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
作战值班室与情报哨
原创 | 胡泽亮
一支队一中队(二师司令部)
一、作战值班室
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作战科国内的通信地址:广西十一号信箱一中队十一分队。这是一个神秘的、重要的部门,当年我是情报哨的标图员之一。
作战科隶属于一支队司令部,下设三室。
第一室:作战值班室。在科长(首任科长丁云鹏,第二任科长高荣,第三任科长华国润)的领导下,负责执行支队部(主任,参谋长)命令,指挥部队的军事行动(防空、作战)。主要成员由三名参谋组成,昼夜轮流值班,随时洞察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势态,掌握美机活动情况,研究其空袭规律,兼理情报哨工作。
第二室:抢修值班室。负责掌握所属各大队铁路管区内的线路、车站、桥梁的抢修,抢建、改建进度及其完成情况。
第三室:技术施工室。负责所属各大队路网改善,确定实施方案及其技术指导,为工程保障服务。
1965年7月,一支队指挥部由越南谅山省同模(采石场)转移到河北省有陇县城北安旺丘陵地段(河内至友谊关1号公路83公里附近)的日朗山。该处海拔不高,山上灌木丛生,杂草遍地,坡上蜿蜒着战友踏出的小道。支队高机连部署在附近,保护指挥部安全。通信连也扎营在附近,为各部门铺设通信网站。
作者在机关留影
支队司令部作战值班室,地处半山坡,两间十多平米的竹质草屋,既办公又居住。树桩上架起的铺板就是办公桌和床。屋内几个木箱用于存放地图、文件等物品。两部电话机、望远镜、手摇警报器、照明用手提煤油马灯置于明处,随时可用。丁云鹏科长(1965年10月任七团副团长,1965年11月任九团团长,1977年7月任铁二师参谋长,现已故去)负责科内日常工作。高荣科长于1965年11月后才到作战科,直至1966年8月21日,遭美机空袭,中钢珠弹牺牲。值班室负责防空作战的有赵纯豪(后任副科长,铁道部计划司副司长);于成宽(后任中铁十二局战武处处长,辽宁复县人);单宝平(后任铁二师副师长,中铁局十二局副局长,山东高青人)三位参谋值班。任修安(63年兵,武汉兵)是资料员。科内还有一名徒步通信员陈学良(65年兵,河南籍),负责科内与机关内部各部门的文件、信件等传递。值班室茅屋外的左前方,有一条人工开凿的“S”型半人深的防空壕沟,通向约5米远处的简易掩洞,深约4米,宽、高约2米,洞内预留有两组有线通信线路,供临时紧急用。
由于营地分散,警力不足,大家为了自身的安全,防止美越地面特务的骚扰,夜间必须轮流站岗放哨,布置警戒。干部配备的武器是54式手枪,战士则配备56式半自动步枪及少量子弹。另外,每人配备一个记有自己姓名、单位、血型的军绿色急救包,以防万一。自备手电筒,以利夜间行动方便。
二、情报哨
部队刚入越,是适应“站住脚”的时段。而美国飞机则加紧对越南北方地区选择性的侦察活动,采取非连续间歇性空袭。我一支队收集到的敌情,主要是靠广州军区电报传递和高炮部队的有线联络。信息情报来源滞后。在这种敌来我不知,敌进我不明的时局下,我支队处于劣势而被动。《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一支队管区的战线长,任务艰巨而繁重,当务之急,必须自我武装,尽快建立自己的空情工作网站。情报哨应运而生。
情报哨,是一支队指挥员的耳目,是战友心中的哨兵;
情报哨,在疆外异土上诞生,在硝烟战火中成长;
情报哨,是一支特殊的战斗小分队,图纸彩笔就是武器。
情报哨,是我军反空袭全天候的卫士。
情报哨全体战友
支队情报哨,隶属支队司令部作战科(值班室)建制。人员由通信连调配,通信器材由通信科提供,其标图员的组织关系则由管理科管理。
