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游记
文/徐继龙
河南洛阳被称为“十三朝古都”。洛阳龙门,享誉天下。
从郑州出发,乘坐动车,谈笑间抵达洛阳车站。于站前品尝洛阳风味小吃。酒足饭饱,扶老携幼,一家人同游龙门。
春节期间,龙门石窟张灯结彩,一派喜庆祥和。伊河两岸,龙门石窟,长约二里。窟龛造像,碑刻题记,数量颇多,“中国石窟之冠”实至名归。

环绕伊水游览,抚摸着古色古香的栏杆。遥想当年,能工巧匠,千锤万凿,为后人留下这千古佳作。
徜徉于龙门景点,微雕佛像,数不胜数,些许佛像已经残损,见证着岁月沧桑。
不知不觉来到卢舍那大佛龛的山脚下。抬头仰望,人流如潮。拾级而上,边走边拍,大佛视频,必当珍藏。爬到大佛脚下,众人气喘吁吁,纷纷在大佛简介前驻足:唐高宗初,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修建卢舍那大佛龛。历时3年,功毕。举目凝望:佛身厚重,面容端庄,一对巨耳,硕大非常。与佛对视,心境平静。大佛四周有天王雄壮,有力士勇猛……

炀帝杨广,君临洛阳,举目远眺,伊水中流,兴奋异常,遂在洛阳,建起东都。皇宫正门,正对伊水,伊水即为“龙门”。这便是洛阳“龙门”的由来。学子与我同游龙门,我暗自祈祷:愿我学子,鱼跃龙门!
有玄奘,跋山涉水,信念执着,千古流芳。玄奘,洛阳生人,俗名陈祎,精通三藏经书,世称唐三藏。唐贞观年间,历时17年,远赴天竺求佛,带回大量佛经及佛像。龙门石窟的佛像与玄奘此行带回的佛像有关。玄奘回国后用19年翻译佛经75部。著有《大唐西域记》12卷,对研究中国交通史有极高参考价值。玄奘,一生只为一事来,历经千难万险,为后世留下文化宝典,终成一代高僧。

有“诗魔”白居易,晚年闲居于此,与香山僧人为伴,自号香山居士。75岁卒于洛阳,葬于香山。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大气磅礴,笔走龙蛇,仿刻作品,存于此处。
有褚遂良留下碑刻作品《伊阙佛龛之碑》。“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比较出名的二十件碑刻题记,也是魏碑书法的主要代表。周恩来总理曾和外国友人来此参观,对题记拓片爱不释手。研习书法,值得一看。
洛阳龙门,万佛生辉,文化厚重,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