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德生,湖北省嘉鱼县人,现居武汉,湖北美术学院毕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自由画家。绘画文化符号为水墨鸵鸟、彩墨牡丹。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曾在省国画院美术馆主办以城乡大拆大建为主题的孙德生《触摸时代》画展,湖北卫视《真的在点》栏目曾以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孙德生为名头现场直播采访其绘画系列作品创作。《中国文艺家》杂志2018年第8期封面人物。
作 品 欣 赏

书画同源,诗画同源,诗书画同源,讲的是经纬之经,皆出自一纲。将诗书画一纲而目之者,孙德生此举乃值得风雅颂也——为诗经配画。孙德生国画本来就有温度,书法亦有法度,再承载诗经3000多年的厚度,则是锦上添花。而且,画家别出心裁一诗一画,使得生动形象的诗歌别开生面。我读了德生诗经组画,总的感觉,其嘉配了一串“丽”字:《卷耳》的柔丽,《汉广》的清丽,《柏舟》的随丽,《桃夭》的俏丽,《关雎》的朦丽……而最让我眼睛一亮的,还是《南有嘉鱼》的雅丽。也许德生故乡是嘉鱼,这幅配画便融入了更多情愫的缘故吧,它也引起我对家乡美妙的回忆。
一一新数字画家、诗人、文化学者徐新桥博士

当今世界一派缤纷绚烂,令人眼花缭乱。在浩如烟海的绘画艺术中,如沧海一粟,轻轻就被湮没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在繁华中甘于寂寞,需守住一颗清冷的心,需摒弃掉机巧之心。在迷茫时,时时观照初心。艺术的升华,其实就是自我灵魂的修炼和升华,从而,用内在的迸发的艺术美学感染到他者。

与其推陈出新,五花八门,不如回到华夏文明的传统之源,追本溯源。
孙德生老师返璞归真,取《诗经》中《风》的题材,画作茁朴、鲜活,诗画结合,有一种非常浓郁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在诗画里,去寻找我们的先祖,他们曾经青春烂漫的爱情故事,沉浸画里,穿越数千年,牵系起一种相通的生活的喜悦、美好与悸动。
一一诗人、文学青年戴会勤

孙德生先生是一个有情怀的文人画家。
第一个是,他的画意画风有荆楚文化的画韵。我刚才知道孙先生是嘉鱼人,嘉鱼是以诗经命名的县城,那是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所以他的画是与家乡文化的修为分不开的。

第二个是孙先生的思想文化境界是很高的。他走向生活,很多题材是从生活中来的。他的画敢于触摸时代的痛点,关注社会热点。一些文化老街老巷瞬间就没了,如我儿时的摇篮清芬路。所以孙德生画拆和建,是很有哲学思想的。今天晴川学院收藏的《晴川历历》这幅大画,画的很深刻,是触摸时代的变迁的佳作。真可谓是珠联璧合,放在晴川学院,真是众望所归。

第三个是笔墨,孙先生的笔墨精彩。工笔、小写意、水墨写意,包括细节,方方面面很精彩。这是孙先生长期重视写生、传承传统楚韵技法,在表现新时代题材上作出了努力的结果。

第四个是省国画院不断拓宽影响力,吸收各方面的人才。近期推荐孙德生先生的画展,是一个好的开头。
一一湖北省政协文体卫主任
(前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
在荆楚名家孙德生触摸时代画展闭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画不是一个简单绘画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传统中国画更多是在文化上,而不是在技艺层面来解决问题。
孙德生的展览我一看确确实实是很不错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功力扎实,为人为艺很低调、很实在、很实诚。一看他的作品,功夫很了得。

一是作品具有很浓厚的传承意识。中国传统笔墨绘画,大写意的花鸟、人物都很棒、很精彩;二是水墨写生。水墨写生是他最精彩的一部分,尤其是现代工业题材,比如建筑工地类写生作品,这类作品非常精彩、非常好,记载了我们国家艺术家一个最主要的时代印迹;三是浓淡墨的运用和黑白处理都很棒,也就是阴阳处理,这个很棒,既有生活的一面,也有造型的一面。

孙德生的线,既是传统绘画的书法用线,抑扬顿挫变化,又是速写用线,讲究流畅性、笔墨概括性。我看了很眼热、眼熟,也很眼馋。
孙德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画家,是一位探索型、研究型的画家,他的历程就是共和国的历程,这个展览从某一种意义上讲是记录了孙德生全部的心路历程,他的心路历程也是共和国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整个中国艺术家的一个心路历程。
——湖北省国画院院长陈迪和先生
在荆楚风名家孙德生《触摸时代》画展
研讨会上的讲话

孙德生是中国画繁花锦簇中的一株奇葩,历经岁月的雕琢、笔墨积累和沉淀,孙德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范式,中西的融合、老庄哲学的深悟、传统诗性的写意、唯美的美学追求,使得孙德生画境全出,淋漓挥洒,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骤见惊绝。
一一摘录艺术评论家、诗人解智伟
《惊艳·孙德生的国画长卷》

