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勤部队第六支队记
向德荣

1964年8月,北部湾风云突然变幻,美利坚帝国侵略越南,南打北炸;越南南方人民,惨遭残暴杀戮,血染河山;越南北方大地,惨遭狂轰滥炸,生灵涂炭。胡志明主席曾访华,请求中国给予支援。毛泽东主席说:“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英明领袖,高瞻远瞩。无私援助救危难,斩尽豺狼享盛世。中国后勤部队,三十二万儿女,厉兵秣马,浴血奋战。
1965年6月23日,铁道兵党委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决定派新组建铁十三师出国执行援越抗美任务。8月,总参谋部部署,组建以铁道兵第十三师为主之“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队第六支队”①,1966年12月28日,改为“中国后勤部队第六支队”,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铁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劲旅联盟,敌忾同仇。8号公路,10号公路,12号公路,抢建抢修,防空作战。第一支队,第六支队,精锐之师,浩浩荡荡。东线铁路,西线公路,战略通道,固若金汤。越南南方,弹精粮足,英勇杀敌,捷报频出。援助越南抗美帝,惊天动地鬼神泣。以战止战,以武止戈。1975年,美帝滚出了越南国土,越南实现了南北统一。

1965年10月,六支队入越前夕,已着军便服的部分师领导在昆明临时驻地合影,从左到右:政治部副主任任少义、师参谋长丁也、师长孙林泉、师政委罗彬、副师长徐冼、总工程师徐俊彦。
1965年 9月19日至 25日,六支队机关部分成员率领三十二大队、三十三大队、三十四大队先遣人员由云南河口入越;三十五大队先遣人员由云南金平那发入越。11月 23日夜,六支队指挥机关经金平金水桥(中越友谊桥)进驻越南莱州省封土县。后续部队和物资、装备则编成43个梯队,于10月5日至12月24日分别从河口和金平先后入越;十三师建制六十三团,配属第一支队(一支队五大队),于1965年 9月24日从广西友谊关入越。六支队各部队在越南期间,先后分别进驻越南西北地区老街、安沛、孟康、沙巴、黄连山、平芦、封土、巴丹、莱州、孟坎、蒙奔、班道店、奠边府、西庄。没穿绿色军装,蓝装盔帽②显军人风骨;不戴领章帽徽,五星红旗在胸中永驻。六支队官兵,风尘仆仆,雄心勃勃,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安营扎寨,所向披靡。
8号公路,由老街至孟康,全长47.57公里,由法国人于1924年修建。原计划系改建扩建工程,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不能通车,相当新建。施工中困难很多,美机袭扰,部队协同作战,奋力拼搏,于1966年12月,圆满完成修建任务。越方评道:质量好,进度快,路容美。
7号公路从坂菲至郎达,全长150公里,五支队③承建。7号公路北端与8号公路对接。三十二大队(十二师五十八团)配属五支队,承接7号公路郭参至富朗段修建任务,全长30公里,山林间,峡谷中,机械进不来,全靠体力拼。1966年9月中旬竣工,比预定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

东南亚第一高峰——黄连山(黄安学摄)
10号公路,全长155.06公里,老街至沙巴为改扩建,其他新建。连接老街、沙巴、平卢、封土、巴丹,翻越崎岖盘山路,穿越黄连山。黄连山原始森林地带,峰峦叠嶂,古木参天,高险幽深,飞云荡雾,气候异常,环境恶劣;野生植物丛生,毒蛇害虫袭咬,旱蚂蟥漫山遍野,野猴子成群结队。10号公路,其中黄连山区段40多公里。部队进点,“你帮我背包,我替你扛枪,一壶水轮着喝,一口粮匀着吃”。天夜里,漆黑山间,悬崖峭壁,一根绳子连接着你我他,小心翼翼摸黑走到天明,搭建营房,安装设备……黄连山三大艰苦地段:占墩越岭线、大陡壁、宙瓦回头弯。车无退表,勇往直前。占墩越岭线之大拉沟,开挖一条平缓大道:7.5—8米宽,20—30米深,300米长,5公里越岭线,15.1万立方米土石方,且80%—90%为石方。1200多官兵,突击占墩越岭线,中间开花,两头扩展,45天完成粗通任务,提前6天交付使用。首战告捷,继而迎战大陡壁:宽600多米,高60多米,悬崖峭壁,气死猴,吓死鹰,没有路,无法攀登。部队组成千人突击队,系上安全带,手攀长绳顺壁而下,或安全绳绑腰间,悬半空,选地点,一手爬绳,一手抢锤,先打出一个台阶,站稳脚跟,然后打炮眼、装炸药、凌空爆炸、分段凿平。可谓,“天兵天将”,绝壁夺路。回头湾,4公里距离,接近 200米落差,七道急拐弯,蛇行高山峭壁之间,俯瞰回头弯,酷似大漏斗。部队官兵与美机“捉迷藏”,抢修三班制,鏖战回头弯。面对:高护坡,高填方,挖路堑,建涵洞;上演:大战,夜战,血战,鏖战;歌颂:回头弯,捷报传,路畅通,美名扬。

