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麓吟谋圣||舞笛

平顶山麓吟谋圣
舞笛
这里有座山,说高,真不算高,海拔还不到三百米,而且没有峰尖,山顶平直,呈梯形状坐落,但很巍峨雄伟,看上去平实稳健。它在整个华夏的众山族谱里并不显眼,历史上也不大著名,它的名字叫做“平顶山”,山如其名,再切实不过。它真正名声大振,是在解放后国家开始大建设时期——忽然间黑龙腾飞,乌金滚滚......一座煤矿城市横空出世——位于中州平原和豫西山地连接处的“平顶山”,如明珠般光耀神州了。如今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山的名字,而是一座城市、一方区域的代称名号了。

按常理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但那是指有教宗始祖大神的山峰,但这座山上若是有座古刹名寺的话可能就不一般了。不过这里两千年前曾诞生过一位神人般的“仙”,一位如日如月耀目的超级大英雄——他叫张良,在中华民族千年长史中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并不是人们依靠想象塑造的那种虚无缥缈的神仙,而是不同凡响的真实人物,是人中龙凤,是英雄豪杰,是一座大山,更是一尊不灭的历史星座。
众所周知,我们这个中华的主体民族——汉族的真正形成,就是从大汉王朝的建立才正式确立下来的,而这份天大功德,说张良占有三分当不算过分。
张良,从哪里走来的?就从平顶山脚下,平顶山北麓有个现属郏县的张店村,也就是有公元纪年开始两百多年前的一天,张店这个村庄里有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只怕当时他的父母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男孩子长大后会在当时世界大变局中,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推手,此谓之时势造英雄也!
事实上,这位功垂千秋的大英雄也无愧于他的时代。
在此,我们不妨借此话头先简单地聊一个哲学问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话没错,历史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在人民的力量形成一种不可遏制的势能之时,必然发生“量变”进而产生“质变”。注意,说人民的力量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甚至说是“根本动力”,只是说具有了推进社会前进的“动力”条件,但怎样“创造”,创造出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历史前进走向如何,会达到何等目的,只怕就要靠“英雄”来发挥作用了,诚如航行于大海的巨舟,在具备动力的条件下,怎样航行,速度把控,往哪里去,是进是退,是往左走还是向右行,是在意料之中,还是在意料之外,任其自然漂流恐怕就很难设定结果的,这时就看船长和舵手的把握水平了。同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势力,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英雄——那些大势的操控推手或曰“掌舵人”。

诚如张良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张华烨先生所言:“张良在反秦、灭楚、兴汉三大历史时期的运筹谋划,起到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关键时刻指点迷津;二是力挽狂澜化险为夷;三是高瞻远瞩明确战略。刘邦在总结自己之所以能得天下时讲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由此可知,张良之功位居汉初三杰之首。”这一段话概括得十分扼要而精炼。
可以说,在帮助刘邦亡秦兴汉的几十年里,无论哪个关键环节上,没有张良技高一筹智慧出现,宏图大业都会功亏一篑,历史走向都可能“岔道”。完全可以认为,在汉军打天下过程里所遭遇的一波又一波的汹涌社会波澜中,以刘邦为代表的大汉军事集团,历经山重水复,海浪滔天,此胜彼败,千回百转,克尽艰难险阻,终于走向胜利彼岸,我们的张良先生确实一次次发挥出了高超的“舵手”作用。这叫“秤砣不大压千斤”啊!要知道,在那种极度险恶复杂的社会动荡环境中求生存求壮大,掌舵人智慧上稍有差池,一着不慎就会大船覆亡,全功尽弃,万劫不复。大汉建立,无论从军事上讲还是从政治上讲,没刘邦当然不行,但“三杰”若缺少一位也定然难成,作为舵手的张良,尤为不可或缺。这,自然是寂寂无名的张店村之骄傲,人中有英杰,山外有大山,张良,就是华夏长史中的一座巍峨山峰,而且是最为沉稳的一座山。
张姓后人有位张国栋先生曾撰书一联如是颂赞张子房之功德:“灭秦兴汉功至伟,忠君安民智超凡”,可谓既简练又中肯贴切。张良的具体事迹世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功德之高,名声之大,如虹悬架于凌霄,妇孺皆悉,人人仰之,我就不再赘述了。那么,既然张良名头如此之大,为何此山在历史上并不显赫呢?这里面有多重因素,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则是,与张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关联极大。历览三千年星辰变换、日升月落,英杰叠现,大多没能善终,还累及亲族被诛,喜悲无常。设若张良只会高调做事而不会低调做人,在刘邦政权稳固之后诛杀了多少大功臣啊,而唯张良才得善终,难道会是偶然的吗?这不能不归结为他的超人全能智慧——既要安邦定国,建功立业,又要明哲保身,善始善终;如果自身难保,“功业”焉不功败垂成?毁掉一世英名自在必然之中。
如果你是星星,其亮不可“超月”;如果你是月亮,其晖不可曜日。这是东方人文国情所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帝制社会必然的政治生态,为臣者如若不深谙此道,绝难善终。

