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背影远去的兵
——写给铁道兵团成立纪念日
九师 鲍邦协
1949年5月16日,铁道兵团成立。1954年3月,铁道兵领导机构挂牌。1983年10月,铁道兵并入铁道部。
时间过得真快。三脚两脚,就到了二十一世纪。屈指算来,铁道兵作为一个兵种,融入祖国的青山绿水已经39年了。她如果在天有灵,应该还记得那些热火朝天的岁月,记得那些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兵”。
一群身穿雨衣脚踏水靴肩扛风枪的兵从山洞中走出来,柳条安全帽上沾满石灰粉末。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二一”的口号声、脚下的“嚓嚓”声,整齐出天安门检阅队伍般的雄壮。到驻地后,缷装备、进帐篷、洗漱,随开饭的号音疾风般地进“三用堂”。满满一行军锅的高粱米饭,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不一会儿,这群身影又出现在篮球场上,你争我抢,生龙活虎。
平凡的岁月里,在他们身后,奇迹般地留下了一条条钢铁巨龙。
那时年轻,不知道什么叫危险,更不知道什么叫艰苦。不知道危险,并不等于没有危险,不知道艰苦,并不等于不艰苦。所有的危险和艰苦,用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化解。在35年中,铁道兵牺牲8314 人,其中和平时期牺牲6378人。因病因伤或致残的以数万计。
铁道兵的付出和得到永远都不是对等的。
50年前,铁道兵第44团15连队负责辽西线上顺山岭隧道开凿中的机械保障工作。战友卿代文被保养中的装碴机挤压而牺牲。抚恤费90元。父亲带着伤子之痛领着女儿来部队,央求部队留下女儿完成儿子未竟的事业。部队不允。1970年入伍的孙绪茂在通霍线施工中,不幸突然病故,留下年迈的父亲、务农的妻子和3岁的儿子。处理孙绪茂后事的部队干部,将骨灰送回家乡后,以铁道兵对国家特殊贡献为理由,想为娘俩谋个商品粮户口。在当地求爷爷告奶奶了好长时间,到底还是未能如愿。
岁月悠悠,往事悠悠,如今战友们讲起,仍不胜唏嘘,不胜感慨,千回百转出万千滋味!
战友入伍,人人一张白纸。临到脱下军装,希望档案里全是立功受奖材料,哪怕是有病,有伤,在身体状况一栏里,也要填上“强”“较强”,为的是回到家乡好找工作好找对象。他们大都回到了农村,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当年的“强”或“较强”会与他们复员后的待遇挂钩。这几年,国家对复员兵有了一定照顾。我有个战友无意之中保留了当年在部队的住院证明。凭这张纸片,享受了政府“带病还乡”的待遇。但大多数战友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了。国家政策规定农村户口,按一年军龄40元的补助,在部队干了三年四年的,每月也只有100多元。这对于年过花甲,体弱多病的个体来讲,只是杯水车薪。
尽管如此,《铁道兵志在四方》并不影响铁道兵老兵们的情感认同。“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我们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这首歌穿着军装唱,脱下军装唱,高兴时唱,有情绪时唱,从部队唱到地方,从朝气蓬勃唱到两鬓斑白,成了他们一辈子的保留歌曲。如今,老兵们仍激情满怀地唱,每当歌声响起,他们将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二十岁。
如今,曾经的“铁道兵”都老了。在兵改工后的中铁建队伍里,在岗的穿过军装的老铁已所剩无几。在地方,复员转业的老铁一年比一年减少。去世的战友,大都没有活到全国全省平均年龄。当年我所在的新兵连270人,因各种原因去世的有63人。其中我那个新兵班22个战友,“走”了10人,还有一人瘫痪在床,一人因“栓”致行动不便。我有时跟人说起那些带有生命温度的数字,往往把旁边人惊得一个踉跄。不得不说,是铁道兵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低下的生活条件,为战友高比例早逝埋下了伏笔。虽然,这是为祖国奉献而透支生命产生的无奈,但我们从心底希望,如此的无奈,还是来得少一些,再少一些!
