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名人传奇
相传,盘古开天,在黄河与泰山之间,一笔浓墨重彩,绘出一方风水宝地——济南市平阴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方肥田沃土孕育出柳下惠、左丘明、程咬金、于慎行、王去非、王去执、李之绍、孙光祀、毕德显等大牌俊杰。在这些名人之中,有的在庙堂为官,成为国家的“鼎臣”;有的在江湖为隐,成为乡野的贤士;有的武功盖世,成为叱咤风云的武将;有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他们的悠悠岁月,谱写了美丽华章,撰写了传奇故事,讲起来,令人自豪提气。
柳下惠真“君子”
一提起柳下惠,大家定会想到“坐怀不乱"的故事。据说,古时候展洼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僵,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用外衣裹住女子之体,用体温温暖该女。并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而与其无任何越轨行为。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
有史料记载,柳下惠还是中国私立教育的第一人。说起这事,人们肯定产生怀疑,众人所知,孔夫子是最早的教育家。说柳下惠是第一,有两大佐证:第一,柳下惠比孔子大169岁,第二,民国王价藩、王亨豫所编的《泰山丛书》,丁吉中的《和圣年谱》以及《展氏族谱 圣族年谱》,就记载了柳下惠兴办教育的内容:“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益众”;“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植柳树”,“九十岁,从游者,逾众,担簦笈而来者,百余人。”看柳下惠四次办教育,九十岁仍诲人不倦。柳下惠享寿百岁,门生不计其数,其弟子施仲良还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虽然说,柳下惠大作被秦始皇焚烧,没有留传于世之,但谁也不能动摇其作为中国私立教育第一人的地位。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21年)姓展氏,名展禽,又名获,字季。因其家住在鲁国的柳下邑,故又称柳下惠。柳下,即今平阴县展洼村一带。村内至今仍存有碑刻,题曰:和圣故里。后来,有贤人排序: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颜回为复圣,曾参为宗圣,柳下惠为“和圣”。
于慎行是“真行”
有敢打皇帝吗?还真有,这个人就是阁老于慎行。
于慎行,平阴县东阿镇人,生于嘉靖二十四年。明朝万历皇帝的老师,累官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美称“于阁老”。《明史》称其“学有原委,贯穿百家”,文采为“一时之冠”。
于慎行天资颖慧,勤奋好学,5岁能背诗,10岁能撰文。有位秀才见他身穿一件绿色棉袄,便吟:“坑里的青蛙穿绿祆。”慎行立即明白,秀才戏弄于他。他看秀才身着红色长袍,立即对曰:“下锅的螃蟹挂红袍。”酸秀才顿时被羞红了脸。
明万历初年,经张居正推荐,于慎行做了万历皇帝的老师。他认为天降大任,负有江山社稷之责,决心把文韬武略、治国之道全部传授给万历,让其做一代明君。于慎行效仿孔子,治学严谨,精备教案,让皇帝学时有趣,学而贯通。有一天,万历皇帝贪玩,学习心不在焉,于慎行生气用戒尺打了皇帝的手掌。侍读立即跑到后宫告诉皇太后,皇太后心疼的不得了,马上来到御书房拉着万历就走,并忿忿地说:“俺儿子读书做皇帝,不读书也做皇帝。”这时,于慎行说:“读书做明君,不读书将成为昏君。”后来,太后省悟,不但没有责怪于慎行,还夸他做的好。
明万历6年,神宗出示画册26幅,命于慎行六位日讲官当场赋诗,慎行稍思即咳唾《御笔宣庙汀鸟》:“笔底成大造,海鸟若相忘。暮雨汀沙湿,春风岸芷香。柳边迷落絮,云里带飞霜。总为经天藻,长流羽翰光”,诗成,慎行不善书法,便请同僚代书,皇帝不解,慎行却以实相奏。神宗被感动,遂钦书“责难陈善”赐之。并发出感慨:“于先生朗朗,超著一字,朕所会心,此岂咄嗟偶合者!”
万历7年,首辅大臣张居正父亲病逝,按礼制,应回乡守孝二十七个月。但贪权的张居正担心大权旁落,亦以皇帝年幼为由,不肯放权离去,决定夺情留职。张居正的大逆不道,引起朝廷内外哗然。慎行秉持正义,上书奉劝。居正大怒,谓慎行曰:“你我甚厚,是吾所信之人,何以如此?”慎行刚正不阿,从容自若,正色曰:“正因君厚待于我,故为此相报耳”。万历10年,张居正病死。于慎行委以重用。当时神宗下旨,查抄张居正一家,朝臣无不称快。但慎行却以德报怨,特致奉诏处置张居正之使者丘橓曰:“当其秉政之时,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知其过;今者既败,举朝争索其过,而不敢奉其功,皆非情实也。”又言:“江陵老母在堂,孤少不吏事,覆巢之下,颠沛可伤。请于明主,乞一聚庐之居,立锥之地。”神宗准从慎行谏言,诏留宅院一所、田十顷赡其母
于慎行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从政四十余年,深探文学,勤于著述。留下《谷城山馆文集》《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集》《谷山笔麈》《春曹奏议》《经筵讲章》《兖州府志》等经典。
孙老钱真“舍钱”
孙老钱何许人也?真名孙光祀。孙老钱可能是他的小名,或者外号。
孙光祀生于1614年,平阴县孙官庄人,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之家。7岁能背诗,10岁能撰文。因排行老大,身强力壮,长到十四五岁,还一边干活,一边读书。直到41岁才殿试中榜,及弟进士。同年入朝,选庶吉士,翌年改授礼科给事中。后历任刑、兵、户、吏四科都给事中。可谓大器晚成。