大汉政权建立之后,刘邦已成天之骄子,自然要立为皇帝,以一人之威雄踞金銮、霸视天下。此时作为开国帝王,必容不得任何功德、权势、能量、威望可与自己匹敌比肩之徒存在,现实就在那里摆着:韩信、萧何、卢绾这些为打下大汉江山居功至伟的功臣都没有好下场,若非因刘邦早一天意外驾崩,即使和他连襟的那位鸿门宴上舞剑救得刘邦性命的樊哙照样人头落地。作为千古谋圣,张良焉能不懂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封建帝国制度之“天道铁律”?所以,一生胆大心细、小心谨慎的张良自然最为清楚,保全自己的最好方法是“藏巧”而非“藏拙”,恰恰是他的这种与敌与我皆为无不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中懂得知进知退,长袖善舞,巧妙周旋,依靠自己周密的智谋和缜密的思维四两拨千钧,才最终保全了自己,全身归故,得以善终。这一点实在不可小觑,历览华夏几千年,英杰人物灿若繁星,但面对天子帝王的绝对专制和强势个人意志,能达到张谋圣如此至高境界的只能用“凤毛麟角”或“寥若晨星”来形容。其实再往深处探讨一下,也正是保全了他张良自身,才保全了大汉的江山未倒和汉民族的确立与基础奠定。毕竟世上总还有既不愿放弃为民请命使命又能够冷静处之,以理智操控运行轨迹的人物存在,张良正是此类。完全彻底做到了一生“不畏浮云遮望眼”,如若张良也被砍了脑袋,中华历史的前进方向会不会严重偏离?其变数概率只怕非常非常大。因此,世人广为称道其为“谋圣”,绝不是浪得虚名,更不仅仅是指他在军事、政治上的过人智慧,不排除还暗含有对他在处世生存方面超级高明之处的称颂。多少年来不是都在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吗?可面对这三项内容,谁做到一两项就很不错了,能做得全都完美的鲜有其人。“人”字,生于天地间即为“1”字,杰出人物当为承天立地的天柱大“1”,他的“1”没了,不仅仅是自身和家庭的悲哀,而且是国家是整个民族的灾难,历史上这样悲剧太多太多了,而张良能好好地生存下来,所起到的恰恰是这么一种伟大作用。必须承认,在东方社会中的功业名利场上,仅仅具有干好业务做成工作的本事还是不够的,必须能在高深莫测、讳莫如深的云波诡异环境中保持立于不败之地才是上上高智。在这方面,张良先生不啻为千古典范。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无疑是独占鳌头的聪明智慧化身,可他对我们的张良先生却是顶礼膜拜,依然佩服得五体投地,还能有比这更具说服力的典范案例么?这,有张店村现存的诸葛孔明碑刻为证,舞笛不敢杜撰。

说到这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至理致使平顶山在历史上显得不那么醒目,不就一目了然了吗?真不知道,张良的低调和他家乡山顶的平平,是否有着某种隐喻性的谶意联系呢!
还要顺便说明一下,关于“张良故里”之所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在下并非史学家,不参与考证辨析,便依托我们张良文化研究会所提供资料来论事,认定属于我们平顶山主峰北山麓郏县的张店村还是有可靠根据的,而且也找到了大量凿凿认证史料。尤其是张良文化研究会潘民中、张振营、张华烨、耿西岭、单学邦、张有志、张付良、李建民等人的研究成果,向社会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明,促进了他的返璞归真,善之善者也。

明朝诗人杨慎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已去千年,但人去业存,精神明灯不息,他的智慧永存人世之间,他的灵魂永不泯灭于天地,英名亦必与日月同辉,天地同光!
登山远眺,仰望雄浑昊空,凝视苍茫大地,舞笛情不自禁生发慨叹:雄姿巍巍平顶山,上拱日月下承厚土而永在;谋略煌煌张子房,远接秦汉近通未来自长存!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

舞笛,本名蔡全胜,汉族。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退休职工,大学文化,高级企业培训师。祖籍河南漯河舞阳,系中国煤矿作协、河南省作协、省民艺家协会会员。现任平顶山市作协卫东分会副主席。出版发行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世味杂俎》《山吟海叹》等5部文学著作。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