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进殷商文化探源工程,加大宋国故城、永城王庄遗址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力度,形成一批重大考古成果,弘扬殷商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持续叫响“殷商之源•大美商丘”品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我们认为这届政府务实拓新、科学部署、精准施策,高度重视考古探源、文旅产业等重点工作,对曾经困扰商丘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沉疴痼疾问诊开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商丘“两会”要求,助推殷商文化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商丘市社科联组织调研组对永城市苗桥镇王庄遗址、苗桥博物馆进行了调研。王庄遗址位于永城市苗桥镇曹楼村王庄,地处古睢水南岸,该遗址主要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聚落。初步测算,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为目前豫东地区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该遗址之上同时还覆盖有龙山文化、商、周、汉、唐、宋、金、元时期的遗存,时间跨度达5000余年,是永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之一。2022年9月24日以来,先后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专家岳洪彬,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广阔,著名考古专家张志清等业界人士到苗桥考察王庄遗址,经文物部门初步考古调查,王庄遗址出土了一批丰富的遗物,有玉器、铜器、骨器、石器、陶器、蚌器等,初步判定,这里的玉器和彩陶均为永城新石器遗址首次出土。其中的部分玉器与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玉器,不论是材质、形制完全相同,还有部分玉器具有浓郁的良渚文化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庄遗址的彩陶既有仰韶文化元素,又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风格,见证了史前时代中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王庄遗址在豫东地区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是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和海岱文化源流、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融合交汇的重要标本。
前几年,商丘在考古发掘方面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够,导致考古发掘进度缓慢,保护利用更不够,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项目真正落地、监督检查、听取汇报、宣传报道的少,新一届市委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让我们看到了商丘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希望。就全市而言,商丘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商丘南关段和通济渠夏邑段,囿于资金和上层重视度,商丘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效率不高、成效不好,这基本也是大多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只有政府高度重视,灵活运用资金保障方案,补齐资金短板,抓住“文博文创热”这一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新增长点,才能让历史的文物彻底复苏。通过对商丘文化产业的综合观察,我们发现,永城文旅文创发展具有较为完善的先决条件和经济基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态势良好。大汉帝国,风起芒砀山。芒砀山是汉兴之地,礼仪之旅,大汉风情、大汉雄风、汉宫夜宴、汉傩舞演艺,围绕传统节日节庆举办的汉服展演、端午祭屈原、菊花展等活动,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一条芒砀山特色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之路。在这种背景下,王庄遗址的考古新发现,无疑为永城文旅文创发展再增新生动能。经调研,我们发现王庄遗址出土的遗物具有属性多样性和年代连续性,同时,这些遗物也是商丘在中华文明历史上具有一席之地的佐证,为殷商文化探源工程的继续深入考古提供了史前支撑,也为商丘进一步统筹考古探源和文化研究、保护利用、古城申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的商丘文化灿烂,但也大多停留在文献典籍中,缺乏考古佐证,在考古学界难占一席之地。当前的王庄遗址、宋国故城考古发掘工程正是打开历史佐证神秘面纱的契机,商丘应该紧抓良机,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对王庄遗址的考古发掘认识要提高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探源工程的指示上来,广义上要提升到与河南乃至中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和互为佐证要求上来,现实意义上要与发掘包装利用商丘历史文化要求一致,进一步推动商丘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文化强市目标。
商丘历史上属黄泛区,深达数米甚至是几十米的淤积层掩盖了远古的信息,但同时也为考古重大发现提供了可能。考古是科学也是艺术,考古重大发现,将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度。政府应高度重视科学考古工作,利用科技考古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科学支撑,王庄遗址所处的平原地带,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相对友好和有利的考古环境,我们应该加大考古速度和力度,推进科学考古进度,为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新发现争分夺秒。加强考古资源调查、统筹规划、政策供给,建立一套完整的考古立项,政府统筹,专家研判,社会聚焦,影像纪录、舆情处理等系统机制。
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对遗物的综合论证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当代的责任,通过专家学术专著、理论研讨、论坛沙龙、文化讲堂等形式做好王庄遗址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组织跨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和联合攻关,进一步明确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时空节点,彰显其在史前中国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价值,实证商丘融合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历史地位,为商丘殷商之源的系列佐证以及古城申遗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重大历史发现,我们应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公众开放,以研学游为依托,做好考古与文旅文创的融合;在抓好考古研究阐释基础上,讲好商丘故事;挖掘商丘文物资源优势,丰富文物宣传形式,以“纪录片、动漫、微故事”等形式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全媒体展示,创新文化传播传承,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和文物数字产品;加强活化展示,推进资源共享,依托王庄遗址,打造文物旅游品牌,形成具有苗桥特色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同时也是商丘的一张靓丽底牌。
王庄遗址的价值在于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及全域旅游发展契机,不单可以将王庄遗址纳入永城、山东、徐州周边汉文化旅游圈,纳入商丘全域旅游溯源之旅产品线,也可以将其纳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文旅活动主题之中,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具有豫东特色的史前文明大汶口文化序列品牌:(1)提升苗桥博物馆智能互动展播功能和人流承载能力;(2)文物拓片文创化,衍生文化创意产品;(3)利用芒砀山文旅文化展演优势做好王庄遗址史前文明演艺;(4)借助“考古盲盒”吸引更多关注度和消费力,让游客一边发掘“宝物”,一边了解王庄遗址文物的历史底蕴。
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为纲,将王庄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国家文物保护重点支持方向。一是做好项目立项,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支持。二是本级财政要列入项目资金预算。三是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及时到位,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四是积极筹措社会资金。五是实行激励机制,对项目进展快质量高的要以奖代补,以资鼓励。
成立考古工作专项专班,细化相关年终考核考评机制,明确有关部门每月对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听取汇报,并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报告,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督导工作。同时明确新闻媒体要对此项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理性真实的跟踪报道,纪实报道,随时报道,扩大报道(联络推送至省媒、央媒主流权威媒体报道),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提升商丘城市影响力。(商丘市社科联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