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大裁军中的英雄铁道兵第二师
铁二师 令然
1984年,军队百万大裁军,铁道兵首当其冲。在这重大历史变革中,铁道兵将士以对党的无限忠诚,令行禁止,脱下军装,集体并入铁道部,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当时,我在铁道兵二师政治部干部科任干事,亲身经历了铁道兵二师的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岁月如歌,记忆如画。回顾历史,体味传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净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一、英雄的铁道兵二师
铁道兵二师是一支英雄的集体。她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在解放军战争时期,执东北护路任务,后入关南下,“野战大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解放后,有战必参,参者必胜,相继经历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是名副其实的我军王牌之师。她与美军正面对抗近十年之久,仅在越南战场整整待了近7个年头,是去的最早、来的最晚的部队,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铁道兵二师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见任务就上,见荣就争,敢于打硬仗,善于打恶仗,在铁路建设上创造了国内长隧道施工的多项记录,在襄渝线上创造了锚山整治山体滑坡的世界奇迹。
铁道兵二师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部队。参加了鹰潭、成昆、襄渝、太岚、南同蒲复线等十几条铁路建设,劈山开路,遇水架桥,哪里艰苦哪安家,用鲜血和生命铸成了铁二师功勋的丰碑。
铁道二师历届党委、历任首长、代代官兵,庚续奋斗,形成了忠诚、拼搏、奉献、务实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革命传统。有幸在这支英雄部队淌过军旅生活,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是何等的荣光和珍重。
二、突如其来的撤并消息
1982年4月,铁道兵党委在二师八团进行团党委整顿试点,铁道兵政治部组织部的王处长亲临指导,师副政委张文仲带我全程参加八团党委整顿。有一天,刚从北京返回的李庆善师长到八团检查工作,在与张副政委交谈中说到,铁道兵有被裁掉的可能,从现在起要有所思想准备,要确保带好队伍,完成好施工任务。
两位师首长表情凝重严肃,流露出深深的忧思。
当时,二师的六、八、九团在南同蒲执行复线修建任务。由于国家正在进行一次深刻而剧烈的社会变革,各种利益的诱惑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广大官兵,直接冲击着部队,一度政治思想工作薄弱,队伍难带,严重影响施工进度。现在又传来铁道兵将撤并的消息,无疑是雪上加霜,带来更大的震荡,一度把部队推向最困难的境地。
是的,一边正在进行艰苦繁重的复线施工,一边又要面临被撤并的现实。这支英雄的部队将要接受两难的考验,广大官兵也要思考走与留的实际选择。
这就是命运。历史再次把铁道兵二师推向改革的激流,接受新的考验。在这最困难的时期,师党委及时召开了全师“双学”会议。会上,师政委王士梅号召全师上下,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强化基层建设,稳住干部,稳定队伍,确保干劲不减、纪律不松,圆满完成施工任务。这次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稳定了军心,激活了斗志,使部队重新走向了正规。
写好铁道兵二师最后一页,续写更加美好的篇章。师党委以对党的忠诚,自觉响应中央军委的号召,服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统一思想,坚持体制变、精神不变、传统不丢,建好队伍,筑牢基础,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队伍撤并到铁道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三、走与留的原则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告诫铁道兵:“脱下军装走向市场,能活则活,活不了就死。”是的,存活与死亡由市场决定,就必须向市场破冰,在部队撤并过渡时期,一切围绕脱下军装走向市场来思考问题、布局未来。
1983年,那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师长李庆善、政委王士梅这两位历经战火考验的军政主官,从部队脱下军装后的长远建设着眼,呕心沥血,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开始谋划全局,筑牢基础,把自己心爱的部队送上坦途,再出发!