意趣引发笔韵,心性显露精神。当我们面对孙德生先生以自己的作品将心迹表露于众,我们应当回应的是一一去认真的品读。在品读中去礼悟、去感受。
一一摘录湖北美术学院前院长、教授徐勇民
《孙德生画集序》

德生是我在80年代湖北美术学院执教艺术史论时的学生,毕业30年未见面,最近得知他在水墨画创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在鸵鸟画创作方面独树一帜,成为他的国画创作的标志性形式。30年来,他潜心研习中国画史画论,特别对水墨画情有独钟,他有扎实的素描基础和很好的笔墨功夫,并喜爱书法,善??思考艺术问题,对中国画的形式美作过深入研究。他前不久创作的两组以汉阳城建和老街为题材的大型组画《拆迁》 《逐渐逝去的老街》,真实地记录城市改造拆迁的过程及老街逝去的无可奈何,具有较大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两件组画是目前表现城市建设中的矛盾和现状的优秀水墨画作品。此外他在画牡丹花卉及抽象山水方面,也有许多佳作!
一一摘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美术评论家陈池瑜
《独僻新径 图绘生灵》

我不知道,孙老有什么魔法,无论什么样的体裁,他都能画;我不知道,孙老怎有那么多的能量,无论寒冬酷暑,天天高产;我也不知道,孙老有多么宏大的记忆宝库,天文地理文学故事,他古今贯通……哎,他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让我不敢抱怨“太忙” ,老老实实承认,是自己努力不够!谢谢您,孙老,认识您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一一文化策划人朱琼
在《孙德生笔墨情侠 丨 翻滚的日子已成江湖》
上的留言

画由德生,思行天下。一位艺术家骨子里的秋风,跃然于纸上,不见达官显贵,不见翠围珠裹…有的是"拆”后冷落的古狮,有的是穿梭在街市人流中的劳动人民…自认识孙老师,就被其深邃的思想,笔墨中的意趣而感染。
人民的画家属于他所热爱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博爱,也需要超脱于一般写意的思想。这就是孙画家组画里的精髓和特质。
一一文化学者张云鹏
评孙德生组画《那年的汉正街》

三端之妙,先在用笔,六艺之奥,重在银钩。孙德生绘画中的“线”,是一条生命的纹理,是一根命脉。
读懂了孙德生的“线”,就看懂了孙德生的画,“线”的深度就是孙德生作品的厚度,孙德生的“线”往内心深处运行,就是写意。
孙德生作品的生命体征,是笔在粗细、干湿、轻重的节奏中呼吸,线的飞白,有中国意的虚空,线的高古,有中国形的苍浑。
线条是孙德生作品的筋骨血肉,柔美线条,有肌肤之丽,苍劲墨线,有生命之力;逆笔而上,生机勃然,顺势而行,情绪畅达。
孙德生的线,是有意味的艺术线条,足以在当代艺术创作上独领风骚。
一一摘录艺术评论家、诗人解智伟
《牡丹花开天地心》

孙老师这个人有想法、有才气、有情感。
好多画家画了一辈子,我画山水就是画山水,我一辈子就是山水,我画人物就一辈子钻一个人物,画花鸟也是一辈子一个花鸟,就是不能变。孙老师能够变,他很重要的一点,他的画总给我们一些启迪,原来这个画还可以这样画。
——湖北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胡学武
在荆楚风中国画名家孙德生《触摸时代》画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孙德生先生身在武汉,心在嘉鱼,魂在笔下。他的笔下,是他灵魂的写照。看先生画的嘉鱼乡情的画,所画的鱼,物我两忘。他随意的笔墨,是不寻常的诗作。孙先生说,晚年要诗意地生活。所以孙先生的这一批画是嘉鱼的诗意画。我从事文旅工作,对乡村旅游也有一些研究,现在的乡村旅游最大的问题是缺灵魂,孙先生的画正好填补了,孙先生可以做嘉鱼文化旅游的代言人。如果嘉鱼旅游从孙先生身心成长的地方岁月一路打卡,会是一条很好的文化风景线。恭祝孙先生为嘉鱼造福桑梓!
一一武汉蘭陵书院院长
武大博士、社会活动家萧俊先生
在孙德生《南有嘉鱼》画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诗和画都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如果没有形式美就很难传达诗人和画家的感受,并引起我们的共鸣!当我们看到孙德生先生的诗经配画,就有一种能渗透到骨子里的美学意境。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并列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孙德生先生的传统诗性写意,诗经配画,无疑是诗画美学经典的创新配置,在唯美的诗经文字里,画家孙德生先生富有灵犀的绘画写意,足以给文字注入了清新的面孔,让人在诗画间流连驻足,享受千年的诗意新品。
孙德生先生把《诗经》与绘画艺术的有效嫁接与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审美创造,以诗入画本身就表明画家本人在文化修养、艺术造诣、审美意念上超然自立,独树风标。
诗画同框,特别是诗经入画,对一个画家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孙德生先生艺术综合性修养胜人一筹,故对《诗经》的理解程度非同一般,绘画天赋及表现力游刃有余,对诗与画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效把握足见功底。
一一诗人、文化学者肖义华
供稿:孙德生 编辑:杨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