两年前,在纪念铁道兵第九师潜江战友入伍50周年的庆典上,战友相互勉励,“60周年聚会时一个也不能少”。战友们用心体悟这句话,一个个热血沸腾,信心百倍,纷纷为这个美好而宏大的愿望频频举杯。此后,这个口号成为战友们相互祝福的热词。但“健康的活着”只是战友们的一厢情愿。死神似乎有意和我们作对,庆典后不到两年,又有4个战友“西去”。战友辛光,北京下乡知青,52年前同我们一列闷罐车到铁九师。从士兵到干部,一直在施工连队,转业后官至中共中央外宣办副局级巡视员兼值班室主任。今年4月因心脏病突然离世。原同我“等疫情稍缓后回第二故乡潜江看看”的约定成了遗愿。告别仪式上,“在部队6年立下5个三等功”的生平介绍,让人震撼,瞬间使人对一名有过铁道兵军旅生涯的战士又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敬佩!人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吊唁厅内,似乎听了到钢钎大锤的声音和通车气笛的鸣响!
近年来,随着铁道兵的远去,铁道兵战友“重走”热“聚会”潮,年胜一年。战友们用“重走”捡拾军旅记忆,用“回家”抚慰青春奉献,用“聚会”凝聚兄弟情感。许多战友自发地用文字、用图像、用歌声、用收藏,表达对铁道兵的不舍,留下对铁道兵的永久怀念。
当年,潜江是铁道兵征集兵员最多的县,铁道兵各师和直属部队都有潜江人的身影。他们中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有的上过越南战场,有的在大兴安岭奋战多年。这些走过战火硝烟,走过万水千山的老兵提议,在潜江某个公园或广场,修建一堵纪念墙,将铁道兵战友的姓名镌刻上大理石,让潜江子孙后代铭记,潜江历史上有一批人,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流汗流血,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用这种方式,留下祖国和人民对铁道兵的感恩和念想!
虽然,潜江籍的数千铁道兵同全国5700万复转军人相比,是一个小群体,但仍不乏铁道兵这个英雄群体的代表人物。何为华,1965年入伍,原为援越铁路工程队一支队二大队(铁2师6团)汽车连驾驶员。1967年4月20日,他驾驶的汽车行至越南北江大桥时,遭美机轰炸,汽车和车上的油桶起火。为保住通往南方物资运输的通道,他放弃逃生机会,带着浑身燃烧的熊熊大火将车开出大桥,保证了大桥安全。自己被严重烧伤。铁道兵党委为他记一等功。铁13师某团总会计师饶定清,转业到潜江财政局,他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拓了潜江会计工作新局面。被国家财政部人事部评为“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
这些年,铁道兵战友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希望凡铁道兵将士,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国家免火车费让他们到修建的铁路上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知道这个想法不现实,兵种都没有了,谁来牵这个头啊!国家大事那么多,哪有功夫来考虑这些小老百姓的区区诉求?尽管这样,这群老兵还是执着地幻想着,梦想着!
铁道兵虽已远去,但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今年5月16日,是铁道兵团成立纪念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制作短视频,深情颂扬铁道兵,称铁道兵的业绩永远镌刻在祖国山河大地,给远逝的兵种远去的兵莫大的精神慰藉!
时间飞逝,岁月悠悠。曾经的铁道兵大都进入暮年,他们的人生如金秋的黄叶,曾经的清碧翠绿不再,总会有一天,时光会将他们凋零得一片不剩。但我相信,铁道兵老兵哪怕只剩最后一人,他也会代表铁道兵活成一面旗帜,——一面用铁道兵精神的经纬织就的一面旗帜,在祖国的蓝天下、在中铁建浩荡队伍里高高飘扬!
(作者鲍邦协为原铁道兵第44团政治处干事 照片截图于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短视频《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成立》)
槛外人 2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