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 月 13 日,正直举世瞩目的两会闭幕之间,中国牡丹书画院迎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中国山东面塑艺术传承人勇依欣老师做客到了书画院。院长蔡云启、办公室宋秀捷副主任、画院网站采编门雪迎等相关人员热情接待了勇依欣、树正念与法同行公益普法组委会张文利会长等一行。大家落座后,勇依欣老师在愉快的交谈中,为牡丹书画院院长、办公室宋秀捷副主任等相关人员分享了关于中国面塑艺术的相关话题时讲到:当下民间的面塑艺术俗称面花、捏面人、花糕、礼馍等,通常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而成,呈现的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都是民间传统民俗艺术的一种,是在中国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既能吃又能看还能用的面塑其实在我们山东民间很平常,山东现在很多地方仍在民间流传着,比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一般都会用面粉制作一些“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这类面塑食品的风俗 , 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透过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的背后,其实都蕴含着我们人类求吉纳福的祝愿,的确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古时候也就慢慢的也就出现类似专门的捏面人的师傅,有的还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

宋秀捷 勇依欣
宋秀捷在采访时问到:勇依欣老师,我国古代制作的面塑都有哪些品种呢?
勇依欣面带微笑着娓娓讲到:据现有的史料记载,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 653 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但到了宋代以后,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当时面点,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孩儿鸟兽”、“飞燕形状”等,可谓“奇巧百端”。还有就是在明清时期,艺术面塑已经成为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清代咸丰三年( 1854 年),我们山东菏泽穆李庄做泥塑的王清源、郭湘云等人采用染色的糯米粉捏面人(当地俗称“江米人”)销售,很受欢迎。到了光绪年间,天津又出了一位“面人张”。他早年抄录戏曲,擅长校勘,人称“百本张”,捏面人的艺术精湛,非常之可惜其技艺在晚年失传。

宋秀捷:面塑艺术原材料一般都使用那些制作呢?
勇依欣分享到:面塑一般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简单地说,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因为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有些捏面塑用的面通常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掺和而成,并需要加适量的蜂蜜、甘油等,这样不容易腐裂。然后经过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面有粘性 , 在捏面之前要用黄蜡润手。有时还要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所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是拨子、梳子、篦子和剪刀。拨子有竹质的、角质的、也有树脂的,可以自己制作。制作出来的面塑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面食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目前是我们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秀捷:目前民间的面塑种类有具体那些分类吗?
勇依欣:由于面团的可塑性强,在捏塑过程中很容易把握面塑的造型,咱们的面塑艺人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加手,配以相关的道具。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象完成了!妙肖传神、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现在民间面塑的形象大多是以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哪吒、唐僧师徒、杨家将、水浒英雄、十二钗、白毛女、葫芦娃、蜡笔小新、奥特曼等。当然时髦因素也会影响面塑的创作,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造型就被面塑艺人们捏制出来,且销路甚好。

宋秀捷:为何面塑艺术怎么又有花饽饽的叫法呢?
面对书画院宋秀捷副主任提出的一些疑问,勇依欣对面塑的历史、制作、使用等又侃侃而谈到: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花饽饽是饽饽的一种,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所以称之为花饽饽”。

宋秀捷:那咱们山东面塑都有哪些特点呢?
作为山东面塑的传承人,勇依欣此时更是兴奋,可见她足以感觉她对这一事物的执着喜爱。她用带着浓重山东特有方言味道说到:俺们胶东花饽饽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至今仍然流行于山东烟台、威海等胶东地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登的花饽饽非常讲究纯天然手工制作,原料必须全部采用优质面粉和新鲜的瓜果蔬菜,不能有任何添加色素,制作出来的花膜融合了粮食瓜果蔬菜的营养,营养价值极高,老少皆宜。而胶东花饽饽特点是以面粉为主料,比如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等。现在的胶东花饽饽源于民间,早就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了。我们聪明勤劳的胶东农村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用面团做出鸳鸯、鲤鱼,龙凤、寿桃等寓意造型,蒸熟凉透,再点染五彩缤纷的颜色,便成了一件件生动的艺术品。

但是,由于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走亲访友的礼品渐渐地被各种便携的礼盒所代替。但胶东人招待宾朋的餐桌上,花饽饽仍然是主角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啊。威海文登花饽饽不仅在国内非常受欢迎,而且已经出口到国外,还让中国这以过年的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实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完美结合。

