子被处极刑后,骑着毛驴哭着喊着,赶到部队宿营地找自己的外甥算账,刘震寰在自己姨妈面前长跪不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得到姨妈理解。同时,老人还做出一个惊人之举,把剩下的二儿子、三儿子都送到回民支队当兵入伍。不幸的是三表弟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了,姨妈含泪说:“老三,你大哥给妈丢了脸,你给妈争了光,为打鬼子而牺牲,值得!”。刘震寰心情无比难过,他怕二表弟再有个三长两短,就真无法面对姨妈了,便把他从部队调出安排在清真寺,以阿訇身份做掩护从事传递情报工作。刘震寰不徇私情,大义灭亲的事迹,在冀鲁边区广为流传,使抗日军民深受感动,广大回汉群众纷纷参加回民支队,此后,支队除了出现个别开小差的现象外,再没有发生过聚众投敌叛变的恶性事件。当时在百姓中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抗日十二月》歌,其中唱道:“四月里来花满园,回民支队刘震寰。他为百姓求解放,抓土匪,除汉奸,对他的表弟不容宽。他一心为人得平安。”
1943年冀鲁边区发生了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叛变革命,派人刺杀副司令员黄骅事件,日伪趁机以所谓铁壁合围战术围剿八路军,并叫嚣一个月内消灭回民支队,捉拿刘震寰的悬赏金由1000大洋上涨为10000大洋。日军亲自出马前往大北赵河村,将刘震寰家四间祖屋焚烧一空。并把没来得及转移的老父亲刘长俊抓进了宪兵队。老人是一位豪侠义气之人,早年因掩护被土匪追杀的穷回回,双膝被砍伤,长久不能痊愈,最后只能在双腿膝盖部位以下做了截肢手术。老人养了一头小毛驴,驯服得很通人性,驮着他四处奔波,给八路军通风报信。冀鲁边军区政委周贯五,在长篇回忆录《艰回奋战的冀鲁边》一书中,专门记述了老人家骑着毛驴给军区首长报送情报的事迹。日寇把老人关在狱中,故技重施让他对儿子劝降,老人大骂不止,鬼子要将老人杀掉,但汉奸们有所忌惮,怕遭回民支队报复,便以放长线钓大鱼为由,说服鬼子放了人。
刘震寰的三弟刘震山解放后转业到山东曹县任民政局局长,国家困难时期提倡减少吃商品粮的人口,他便带头把妻子儿女的城市户口全部转为非城市户口,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不惜承受家庭生活困难的压力。刘震寰的长子刘桐轩1940年12岁时参军入伍,解放后转业到甘肃省临夏市任检察院检察长,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工作,1969年组织调整其工作时,他主动提出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于是被分配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的固原县任县委副书记,别人由首府赴县市任职往往把家属留在银川,自己干个三年两载就调回来了,而刘桐轩却把妻子儿女统统由银川市转到固原县工作和上学,一干就是整整13年,直到1982年离休前不久才调回银川市工作。
三、铁兵运输屡建奇功
抗战胜利后,刘震寰率部挺进东北,在平泉阻击战和攻打长春飞机场的战斗中,创优良战绩,但也有较大牺牲,为了减少伤亡保存回族干部实力,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将原渤海回民支队(序列东北军区7师21旅63团)中的全体回族指战员500多人调出,重新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回民支队,撤到黑龙江后方地区开展工作。中共中央东北局对发挥回民支队作用高度重视,彭真、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指导工作,专门成立了东北回民联合总会和东北回民土改工作团,刘震寰兼任总会会长和工作团长,在发动回族群众参军、土改、支前、反霸和护路剿匪斗争中发挥了突出作用,队伍逐渐扩大到几千人。1948年回民支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第二支队(师级),再后来改编为铁道兵团二师,作为支队长、师长刘震寰率部参加解放战争,在辽沈战役中他率部奋力抢修吉林松花江大桥,并向长春前进抢修,有力支援了解放长春的战役。1949年他率部入关抢修津浦铁路,使野战大军得以迅速运送过江。其后南下抢修粤汉铁路为追歼国民党,保障战斗军需物资的供应,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其间因抢修粤汉线通车,铁二师受第四野战军通令嘉奖,同时中央军委铁道部长兼铁道兵团司令员滕代远电令,为刘震寰记大功一次。此前,第四野战军林彪司令员先后两次深入二师视察,了解工程进展情况。第二次视察时,恰逢汨罗江大桥铺轨通车任务完成,林彪司令员和萧克参谋长等四野首长亲自登上列车试运行,为此刘震寰撰写了《汨罗江的早晨》一文,被五十年总政治部编写的《胜利曙光》一书所收录。

1951年4月刘震寰在安东率铁二师誓师入朝作战:“不打败美帝决不收兵。”8月份美军开始了“绞杀战”,即以大量航空兵对我铁路干线和交通运输枢纽实施狂轰滥炸进行绞杀,妄图切断我铁路运输,切断前线粮食和弹药的供应。仅9月份一个月,在铁二师管区内,美军出动轰炸机851架次,投弹数千枚,桥梁被炸5次,铁路线被炸206处,车站被炸32处次,可见烈度之大。然而铁二师不愧是“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刘震寰亲自坐镇一线指挥,部队硬是挺住了美军的狂轰滥炸,在高炮部队的配合下奋力拼搏,被封锁中断了46天的317公里地段,于12月下旬修复通车,“绞杀战”也在次年6月始告结束。后来合众社电文不得不承认:“美国和他的盟国飞机一直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在北朝鲜仍有火车在行驶,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建设铁路的人”。美军第八军军长兼朝鲜战地司令范弗里特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努力,共产党仍以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方,创造了人间奇迹”。