情报哨的职责,应用无线通信技术,收集美机的活动情报。情报哨的任务:负责收听、反馈远方空情报知,标明美机入侵越南北方(本支队管区)的行动踪迹,为部队的防空、作战提供准确的可靠信息,当好值班指挥员的参谋。
1965年9月15日,刚从湖南资兴县鲤鱼江“铁道兵通信训练队”结业归队到支队通信连(电台)仅一个多月的三名见习报务员,易剑军(63年兵,湖南籍),徐培元(63年兵,广东籍),胡泽亮(63年兵,武汉籍)奉命抽调到支队作战值班室,与先期派往广州军区培训、学习标图专业知识及上岗技能的两名同志,陈东卿(原支队通信连文书,61年兵,河南漯河人),陈道惠(65年兵,湖北红安籍)五名来自通信连的战友,共同组建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的第一个对空情报哨。陈东卿首任哨长(干部编制)。
情报哨日夜监视美机在越南北方的周边地区及其北部湾海域的活动情况(特别是我一支队管区),为全支队的防空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成为作战值班室指挥员(参谋)的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为我部队基层的铁路网线施工和战地抢修与抢建创立了一个良好的作业空间,为战胜对手设置了一张天罗地网。
1965年9月至1966年9月,由五人组成的情报哨,昼夜24小时从不间断,轮流收集越南北方防空司令部的无线电(美机活动)报务信号。最初,使用的设备的是2瓦报话机(电台),该机功率小,接收的信号不清晰。随后,通信科调配了两台139型收信机,交给情报哨轮换交替使用,必要时,两部收信机同时启用,开通国内频道,兼听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的无线电信号,多人收听,以确保信息准确可靠。
空情工作台(即标图桌)主体为木制正方形,其脚是“×”形木质活动脚支托,台面是1.5米见方的木质框架结构,图板内铺以“中国印制”比例为1比50万越南北方各省市及其周边邻国的军用地图(按其经纬度,分别划分出若干个正方形格,每个方格用四个阿拉伯数字为序,依次冠以地区方格号,且每个方格又用“#”字分划出九个等同的更小方格,以表示更为具体的地点),其上覆盖一块厚度为五毫米的透明有机玻璃,以便多彩(赤、白、黄、绿、青、蓝、紫)特种铅笔(上海铅笔二厂生产的“三星牌”),锁定、标明每批美机的动态踪迹。在同一时刻,用一种单色笔,表示某一批飞机的行动轨迹,其动态一般是以每分钟记点连线,这样图板上的点点线线便可及时知晓,判明美机的起飞地点,机型,批、架次,飞行时间、高度等远近距离的动态信息,准确无误地显示在范围为150——200公里的标图板上。美机在我地面强大火力的攻击下,像一只只牵住绳索的苍蝇四处碰壁,天网恢恢,飞贼难逃。
有了防空情报哨后,便可以从标图台板上分析出美机的活动状态,若是单线即为侦察目标,多线为轰炸某一区域(桥梁)。狂轰滥炸即是多批多架轮番交叉某一目标和地区,在图板上呈现出一块块由特种铅笔、点线连成的杂色“画饼”。同时,两名参谋值班,一人查看图板,一人通报空情。值班室内的标图员,手持多色铅笔共同标明不同美机的飞行轨迹。
在支队作战值班室的工作间里,标图板上放置的小闹钟,它显示着时光的流逝,同时也计算着强贼飞蛾的末日。小小的玻璃煤油灯,战友每天都要为它擦垢清尘,打扫卫生,是它点燃了人生的征程,照亮了战士的心灵。在这里,还有那微咸干脆的压缩饼干,既能充饥又能让人体味到生活的甘辛。在这里,我们齐力捕蛇,吃蛇肉、喝蛇汤;在这里,我们用美机残骸制作的锅,品尝自己食堂的鲜美猪肉水饺;在这里,一页又一页的值勤笔痕,记录了战士青春的别离。一次又一次的敌情通报,截留了罪恶者的一桩桩劣迹。这里的工作文件、保密条例永记心里。
