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网友建议在商丘古城南湖东南湖畔修建一座幸山公园,恢复当年幸山的美景。官方在答复中明确表示,如果发现真正旧址有可能重建。这一消息无疑是把幸山从历史长河中重新拉回到人们现实之中。
幸山,又名杏山,是一座见证商丘诸多历史的文化之山,虽然它今天已经了无痕迹,只存在商丘地方历史文献中,但其独特文化魅力也会给与我们无穷的想象。
一、幸山,见证南宋肇始第一山
有人说,商丘是平原之地,地势平坦,哪有什么山呢?
明嘉靖《归德志•卷之一》这样解释说:“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盖于每州封表一山,以为之镇,故志家重山川尚矣。吾宋为豫州之域,其在境内者,土壤平夷,无山可表,而冈阜之高起者则皆山之谓也。胡可遗也志之。”“幸山,南关外,旧传宋高宗即位之所,后人尊之以为山也。”
清康熙年间《商丘县志》在山川篇解释得更清楚明了“邑本平壤,所谓幸山者,一撮土耳,而曰丘,曰冈,亦山之属也。”
通俗简单地说,每一个地方都要有一个封表之山以镇其地,商丘是平原之地,就把高岗之地称之为山,幸山就是南关外一处高岗,原名为杏山,后因赵构在此称帝,所以后人改名尊称为幸山。
幸山因其上载满杏树,故原名曰杏山。明嘉靖年间编撰的《归德志》就载:“幸山,南关外,旧传宋高宗即位之所……俗讹为杏山,睢阳八景题曰‘杏山春意’。”
北宋时期,南京留守王胜之在杏山上建妙峰亭。故清康熙年间《商丘县志》卷三《古迹》说:“妙峰亭:在旧城内,宋留守王胜之建,苏轼题榜。又有新亭十二,皆胜之建。又有观光亭、望云亭,亦俱在旧城内。”
由此看来,幸山及其周围,不但有妙峰亭、十二新亭,还有观光亭、望云亭,是一座亭台林立风景优美之地,每逢春暖花开时节,满山杏花争先绽放,站在山上的妙峰亭上登高远望,天高地阔,清风徐来,古老的阏伯台在不远处耸立,满眼春色皆风光,此时此刻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涌上心头。当时的杏山被誉为“杏山春意”成为当时睢阳八景之一。杏山美丽的景色引得众多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北宋期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澈兄弟,著名的北宋词人秦观都来到这里,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公元1085年,北宋元丰八年二月,一代文豪苏轼途径当时的南京应天府商丘,并在商丘停留三个月。
在商丘停留期间,南京留守王胜之在南门外幸山之上新建妙峰亭,并新亭十二。妙峰亭乃取海上德云所居之妙高峰以名之。王胜之,今河南洛阳人,宰相王曙之子,与苏轼是多年的好友,二人颇有唱和,苏轼有《和王胜之三首》亦作于此时。亭子建好以后,苏轼应王胜之所邀登上杏山,欣赏妙峰亭和杏山春意的美丽风光。王胜之邀请苏轼为新建的妙峰亭题写匾名。苏轼诗兴大发,一挥而就,并赋诗一首《南都妙峰亭》。其诗云:
“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钚。池台半禾黍,桃李余榛菅。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史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时邀声利客,来洗尘埃颜。新亭在东阜,飞宇临通阛。古甃磨翠壁,霜林散烟鬟。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均为拳石小,配此一掬悭。烦公为标指,免使勤跻攀。”
苏轼在诗中描写了幸山周围的美丽风光,站在妙峰亭举目四望,新亭位于其东,高高的阏伯台耸立在孤云之边,杏山芳草相连,春色嫣然,美丽的杏山春色,洗去世间尘埃,忘掉了世间功名利禄,苏轼由此在诗中感叹道“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
苏轼一生八次来到商丘,停留长达一百六十多天。其弟苏澈也曾经在南京应天府任职,商丘人张方平对于苏轼父子有着知遇之恩,与苏轼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张方平在南都愤然上书营救。南都官吏不转呈,他就派儿子张恕上京到闻鼓院投书。张方平病逝后,苏轼亲自来到商丘拜祭,并亲笔为张方平写下墓志铭。
苏轼八次来商丘期间,共创作出包括《庄子祠堂记》在内34首诗、词、文。这其中包含了苏轼和商丘深厚情缘,也是他和古都商丘的一部交往史。
美好时光易逝,而岁月的磨难总是贯穿始终。北宋末年,我国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国逐渐崛起,1125年联合北宋灭掉辽国,第二年,接着对北宋发动了进攻。
此时北宋王朝早已经腐朽不堪,君昏臣佞,朝政混乱,怎能抵挡住北来的虎狼之师?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金军再次南下并包围汴梁城。此时此刻,刚刚即位几个月的年轻皇帝宋钦宗听信妖人郭京几百神兵就能守城的妖言,打开汴梁城门,金军趁此攻入城内。掳走徽钦二帝,宗室大臣,宫中嫔妃共三千余人北上,从此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只有宋徽宗的九子康王赵构因在河北劳军幸免于难。
