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亭列嶂”是阳城古八景之一。盘亭山以其磅礴的气势步入晋城名山之列。山上的盘亭寺又因后唐明宗皇帝的三道圣旨而驰名全国。
盘亭山位于阳城县西南横河镇千峰寺西南侧,横亘于析城山西门外,属中条山脉东段,面积约28平方公里。这里群峰卓立,环嶂青苍,峭拔凌空,如削如塑。诸山形态各异,依山排列,似十八罗汉并肩而立,守卫着历史名山析城山,故又名“十八罗汉峰”。最高海拔1656.9米。四周多系峭壁悬崖,山腰处时而云雾缭绕。盘亭列嶂及其周围诸山.以及清澈见底的盘亭河、白练长悬的烧犁铺瀑布、联珠成串的铁盆嶂滴水,构成一个风景群。从小尖山发源的盘亭河,为常流河,纵横横河镇南北,长16公里,流域面积135.2平方公里。它在盘亭列嶂景区中,左环右绕,奔流不息,为景区添色不少。险峰、清流、白云、老松,使盘亭山成为阳城著名风景区。石凤台《盘亭》诗云:“山情回合处,青松挂古藤。借问前溪叟,白云深几层。”
盘亭山中有盘亭寺,亦名千峰寺,为著名高僧洪密法师所建,所用钱财为后唐明宗李嗣源所供。李嗣源镇守高平时,洪密与李的关系甚好。《泽州府志》载:“千峰寺,在县西南八十里盘亭山。后唐明宗为太尉时,驻跸于此,践位后敕建。削壁千仞,梵宇凌空。释洪密尝坐定焉。”但从盘亭寺的碑文来看,在李嗣源登基前,盘亭寺已初具规模。
李嗣源当上皇帝后,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接连给盘亭寺发来三道圣旨:第一道是对老朋友洪密大师敕文感谢;第二道是减免寺的夏秋苗税;第三道是赐“杂斛豆二百石,绢一百匹。”(《山右石刻•千峰寺碑》)
一年之内,盘亭寺收到三道圣旨,可见洪密大师绝非庸庸之流,与明宗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古代寺院,如有皇帝所赐袈裟及钵盂等供具,无不引以为荣,僧徒莫不传宗,夸示四众,以发其归向之心。然而,在古代的著名寺院中,很难发现哪家一年内收到三道圣旨。故盘亭寺把它作为镇寺之宝,精心收藏。金皇统三年(1143)将其刻在石碑上。清代诗人、学者朱彝尊在盘亭寺看到敕文碑,发现敕书尾数大字,出自亲判,上有玺曰“书诏新铸之印”,极为震惊。明宗李嗣源识字不多,几乎不见为别人题字的记载,然而在给洪密的敕文中,却要亲自写上几字,可见他与洪密的交情之深。其实,盘亭寺还有一道圣旨,宋人王钦若等编修的《册府元龟》载,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八月,泽州盘亭山千峰禅寺僧洪密状奏,当院创感应舍利塔一所,乞赐塔额。乃赐号为圆空之塔。”
洪密法师与明宗皇帝的这段佛缘,引起了后人的浓厚兴趣。盘亭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文人墨客前来寻古探幽。盘亭寺坐落在峰峦叠翠的盘亭山中,寺周松柏常青,山花烂漫,山峦起伏,瀑布飞泻,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清人王日翼有《盘亭寺》诗曰:“积翠凝岚晓未收,开门院落顿深秋。峰疑鹫岭飞来住,涧似曹溪定后流。供奉前朝书玺在,活参色相水山留。旧窗松压南宗老,花雨荒苔月照头。”
来源:《晋城历史文化丛书之山河锦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