援越抗美期间,情报哨的战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为“五个伟大”争光,互勉互励,相互学习,多次培训团以下机构的标图人员及兄弟部队的代培人员,从而增强了入越参战部队的战斗力。
1966年9月中旬开始,支队司令部分派原支队情报哨内的易剑军、徐培元、胡泽亮三名标图员分别到二大队(六团),三大队(七团),四大队(九团)各组建一个团属作战室的远方对空情报哨(5——6人∕每哨),负责各自所管辖区段的空情报知。我到了九团情报哨,标图战友名单分别是:邓长发(65年兵,湖北天门籍),左宜祥(65年兵,湖北公安籍),蔡大珍(65年兵,湖北洪湖籍),冯生发(64年兵,辽宁沈阳籍),翟振金(1963年3月兵,湖南澧县籍),本人任标图班班长。张连瑞任作战股长,参谋有张亦水、李华一、郑延富(山东禹城人)等。原通信连连长杨治潜时任九团通信股股长。
1967年后,营及重点施工现场也配置了相应的哨所,每哨2至4人,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各自为战而又相互关联,以无线电信号为先,用人工观察哨,通过有线通信为互补的强大对空防护,空情报知网络,高射机枪阵地还设有对空观察哨。援越抗美五年期间,全支队共设31个对空情报哨所。设立了94个对空观察哨,每哨3至4人。有些观察哨兼抢修侦察组,每哨(组)6至9人。哨所内配备电话机或报话机,望远镜、信号旗(灯)、信号枪,响墩、钟表、皮尺、记录本、技术资料、定时炸弹探针、警报器及随身携带的武器弹药等。人工观察哨的主要任务是日夜轮流值班,及时发现美机发出防空作战的警报,观察美机进入防区内的空袭及其临空活动情况(美机机型,批、架次和投扔炸弹的时间、种类、数量、爆炸或未爆炸数量),对肉眼可见的建筑物、桥梁、线路被破坏的情况,工程施工进度,铁路通车及自然灾害等情况,准确无误地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1965年8月开始,美军对越南北方实施的是间歇性空袭破坏。1966年7月至1967年5月,美军实施的是持续性空袭。1967年6月至1968年3月,美机进行大规模空袭,对越南北方进行了大规模持续性的惨绝人寰的空袭。美机多批多架次,轮番交叉的狂轰滥炸空袭某一目标,致使我指挥所内的标图板上呈现出一块块由特种铅笔点线重复交织成的杂色画饼。可以想象,当时战场是多么惨烈。与此同时,一幕幕壮烈的情景也映入眼帘:血战疆场上的无数名战友,为抢修、抢建,不畏艰难困苦,勇排定时炸弹,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赴汤蹈火;救护老乡和战友,在所不辞。我高机分队精兵,为迎战天敌,浴血奋战,忠心报国,重弹怒发,撕毁纸老虎画皮。
1968年,我离开了部队,离开了情报哨。但无论是一支队作战值班室情报哨,还是四大队情报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紧张有序地工作,情同手足的战友,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是我一生的奇遇,一生的财富。
此文2020年6月原载于铁道兵战友网、新华网。
作者在越南同模车站留影
作者简介:胡泽亮,男,湖北武汉人,1946年12月6日出生,1963年8月入伍。1965年7月入越参战,历任铁道兵二师九团二连战士、一营通信员、九团后勤处公务员,援越抗美期间任一支队铁二师通信连报务员、作战科标图员、九团标图班长。在部队连续四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8年2月退伍。1975年9月,进入长沙铁道学院生活学习三年,退伍后进入武汉江岸车辆厂任工程师,大专学历。2006年退休。
槛外人202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