孙光祀虽高官厚禄,但乐善好施。康熙十八年,他悉知家乡灾害肆虐,庄稼歉收,老百姓食不饱肚、衣不遮休。孙光祀“不忍斯民之罹于厄”,便开仓放粮,拿出五百余石粮食救济历城、长清、平阴、肥城的饥民,每日每户发给升余,持续4个多月,救活饥民多人。孙官庄地处山区,水源奇缺,村民须到外村挑水吃。孙光祀对此于心不忍,便从江南请来风水仙,测定井位;从附近招来能工巧匠,开凿水井。当井凿到五六丈时,遇到坚硬岩石,施工进度放慢。为鼓励积极性,孙光祀承诺从井下挖出一斗石渣,发给一斗铜钱。干活的分到钱,自然干劲大了,进度快了。但石匠们为多得铜钱,当凿井凿到出水的地方时,故意向西偏了一点,以至凿到12丈深不见出水,孙光祀顿时大怒,命风水仙现场察看。风水仙下井后,眼观耳闻,隐隐约约听到井壁一侧有汩汩的水声,他辨清方向,抡起铁锤就朝有声音的方位砸去,随着铁锤落下,一股清泉喷射而出,瞬间井桶里灌上了水,并旱涝如一,四季不减。300多年来乡亲们从井里提出多少水难以计算,可井口石板上被井绳勒出的深深沟壑,记下了孙光祀的奉献。孙官庄村中间有一条山沟穿过,沟北与沟南来往,要不下沟攀崖,要不绕道远行,生活很不便。对此,孙光礼出银上万两,请来设计师、建筑师,招来能工巧匠,进行架桥,历时一年时间,建起一座连接南北的三拱形,石桥。石桥宽5米,主桥长10米,引桥长10米。至今,这座石桥还在通行。
孙光祀是清朝初期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戏曲家,精通音韵、诗词、戏曲、书法。他编著了《胆余轩集》、《胆余杂记》,其中《胆余轩集》入四库全书,成为传世之作,现保存于省博物馆。他创作的咏泉诗“璇源喷万古,地轴透鲛宫。激荡攒空碧,潺湲辟混蒙。神功吞吐际,元气澹涵中。徙倚消尘虑,凭栏听不穷。”至今保留在趵突泉公园。清朝康熙年代,一到元宵节,全国各地都进京演出高跷、旱船、狮子、龙灯等扮玩节目,年年老套,皇帝和贵族们看腻了。为了取悦皇家贵族,孙光祀以济南府养济院门旁掌鞋的王皮为模特,以民间乐曲为韵律,创作和导演了“王皮戏”。并在戏中亲自饰演主角王皮,进京演出后博得喝彩。至今,王皮戏在平阴、肥成、铜城、冠县、茌平等地广为流传,成为非遗节目。
毕德显真“爱国”
毕德显,1908年生于平阴县东三里村。他是我国的电子学家,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中国雷达与通信工程的主要创始人。1973年在北京受到国务院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毕德显自幼聪明,才气超人。1915年入东阿镇模范小学;1923年考入泰安翠英中学;1927年考入济南齐鲁大学;1930年齐鲁大学停办,转入燕京大学,与袁家骝、徐元贵等同学结为好友。1932年本科毕业,留任燕京大学,一边当助教,一边读研究生。1940年,离开祖国,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取得硕士学位。1941年,转学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学位。1944年,发表“高强度质谱仪镁离子源”的博士论文,获得金奖,被授予博士学位。
毕德显取得博士学位后,被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理论研究组聘用。在这期间,恰逢钱学森、钱伟长、卢嘉锡、袁加骝、吴健雄、周培源等大咖也在加州。一到周末,他们聚在起,吃中餐,谈论国内外时局,心中总是惦记着祖国,惦记着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毕德显为抒发思念之情,操起二胡,演奏起《长城谣》,拉着拉着,泪水潸然而下,眼前似乎出现了鬓发斑白的父亲、相敬如宾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于是他下定决心,立刻回祖国。
正当毕德显筹划回国时,旅美物理学教授赵忠尧找上门来,请毕德显在美国再待一段时间,两人合作,借助美国的元器件为祖国设计制造一台静电加速器。通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静电加速器制成,并辗转运回国内,成为中国科学院核物理实验室的“元老”设备。1947年秋,毕德显满怀爱国之梦,回到祖国,写下这样的诗句:“留学美国逾七霜,归心日夜忆旧邦。勿忘异国千般苦,客树回望成故乡。”
毕德显回国后,被聘到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48年末,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国民党政府在撤退的准备中,打算将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带到台湾去,毕德显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国民党用尽感情拉拢、重金诱惑、高压恫吓等方式,但毕德显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意志,而是积极寻找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让党组织将他接出,辗转上海、香港、朝鲜等地,回到北方解放区大连。
文化大革命期间,毕德显受到迫害,1972年,中共总参通信部做出了《关于对毕德显同志平反的决定》,当党组织负责同志宣读平反决定后,向他征求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吗?此刻,毕德显内心犹如翻江倒海。郑重地说了两句话:“感谢党弄清了我的问题。”我只有一个希望:“就是早日解决我的组织问题。”1977年6月,古稀之年的毕德显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终生的愿望。
1992年,毕德显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4岁。他带走了成千上万人的思念,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忠诚、执著、忘我、奉献。如今,南京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竖着毕德显的铜像。铜像背后镌刻着:毕德显,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4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是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建者,现代中国最著名电子学家之一。曾多年任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一生默默耕耘,著作甚丰,桃李满园。教授志弥坚、德仁厚,衣不求华,言不过实,对事业有抱负,对学业有卓见,对朋友有信义,对国家忠贞不渝。老友同窗,师长学子,皆以圣贤前辈敬佩爱戴之。一代楷模,高山仰止。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