驻黄连山部队,肩扛背驮,把施工器材和物资搬进山。
12号公路,全长231.45公里,专门为支援越南抗美而新建,该公路逶迤于越南西北面崇山峻岭之间,与老挝接壤,北起中越边境越方之班南贡,沿南那河向南连接至巴丹之10号公路,再向西经莱州、孟东、那漂、蒙奔、奠边府、直抵越老边境的西庄。12号公路路段上,跨越5条江河:索河、墨水河、墨江、南云河、南努河,岸伸铁臂,河架彩虹。8号公路、10号公路完成后,1967年3月起,六支队各部队会战12号公路,先后在全线部署2.77万人。1968年5月21日竣工交付。
越南南北分界线被美机轰炸封锁后,12号公路就成为越南北方通往老挝、连接“胡志明小道”进而到达越南南方的重要通道,亦是支援南方战场主要战略运输干线,这一区段,也成为美机轰炸封锁重点区域,六支队官兵流血牺牲最多路段。
在援越抗美期间,美空军共出动飞机3206批次,15650架次,空袭六支队所属部队,狂轰滥炸638处次。美机高空投弹,低空扫射。来回俯冲,轮番轰炸。硝烟弥漫,遍地弹痕。六支队以高炮六三○部队为主力,加上32个高射机枪分队,长戈骁悍,赴汤蹈火。共对空作战181次,击落美机104架,击伤115架。噫!美军飞机轰炸疯狂,我军对空作战惨烈。
吃大苦,耐大劳,愚公移山,其乐无穷。工地一线排开,分段包干,责任到连、排、班,施工人员三班倒,24小时轮流作业。争工期,抢速度,连与连、排与排、班与班,开展劳动竞赛,百日安全竞赛,“千方班/月,万方连/月”,争创最佳战绩,争夺流动红旗。现场沸腾,人头攒动,你追我赶,有条不紊。能工巧匠,鬼斧神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抡锤,打眼,放炮,镐刨,锹挖。山风瑟瑟,仍汗流浃背;手起血泡,也毫不在意。“诸葛亮”会,集思广益,技术革新,协作攻关。施工流程科学,工序环环相扣。如,12号公路上,三十二大队修建当年东南亚第一桥——莱州悬索桥,全长176米,主跨108米,两岸引桥长各34米,桥塔架高60米,桥宽10米;锚碇洞高8米,宽10余米。工期紧、任务重、要求高,敌特美机干扰大。部队官兵边干边学,高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又如,三十四大队等部队采用小中大炮相结合,放“葫芦炮”之方法,初,在打好炮眼底部,先装少量炸药放小炮,继而,扩大装药室,装入成箱炸药,十几个炮同时点响,一次性“放大炮”,炸出数千方花岗岩。纵观之:断崖劈岭,削岗填洼,砌涵架桥,修筑路基。壮哉!高山低头,绝壁让路。