为了安排好最后一批转业干部,配备好各级领导班子,李庆善、王士梅首长以大的格局与境界,权衡利弊,旗帜鲜明地提出该走的一定安排转业,该留的要坚决留下。这就是原则,这就是标准。通过安排干部转业,吐故纳新,真正做到不把包袱和麻烦留给新的班子,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和优化。
我随李庆善师长到七、八团参加党委常委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征求团党委对去留的想法与建议。在八团,常委们在这个时候见到师长,内心十分复杂,更多的是一种不可言明的倾诉。是的,这帮热血军人,四海为家,居无定所,常年奔波在施工第一线,确实没来得及思考自己的问题。撤并的消息来了,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困惑。在他们中间,有的与家庭长期分居;有的孩子大了,需要安排工作;有的父母年大体弱,需要回去照顾……面临许多具体实际的困难,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师长。
李庆善师长严肃地环扫了会场,缓缓地站起来,动情地说:“同志们,我现在的心境与大家是一样的,我的家属至今还在山东济南,孩子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十分理解大家的处境,也知道大家的难处,凭心而论,毕竟你们为这支部队奋斗了大半辈子,我和政委从个人角度不该再欠你们的人情债了。但是我们是军人,就要有一种精神,这就是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担当。请大家相信师党委,有实际困难和今后不适应继续从事铁路建设的同志,组织上一定安排转业,该留下的同志,就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必须无条件留下。服从了组织,听从指挥,这是做军人的本分,也是我们二师的光荣传统。”
这种军人式的交流,就是这样的简单,这样的坦诚,像一股暖流沁入八团常委们的心田,纷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他们熟悉自己的师长,他一路从战争中走来,一生传奇,是出了名的爱兵模范。他在解放战争中入伍,相继参加过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和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越南战场上,与美军直接较量了近7个年头,带领部队面对美军的空中绞杀,浴血奋战,完成了战时铁路修建任务;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越境内指挥部队拆除自己率部修建的桥梁,完成了战时铁路遮断任务。为了军队建设,他长期只身漂泊,把家属和孩子留在济南。在他面前,再提过多的要求,就是自降人格,丢失军人的本分。
铁二师最后一批干部转业,该走的安排转业,该留的都愉快的留下,没有过多的相互攀比,少有的无理取闹,更多的是理解包容,简单透明,风清气正。
四、一切为了长远建设
配好师团领导班子。师长李庆善、政委王士梅以宽阔的视野,高超的领导艺术,着眼于长远发展,坚持以实绩选人用人,把一大批优秀干部充实提拔到师团领导岗位,形成了年龄梯度合理、知识结构互补、能力与品行兼优的师团领导班子。在师领导班子组建上,不搞论资排辈,一致推荐副师长翟月卿接任师长。当时翟月卿在副师长中,年纪轻、资历浅,老资格的副师长曾是他的直接上级。李庆善师长、王士梅政委一致认为,翟副师长有大的格局,驾驭能力强,处事稳重,又有营、团、师任职经历,完全有能力把队伍带好,并且走得更远更稳。时任九团政委的何海涛,是1959年入伍的老同志,长期从事政治思想工作,大局意识强,敢于担当,善于团结同志,当时九团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师前列。王士梅在师常委会议上讲:“必须从干部成长过程全面辩证的考察干部,何海涛从基层干起,每个台阶都十分优秀,完全有资格有能力担任师政委一职。”与此同时,又将六团政委黄启义、八团政委张裕芳调任师领导职务。师领导班子配好后,各团领导班子迎刃而解,实现了新老班子的顺利交接。
稳定技术干部队伍。上个世纪50年代,时任铁道兵司令王震将军,尊重知识,重视技术干部,形成了好的传统和制度,一直传承下来。技术干部是铁道兵部队的中坚力量。为了把技术干部留得下、稳得住,师团党委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坚持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安排技术干部转业,上收了审批权限,技术干部一律由师审批。确需安排转业的,须经分管技术的师首长和师技术部门的同意。表现突出的,予以提拔重用。通过一系列措施,保存的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技术力量,也使技术干部队伍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和优化,为脱下军装谋求更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千方百计的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铁道兵二师是吃苦的部队,没有固定的营房和家属基地,随军家属也是随着部队四处安家,有的营团干部干脆与家人长期两地分居。还有一大批接近随军条件家在农村的营连干部,盼着家属随军与家人团聚,这次撤并有可能使自己的愿望化为泡影。干部队伍不稳,部队就会地动山摇。解决营连干部家属随军成为稳定干部队伍的突出问题。最后,师团首长通过做驻地政府的工作,采取了特殊措施,解决了这批干部家属的随军问题。当干部科的同志拿着草拟的通知,请李庆善师长签字时,他说这件事要被追究,由我承担个人责任。为自己心爱的部队,为了这支部队的长远建设,二师首长尽己所能,把该办的给部属办好,有的需要个人承担责任的,也冒着风险给办了。所有这些,为这支队伍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铁二师改制工程局已经三十多年,李师长、王政委已相继去世,他们的部属已多数退休安度晚年。回忆起这尘封的往事,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在这里我还要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据悉,2015年春节前夕,中国铁建党委书记齐晓同志到李庆善师长遗孀孙玉洁老人家中走访,得知这位80多岁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看到家具还是铁道兵时期配发的。立即嘱咐随行的工作人员要细心照顾老人,哪怕是修水管换灯泡这样的小事也要想到。我内心充满敬意。感谢齐书记,你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一位老铁道兵的遗属,也温暖着我们铁道兵二师老兵们的心。到现在,我们才知道,李庆善师长最终没能解决好家属及子女随迁问题,却固守了军人的本色和本份,这就是一个大写的中国军人。
铁道兵二师这支雄师劲旅,经历了百万大裁军的考验,根植英雄部队的基因,保持英勇无畏的血性,脱下军装,勇闯国内外市场,一路凯歌,硕果累累,光荣永续。这事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永远保持着历史的魅力!
槛外人 202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