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教我们同一首歌
王玉华
周日的上午,乐涛打来电话说有段时间没凑了,让我约东川一起坐坐说说话。东川和乐涛是文化新闻界的朋友,我又和他们二位分别是同学,所以电话一通东川就高兴地答应并把饭局安排在他家附近的“味老香”饭馆。
我和乐涛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博山时的同学。虽然我比他早入校半年,却分为七七级和七八级两届。青春岁月,校园时光,虽已是成年也常怀文学青年之梦。记得当时有一《淄流》文学期刊刚刚发行,我们就把自己的习作郑重其事地寄给《淄流》编辑部的韩青老师。韩青老师每每收到稿件都耐心地批改回复并寄来最新一期的《淄流》期刊。期刋一到,我俩就如饥似渴地捧读上面新近刊登的诗歌、小说,梦想着有一天自己的习作也会变成刊物上那规规整整且散发着纸墨清香的铅字。
1980年的夏天,我毕业来到了张店一家企业,第二年乐涛也来到张店工作。乐涛说他家在四宝山军屯村住,约我去他家做客。从张店东部乔庄出发,我俩骑自行车爬上一条长长的山间小路,穿过尚庄,越过花山,便是坐落在九顶山和花山之间山坳里的军屯村了。
乐涛的家是个极普通的农户人家,一进南门便是干净整洁的小院,,院子西北是石磨,院墙旁放着各种农具。乐涛一进门就冲正在忙碌的父母说:爹,娘,我的同学来了!
乐涛的父母热情的招呼我来到屋里,他父亲拉着我的手问我家是哪里的,当我告诉他我家是淄川磁村马棚村时,老人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说道:“你们村我去过的,那里有座卧虎山,是吧?”说完,老人家好像陷入了沉思。当我正要向老人家问点什么时,乐涛和母亲已经把饭菜摆满了桌子。扁豆盒子,芹菜炒肉,芸豆炖肉,麻汁蒜泥拌茄子,榨菜酸辣汤,五香卤豆腐,都是我最喜欢吃的。两位老人一边劝我多吃菜,一边嘱咐我有空常去家里玩。这使我这个远离家乡一百多里地,独自在外漂泊谋生的异乡人心里有种父母就在身边一般的温暖。
又是一年麦飘香。1982年,我和乐涛都被单位推荐到大学深造的考试行列。九月初,乐涛去了理工大,我也在学校报到的教室里结识了东川同学。那时的东川,瘦高挑个头,活脱脱一副电影明星王志文的派头,只是说起话来时,他一口川腔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人感到奇怪:淄博张店竟然还有四川人在这里生活。
我们那时候在上学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履行单位岗位上的职责。我经常跑工地,东川在文化馆搞创作,两人只是在课堂上见面说几句话。大学毕业我调到党委宣传部门,东川成了文化局的负责人,乐涛在新闻界搞专题,仨人相互之间在业务少不了支持配合。四十年下来,东川的作品在省内外和国家层面屡屡获奖,成了文化摄影界的专家名人,但一向低调的他遇到重大场合或活动场景,总是把显要位置和镜头让给他人,自己悄悄地做个铺路者。
乐涛在新闻界也是顶梁柱,新闻专题获奖颇丰,最让人难以忘的是他那部倾尽心血完成的电视连续剧《铁山烽火》。《铁山烽火》反映的是1937年在我国军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的故事。1990年,由开国元帅徐向前亲笔题词的纪念碑揭幕仪式上,乐涛见到了当年武装起义的主要组织者、指挥者-姚仲明将军,自此后萌生了将抗日武装起义壮举搬上荧屏的想法。 从1993年开始筹备,到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山东省电视台正式播放,其间不知经历多少艰辛,当电视剧荣获山东省第八届电视文艺优秀电视剧奖时,他说,真正的奖项是人心,是生长生活在鲁中大地上千百万人民群众对抗战烈士和英雄们的怀念和精神传承。
青春易逝,壮年不再。转眼间我们五零后已是人生的下半场。三年前,乐涛将他的人生感悟结集《黄桑笔履》送我留念。夜晚捧读时,我惊讶地从字里行间发现:乐涛的父亲竟然是“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开国功臣之一。
掩卷沉思,我忽然想起1981年在乐涛老家军屯那个夜晚,那个身材魁梧坐在我身边给我往饭碗里夹菜的慈祥老人,想起了他对我说过的那些话,原来他就是跟随廖容标司令在黑铁山起义,部队跨过胶济线到达磁村张李庄驻守,然后来到马棚与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部队汇合举行《马棚会师》的见证者之一。至此,我心里全明白了,那个夜晚老人是真真切切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把人生生死之交的情感倾注在他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中。文中乐涛写他父亲南下上海后几度辞官为民,支援基层,主动回乡,自力更生建家园,暮年病重不拖累政府和他人的人生过往。我想,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和高尚境界啊。而乐涛和我有着四十年的同学情谊,却没有透露一丝一毫他父亲是开国功臣的信息。
今年五一节过后,我在网络平台上读到了东川一篇纪念他父亲的文章。这篇文章完全颠覆了我对东川家世过往的认知。
原来东川的老家是莱芜卧云铺,离我的老家只有几十里路。东川的父亲是抗战历史上著名的“吉山保卫战”的幸存者。更是抗战最艰苦时期打通和创建联通鲁南、鲁中、胶东、渤海等抗日根据地交通咽喉要道,史称“淄西通道”的主要负责人和筹划执行者。他还是抗战时期由马棚村周围十几个村组成的“金寨区”党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
所以,东川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抗战最艰难时期建立起来的“淄西通道”成为维系山东革命抗日根据地的生命线,应该说他老人家居功至伟。东川在文中写到:老人家晚年常常回忆起当年和马棚人共同战斗、共同欢庆抗战胜利的情景,在心中对马棚寄托着无尽的深情和思念。而我和东川也已结识四十一年了,从来没听他说过自己的父亲是位身经百战的开国将军。
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回想东川和乐涛两位老父亲的革命生涯和崇高品格时,我也想起了老母亲回忆我父亲抗战时期的一些往事,特别是她描述老父亲在军民联欢,欢庆抗战胜利的挥舞手臂,打着节拍,带领人们边扭秧歌边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时的情景,竟和东川父亲讲述的一模一样。我想,1981年初秋的那个夜晚,乐涛的父亲之所以对我那样的亲切和激动,他老人家也一定是想起了当年在马棚村庆祝抗战胜利的动人情景。
我向来是不相信因果报应和缘分循环的,但自从前段时间有位知己朋友告诉我说世间存在量子纠缠后,我对人生的态度似乎有了转变。记得有一次我分别问过东川和乐涛:你们家老父亲 教你学会唱的第一首歌是什么时,他俩的回答竟和我所猜的一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上一辈老人的牺牲奋斗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愿天下所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先烈含笑九泉,愿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团圆。

作者简介:王玉华,男,1958年生,淄博淄川人。1980年中技毕业,1985年山东广播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省党校函授本科毕业。淄博市自来水公司原政工处长,高级政工师。喜欢文学,曾在淄博日报,中国供水节水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作品数百篇。


中国鹰王——王照华绘
独家代理




中国鹰王团扇大师王照华作品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