1953年,刘震寰奉调回国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首任校长兼政委,成为铁道兵院校的创始人之一,为铁道兵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二师回国,经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批准,铁二师(原回民支队)全体回族干部战士500余人集体转业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这是党中央第二次将这支部队的回族干部战士集体调出,第一次是为了保护和保存回族干部,第二次是为了使用回族干部,使其在民族地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两次集体调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干部的高度重视。此时,我军正面临授衔授勋工作,以刘震寰红军时期参加革命、时任准军级干部的条件,是符合授予少将军衔标准的,特别是当时已初定他担任铁道兵副司令员职务,而且他已调离铁二师近两年时间,如果不随二师干部转业会有很好的晋升空间,但面对抉择他毅然选择了奔赴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地区,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当二师回族干部战士得知老师长刘震寰要和他们一起转业地方的消息后,大家激动万分欢呼沸腾。
四、民族工作忠诚践行
刘震寰的革命经历体现了党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造就他成为党的民族工作的忠诚践行者。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成立的同时,还相应成立了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为了做好边区的民族宗教工作,中共冀鲁边区党委下发了《关于回民工作指示》,明确回民支队和回民救国总会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关系;回民支队支队长兼任回民救国总会武装部部长,回民救国总会会长兼任回民支队政委;对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了严谨周密细致的规定。据此,刘震寰任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支队长兼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武装部部长,王连芳(回族)任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会长兼回民支队政委,刘济民(汉族)任支队副政委、何仕兴(汉族,红军)任支队参谋长。从而由回汉两族干部在回民支队中组成了坚强的领导集体。刘济民在赴回民支队任副政委前,边区党委代理书记张晔、军区政委周贯五与他谈话指示:“你到回民支队工作,不吃猪肉就是党性”。在党的明确指示和要求下,回民支队在部队聘任随军阿訇,确保回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对此回族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在1940年8月1日回民支队成立大会上,一次就有100多回族群众踊跃报名参军入伍。针对伪华北自治联军副总司令大回奸刘佩忱,在家乡一带成立了伪“回教联合会”,提出:“回回争教不争国”的卖国论调,刘震寰、王连芳和当地回族进步人士针锋相对地提出“争教必争国,国存教乃存”的口号,在舆论上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对我分化瓦解的阴谋伎俩和反动宣传,果断镇压了披着宗教外衣的汉奸分子,震慑了敌人,教育了群众,使得猖狂一时的伪“回教联合会”最终名存实亡。渤海回民支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向东北挺进,在经历了平泉阻击战和攻打长春飞机场的战斗后不久,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回民支队所有回族干部战士分离出来,重新组建东北军区六纵回民支队,开展土改护路修路等任务,汉族同志组成另一个团参加野战攻坚任务,这就是回民支队的所谓“回汉分家”。“回汉分家”有两哭,一哭是回汉两族战士难舍难分,抱头痛哭,流下了依依惜别的眼泪;另一哭是回族干部战士在得知中央东北局重新组建回民支队,转入后方后勤工作,是为了减少回族干部战士伤亡,保存回族干部战士实力,是对回族干部战士最大的关怀和保护后,流下了无比感动的眼泪。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下,回民支队在哈尔滨成立东北回民联合总会和回民土改工作团,刘震寰兼任会长和团长。在城市争取团结回族工商业者,在农村积极开展土改运动,一时间回民支队在东北声名远扬,吸引了大批回族青年入伍。回民支队改编为铁道纵队二支队后,又吸收了大批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青年参军入伍。

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协副主席、革委会副主任的刘震寰