靖康元年十月,康王赵构受钦宗之命出使斡离不军,与金人讲和。行到磁州,为士民阻留,于是钦宗接受臣僚的建议,下密诏拜赵构为兵马大元帅。这年十二月,康王赵构在相州开大元帅府,有兵一万人。
北宋灭亡后,四月癸亥,同样幸免于难的北宋元祐孟皇后遣人至济州劝说康王赵构称帝即位。
在众大臣多次劝说下,公元1127年四月十七日,赵构从济州出发,途经单州、虞城县,二十日至南京应天府,命有司筑坛府门之左。历史传说赵构过黄河的时候,还有一段泥马渡康王的神奇传说。
公元1227年五月初一,21岁康王赵构在大臣拥戴下,在应天府南京城南杏山“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这就是南宋王朝的开始,随之赵构把杏山改名为幸山,也许宋高宗赵构希望此山成为他命运的幸运之山,重新匡扶天下吧。
幸山见证了南宋开始这一光辉历史历程,成为见证南宋开创的第一山,也是幸山在历史当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同时也为古老的商丘成为中华古都增添了确凿历史证据,幸山也达到了它历史命运的顶峰。
图片
二、何处是幸山,恢复幸山势在必行
赵构在商丘幸山之上登坛称帝,开创了南宋百年基业,这是商丘历史上在宋朝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幸山的历史文化地位达到顶点时期。
在金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停留仅仅5个月,公元1127年十月底便逃到扬州,偏安淮河以南,成为偏安政权。不久金军占领商丘,把南京应天府改名为归德府。虽然南宋末年南宋一度曾经短暂收复商丘,并重新改回南京之名,然而这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事情。
商丘所在的中原大地实质上早已成为兵凶战危之地,战乱不已了。又由于北宋末年黄河改道南向流经商丘,从此洪水泛滥,商丘饱受洪涝水灾之苦,在兵灾水灾双重夹击下,人口急剧下降,曾经繁华一时北宋南京应天府开始衰落了。
明朝初年商丘归德府一度被降府为州。直到明嘉靖年间才重新恢复府的建制。公元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六月,黄河又一次的大决口,整个归德城被洪水吞噬,公舍民房荡然无存,商丘旧府城千年之繁华泯灭于水下。
幸山在明嘉靖年编撰间《归德志》中,还有幸山之上建有观音堂的记载。乾隆年间编撰的《归德府志》中还记载着明嘉靖年间商丘人范崇儒,以及清康熙年间担任商丘知县的刘德昌游历幸山的诗句。其中范崇儒诗中写道“云封野寺水潺湲,行在当年驻此山。”刘德昌则诗云:“徒步访幸山,幸山空陈迹,白日飞沙黄,茫茫荒草积。”这也说明一直到清康熙年间幸山还有遗存,只不过在黄河洪水不断冲击下已不复当年盛景繁华矣!其后商丘许多地方文献对幸山虽有记录,然而如今幸山在商丘则荡然无存,不知所踪兮。幸山和妙峰亭,也许就是在多次黄河泛滥下,淹没在滚滚黄河洪涛之中,湮没于地下。
何处是幸山,幸山今天的位置又在哪?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载:“幸山,在城南三里。宋靖康元年,高宗自济州趋应天府,命筑台于府门之左,受命即皇帝位于此。”
1991年3月第一版《商丘县志》云:“幸山,在今城南2.5公里。”2012年1月第一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睢阳区志》载:“幸山,在今商丘古城南2.5千米处。”再根据苏轼诗中的描写“孤云抱商丘,芳草连幸山”,以及范崇儒的诗句“云封野寺水潺湲”的描写,综合以上史料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历史上幸山大概位于今天连霍高速路口以北,火神台东南,古宋路以西,古宋河畔,商丘古城南三至五里的区域之内。具体位置还需要历史和考古方面有关专家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详细论证。
幸山,妙峰亭这些文化古迹在商丘历史上都具有非同凡响的文化价值,对于确定商丘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都有着重要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重修幸山,妙峰亭,恢复当年杏山春意的美景,这不但为商丘增添了一处美丽的历史人文景点,而且对于弘扬商丘历史文化,发展商丘文旅事业,讲述好商丘历史故事,擦亮商丘历史文化城市品牌,都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重新兴修幸山态度上要小心求证,要严格按照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尽最大可能的接近历史真实,绝不能敷衍随意为之,严重偏离和违背历史事实。
总之一句话,恢复幸山势在必行,我们真心盼望那一天的早日到来!届时,让我们共赏杏山春意的美丽景色,共同倾听幸山的历史故事,感悟未来。
策划:胡继勇 赵继彬 陈月梅
审核:陈月梅
主编:谷雨
指导:商丘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