头顶轰炸机,脚踏定时弹,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热血男儿慷慨征战,搏杀疆场;轰炸与反轰炸,破坏与速抢修。修好路,打好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机为阻止黄连山等战略通道贯通,轰炸次数迅速增多,持续轰炸,轮番轰炸,高空投弹,低空扫射,炮火轰鸣,浓烟弥漫,惊心动魄。“美机来,我隐藏,美机走,我作业”。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是以,美机上午轰炸,下午抢修,下午轰炸,晚上抢修。“你炸多少,我修多少”。时间紧,任务重,时常排弹抢修,或者陪弹抢修。噫嘻,夜施工,“火龙阵”,举火把,挂马灯,如繁星蜿蜒丛林之中。美机偷袭,警报响起,于是乎,灯火熄灭,瞬间一片漆黑,顿时鸦雀无声,让敌机扑空。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万千兵机,本无同局。刚柔相易,唯变所适。“水中桥”,“隐身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盘盘妙局,节节胜利。
“水中桥”:奠边府西,南努阿河,大河两岸,弹坑密集,车辆行驶,缓不济急。起初,用舟桥渡汽车过河,目标大,风险高。后来,为避免轰炸,即撤掉舟桥,修筑“水中桥”,水没过桥面几十厘米,汽车瞄准对岸标志杆,开足马力快速过“水桥”。
“隐身桥”:部队在12号公路所经过深山峡谷施工,米克河两岸悬崖峭壁,河水汹涌湍急。两岸建筑桥头堡和桥墩,以桥头堡为支撑点,用滑车将高强度钢索运送到对岸桥墩锚定,然后横向桥面有几根粗壮钢索,与悬索拉住,锚定桥墩。桥面宽4米,活动板20块,每块板滑轮四个,滑轮下面是钢索。每当发现敌情,将桥板一块块叠起来,沿轨道推到山边隐藏。

六支队,三年多,抢建抢修三条公路,8号公路,10号公路,12号公路,总长434.08公里,共计完成路基土石方996.9万立方米,路面土石方259.6万立方米,桥梁65座,延长线1709米,涵洞1426座,防护工程8.9万立方米,工程质量超过原设计6级标准,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任务。
三条公路相连,从中越边境穿过越北海拔2500米以上之黄连山,至高达海拔3148米,号称东南亚第一高峰之潘士朋峰,进入越西北崇山峻岭,跨过莱州河,经过奠边府,穿越会赞山原始森林,直达越南与老挝边境之西庄山口,使黄连山天险变通途,衔接举世闻名“胡志明小道”,打通越南西线之战略通道,扩展越南北方之战略纵深,改善了越南西北之公路交通运输,支援了越南南方之抗美救国斗争。创造了特殊战争条件下修路架桥之奇迹。越方在交接仪式《互换文件》中写道:“中国同志以排山倒海英雄气概为我们修建了一条条通向胜利道路!越南人民感谢你们!”
1968年10月18日,六支队全面完成援越抗美任务,支队机关及所属三十四大队、三十五大队等部队从友谊关胜利回国。三十二大队、三十三大队则奉命移师东线配合第一支队继续执行新任务。
1968年,越南西北地区出现了60年来未遇暴雨,11号公路塌方108万立方米,路基多处被冲断,桥梁数座被冲毁。7月26日,遵照上级指示,三十六大队、三十七大队驰援十一号公路之抢险、抢修会战,直到1969年6月胜利回国。
血火战场,淬炼官兵。立誓死如归之英雄气概,扬马革裹尸之大无畏精神,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不呻。一天天千辛万苦,一场场生死考验。英雄济济,功伟勋高。在援越抗美三年多岁月里,六支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英雄事迹,杨自德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高炮六三○团等两个单位和9人荣立一等功,三十四大队(铁十三师六十二团)一中队高射机枪连等12个单位和 73人荣立二等功,110个单位和2564人荣立三等功;237人壮烈牺牲,1000多人光荣负伤。高炮六三○团受到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通令嘉奖,被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授予“越南民主共和国一级勋章”。六支队主要领导作为援越抗美部队代表,在北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军委领导亲切接见。