1955年刘震寰率铁二师全体回族干部战士集体转业到大西北工作,不久就奉命担任了甘肃省固原回族自治州党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固原地区曾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解放初期受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民族宗教复杂情况影响,政治和社会环境不稳定,各类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刘震寰受命于危难之时,上任后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引导教育宗教界上层人士,恢复生产改善民生,1957年“古尔邦”节那天,他亲自赶赴固原南郊少仁沟清真寺向穆斯林同胞祝贺节日,受到回族群众热烈欢迎,他们奔走相告:“解放后党的领导干部到清真寺祝贺节日,这还是第一次。”刘震寰在任期间为固原地区的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7年11月初为了筹备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党中央批准成立了包括刘震寰在内的11位同志为委员的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并兼任工委秘书长职务,直接参与了自治区的筹备和建立工作。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后,刘震寰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兼民政厅厅长、统战部部长复兼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这一时期,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为自治区的民生、统战和民族宗教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1960年春季,宁夏开展了“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运动”,刘震寰始终坚持正确的批判方向,反对运动扩大化,对受到错误批判的统战民宗干部和宗教界人士多方保护。1962年夏秋之间,他先后参加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会后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贯彻落实《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纪要》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纪要》精神,主持召开各类“神仙会”,负责筹备召开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以“贯彻政策,调整关系”,从而使党的统战工作和民族宗教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文革”中刘震寰先是遭到批斗关押和迫害,后经中央批准作为老干部的代表,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1971年12月28日,刘震寰在山东青岛疗养期间,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与世长辞。

这里,我们以原渤海回民支队副政委刘济民在纪念刘震寰逝世15周年时所写的纪念文章,《悼念战友刘震寰同志》中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震寰同志,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你投身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善战,指挥有方,跃马横戈,威震敌胆,是冀鲁边区不可多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你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团结干部,关心士兵,躬身体下,照顾大局,善于共处,老练持重,是深受战士爱戴的党的好干部,好领导;在抗美援朝中,你为志愿军的战斗需要,为保障我军事物资的运输立下了汗马功劳;转业至宁夏地方工作后,又为建立贺兰山下久负盛名的塞上江南做出了贡献。震寰同志,你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党员,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的好战友,你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你的革命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你的英雄业绩将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作者王军,男,生于1960年10月,退休前任沧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铁二师首任师长刘震寰外孙、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二师干部科科长王者兰之子。
槛外人 202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