最重要的特别是现在,花饽饽已经成为生活的一种节日习俗,为使正月里不用再做主食,在每年春节前几天,胶东地区很多家庭都会准备花饽饽,同时要做四个“圣虫”,八个大枣饽饽等。大枣饽饽等用来供奉先人,“圣虫”则放在馒头缸里,可保当年丰收,不会断粮,表达民众向往生活富足的愿望。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儿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过大年,蒸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大约到了农历的腊月20,各家都开始蒸大饽饽,一直能持续到年根儿,每家都蒸上好多,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了。

宋秀捷:面塑艺术在当代具有那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呢?他的价值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勇依欣:周所周知,它的几种价值的确不可忽视,简单的说其实就是民俗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具体来说:面塑这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民俗和民族特色非常清晰,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融入了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期盼和愿景,渐渐形成了独有的地方风格。广受老百姓的喜爱,也在长期的民俗发展中,形成一套繁复的制作程序和严格的加工要求。
1、民俗价值:
面塑是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礼从宜、事从俗”,民俗活动的需要直接促进了面塑的发展,面塑也被赋予不同的吉祥含义。这些造型不同的花糕与不同的民俗相互呼应,形成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景观。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没错!面塑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家乡长期的民俗行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总容易被地方特征明显的艺术形式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
2、审美价值: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诚如日本著名民艺学者柳宗悦( 1889- 1961 )说的那样: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难道不应该感激这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吗?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
3、教育价值:
面塑绝不仅是个玩赏品,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如同西方人说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彩画是无字的《圣经》一样,面塑艺术也以其形象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同时,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民间艺术总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4、经济价值
面塑一直是一种谋生的行当,但它又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其价值有独特的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面塑这种“小玩意儿”更能显示其文化魅力。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不可思议的是,面塑就是在这样的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美丽的花朵。那应该是一种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结晶!因此,面塑艺术品总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宋秀捷:刚才听了您对面塑艺术价值的定位非常精准到位,那面塑艺术具备了诸多审美特点,能否在面塑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上形成一种趋势?
勇依欣:首先,为了有效传承与发展我国面塑艺术,需要对面塑艺术内在意蕴实现深度挖掘,并在其文化意蕴基础上寻找和创新艺术发展载体,促使我国面塑艺术得到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发展。在面塑艺术研究与发展中,要基于面塑艺术传统文化意蕴,对其造型、原料、技艺、题材、形式等加以创新,并创新面塑艺术传承与推广方式,促进面塑艺术在新时期的有效传承与发展,面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丰富,造型奇特的形式很美.面塑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它的造型趋于圆润饱满,注重作品精、气、神的传达.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脊背、美女的腰"之说,即塑造人物作品时通常会突出文官满腹经纶,武官魁梧挺拔,老人脊背弯曲,女性杨柳细腰等。其次,面塑艺术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日益艰难.面对面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我想我们应该认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也是一种保护.当今社会面塑艺术走产业化、市场化之路是一种必然趋势。再次,面塑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措施.面塑艺术产业化发展首先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顺应时代,以便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发展才是真正的保护.面塑艺术的创新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面塑艺术可以在题材上有所突破.传统面塑艺术大都是热烈、喜庆的题材,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悲剧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震撼人们的心灵,所以悲壮、苦难性的题材也可以纳入面塑的创作范围,面塑艺术可以在造型上有所突破.传统面塑艺术造型朴拙,用色较单一,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的进一步加深,人们接受的新文化、新事物越来越多,审美心理也有了不同的变化,日本动漫的诙谐夸张、美国大片的科幻奇异无不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所以在传统朴拙、自然的面塑作品中加入诙谐、夸张的造型,丰富多样的色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的人喜爱面塑艺术.其次,面塑艺术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打造面塑艺术文化品牌,实现合作经营.面塑艺术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扶持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组织能力、资金帮助、制度扶持可以使面塑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更加系统化.地方政府可以以区域为单位建立合作经营的民间面塑艺术品生产基地,打造地域性面塑艺术品牌,加强包装,增加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艺术,认同面塑艺术。
总之,面塑艺术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民俗价值,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可以使面塑艺术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从此次采访中,牡丹书画院蔡云启院长非常认真听勇依欣对目前面塑的分享解答非常满意,树正念与法同行公益普法组委会张文利会长也风趣的说到:你看勇依欣大师的艺术审美取向有高度吧,艺术认知边界也非常了得,我看你们俩很投缘分,这样我给您们做主了,勇依欣你拜蔡云启为师。蔡云启、勇依欣二人及在场的均发出了会心地笑声,我为你们主持拜师仪式吧,我坚信:你拜师后,勇依欣的艺术水准一定能够在攀艺术高峰,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你有奋发有为的志气,抱着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的认真虚心求教,笃行不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编辑:门雪迎
采编:宋秀捷
注:部分图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