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樟树花香。2023年4月14日上午,湖北美院暨省非遗研究中心教师金虎和金纾赴鄂州市临空经济区燕矶镇嵩山村,拜访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嵩山百节龙代表性传承人严基树老先生,并初步实地观摩调研了嵩山百节龙的相关情况。

金虎(左)、严基树(中)、金纾(右)合影
鄂州市嵩山百节龙首创于明朝天启2年(1622年),由严氏宗族在京城翰林院为官的五十二世祖严子玉发起,历经400余年,是嵩山村严家畈湾村民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传统特大型龙灯祭游送福民俗活动,是与岁时节令、民俗信仰和民俗传统音乐、体育竞技相关的文化项目。作为载体的龙灯有101节,故谓之“百节龙”。百节龙习俗作为元宵节民俗于2021年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根据“接龙”情况,百节龙队伍外出巡游到燕矶镇10多个村塆,以及周边沙窝、新庙、杨叶等乡镇,乃至到鄂州城区和黄石市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其中,尤以嵩山村苏家上畈、渔坝村严家塆、龙山村陈家塆、草陂村李家墩、车湖村邵家大塆、马山村石头桥湾等地为每年必游之地。每届龙灯游乡送福时玩灯队伍人数可达500人,其中光龙头就需80人轮班举擎。活动期间,遍及全国各地的外地游子纷纷返乡;江西省严氏先祖所在地会派团队前来祝贺;同时,来自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浙江、贵州、福建、广东等17个省市的严氏宗亲均会派代表前来观摩。
龙灯扎制要从头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开始,历时四个多月,制作工序繁杂讲究,有着严格的制式规格。通常百节龙制作全由严家畈本族艺人完成,有篾工、木工,也有纸扎艺人和缝工、绣工,制作的规格、尺寸、比例十分严格,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十分讲究。
几百年来这项工艺的传承,没有任何教材或书面的东西,一直是通过民间艺人口传身授,在严氏家族中代代流传下来的,一直保留着原生形态。扎制完成的物品百节龙灯、龙辇、鸾驾、魏征像、青狮、白象、龙旗和二十四孝花灯等,被存放到嵩山寺中。腊月二十四,举行“斗灯”“开光”等祭祀仪式。除夕之夜,百节龙要“现灯”。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百节龙出游送福。到达目的地后,百节龙歇息“盘灯”,青狮、白象走村串户送福。玩灯期间,必唱灯戏,灯戏中最热闹而又必不可少的当属“送幺台”。正月十八清晨再次祭祀占卜,确定下一届灯会时间,随后龙灯队伍绕村游走,并将龙头、龙尾分别于龙身分离,开始“跑风”,直至头尾相接,送于飞鹅“化灯”,一届龙灯会至此结束。2008年,在严基树的主导下,嵩山村的百节龙以425.585米的长度,成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嵩山百节龙博物馆灯窠中的百节龙
2017年4月,为配合鄂州花湖机场建设征迁,严基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在征迁村湾抢救性地征集老物件,随后,带头将嵩山村里的严氏宗祠改造成鄂州临空经济区民俗文化博物馆,同时挂牌为花湖机场征迁老物件展示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鄂州临空经济区民俗文化博物馆、花湖机场征迁老物件展示馆、严氏宗祠

严基树在向金虎、金纾介绍情况
在嵩山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左侧,严基树还别出心裁地建设了一个乡村风格的嵩山百节龙博物馆。该博物馆除了展示缩小版的百节龙外,还珍藏着各种以龙为主题的文物藏品,包括玉器、雕塑、陶瓷、铜镜、兵器、乐器、货币、剪纸、服装、绘画、书法和邮票等等,琳琅满目,作为一个家族博物馆而言实在是难能可贵。据悉,该区域将会拆迁重建,打造成一个“百节龙民俗文化园”。目前,此项目已被鄂州市发改委立项,建设方案也在市规划会议上获得顺利通过。

嵩山百节龙博物馆

嵩山百节龙博物馆展厅中的缩小版百节龙

金虎、金纾在参观学习

国家级非遗项目嵩山百节龙代表性传承人——严基树
非遗传承人介绍
严基树,男,195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湖北省鄂州市临空经济区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嵩山百节龙代表性传承人。
严基树组织和领导了第19、20、21、22、23、24、25届百节龙祭游送福活动。他发动村民撰写嵩山百节龙理论研究文章数十篇,带动当地村民开展嵩山百节龙理论研究;完整地继承了嵩山百节龙民俗文化,带领百节龙老艺人举行传徒授艺活动,传授有领导能力的青壮年学习龙灯会组织工作、礼仪事项,百节龙活动过程中相关禁忌等工作经验,为传承百节龙确立新一代接班人。
他本人撰写的《嵩山百节龙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文,刊登在华中师范大学主办非遗论坛文集上,并荣获“湖北省非遗文化论坛”优秀论文奖称号;在他的带领下,顺利建成嵩山百节龙博物馆和鄂州临空经济区民俗文化博物馆(花湖机场征迁老物件展示馆),并对外开放;2020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2021年,他主持编撰的《鄂州民间民俗龙文化研究》专刊正式出版;2022年,他被推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嵩山百节龙代表性传承人。(作者:金虎 金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