铁血雄师,铁军无畏。反对侵略威胁,维护世界和平。一心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一支队东线抢建抢修铁路,六支队西线抢建抢修公路,东线西线都有铁十三师参战,为“五个伟大”④争光,为“两个扬威”⑤争气。气势恢宏,感天动地。浩瀚援助越南、抗击美帝之青史,炳炳烨烨、千秋记载;英雄第六支队、铁十三师之功绩,灿灿朗朗、历久弥新。
注释:
①六支队:支队长孙林泉,政委罗彬,副支队长徐冼、王清潭、许永高、孙福喜,副政委王锦荣,参谋长丁也,副参谋长陈锡林、王秀昆,政治部主任蔡长忠、黎群 ,副主任任少义,总工程师徐俊彦,后勤部长潘锡轩。由铁道兵第十三师和昆明军区工程兵为主编成。下辖三十二大队(铁道兵五十八团)团长吴金诚,政委许传经;三十三大队(铁道兵六十一团)团长:马守德,政委李广生;三十四大队(铁道兵六十二团),团长:孙福喜,政委肖庭桂;三十五大队(铁道兵六十四团),团长史开锡,政委刘贵武;三十六大队(工程兵三一四团),团长樊银柱,政委程凤芝;三十七大队(工程兵三一五团),团长王成功,政委田国庆;四十大队(云南民工团);六三○大队(昆明军区高炮六三○团),团长朱金洪,政委郭汉樟。共8个大队及1个舟桥营、1个后勤兵站、一三八野战医院,共计35000多人。
②蓝装盔帽:由于保密、伪装和隐蔽的需要,在五年多援越抗美时间里顺利完成了深蓝色制服、近似菠萝叶子颜色灰色制服、橄榄绿色制服三次大换装。
③五支队:1965年10月入越。五支队由沈阳军区三○七团、三○八团,昆明军区三一一团,南京军区工兵一四四团组成。主要任务是新建7号公路、11号公路,维护保障6号公路。1965年10月入越, 1968年竣工回国。
④五个伟大: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军队。
⑤两个扬威:扬国威、扬军威。

参考文献:
陶玲主编《铁血雄师——援越抗美中的六支队及一支队五大队》,现代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本书编委会主任:欧阳干;副主任:陈豋辉、刘金龙、向际华、孙远平、陶玲;策划:陈登辉;主编:陶玲;编辑:钟佩君、毛树忠、王喜良、郑吉辉;封面设计:陈炜祥。本书分血色丰碑、铁军无畏、壮丽青春、峥嵘岁月、致敬先辈、不忘传承、再创辉煌等七篇109篇文章、共40万字,该书由六支队三十四大队总工程师、后任十三师副参谋长、十一师副师长黄伯政写序。
书名中的“一支队五大队”是指铁道兵十三师六十三团。在援越抗美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奉命以第二师、第十三师为主组成了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和第六支队。1965年入越时,第一支队组成是:一师二团,二师六团、七团、九团,十三师六十三团。1967年2月,二团一分为二,组建了十团。1968年10年又调十二师的五十八团、十三师的六十一团归一支队领导。1965年9月24日,六十三团奉命首先从广西友谊关入越,配属先期入越的第一支队,代号为第五大队。表明越南北方东部东西部都有铁十三师建制部队参战,在铁十三师打通西线战略通道同时,为东部构建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
集体撰稿,陈登辉、钟佩君执笔,欧阳干、黄德煜、刘金龙、孙家复核稿:《铁血雄师——援越抗美中的六支队及一支队五大队》,该文与书同名,排为书的首篇,有13页。
孙林泉、孙淮平:《勘察越南西北公路线》(孙林泉为六支队支队长、铁十三师师长;孙淮平为孙林泉之子,负责整理此文)。
孙福喜:《征服天险黄连山》,(作者在援越抗美期间,先后任三十四大队大队长,六支队副支队长)。
郑吉辉:《米克河悬索桥,那段战天斗地的故事》(作者:铁二代,六支队三十五大队郑孝刚之女)。
郑言福:《劈山凿壁变通途》《鏖战回头弯》,作者单位:六支队三十四大队(十三师六十二团)。
高俊玉:《抢建莱州悬索桥》,作者单位:六支队三十二大队(十二师五十八团 )。
李传吉:《艰苦奋战七号公路》,作者单位:六支队三十二大队(十二师五十八团)。
王布刚:《援越抗美功勋团的血性之一——原中国后勤部队六支队六三〇大队对空作战纪实》(作者为六支队野战一三八医院汤芳琴烈士之子)。
文中照片选自《铁血雄师——援越抗美中的六支队及一支队五大队》。
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参阅了《铁血雄师——援越抗美中的六支队及一支队五大队》的以上文章。2023年5月3日初稿形成后,得到该书主编陶玲老师等的指点斧正。5月16日,陶玲老师专门购回越南地图核对文章中的公路地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定稿于2023年5月18日,修改于5月29日

作者:向德荣,湖北仙桃人,1968年3月入伍,铁道兵二师六团战士,服役5年,其间参加援越抗美1年半,1976年9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2011年1月退休,出版著作13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槛外人202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