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近年来,安楼村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求,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好步、开好局奠定安楼村坚实基础。市社科联成立课题组,就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探讨。
一、基本村情
(一)基本村情。安楼村位于睢阳区冯桥镇东北部,总面积2.66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安楼、龚庄、东张庄、西张庄、小高庄、王楼、东小王庄等,11个村民组。有626户2058人,常驻人口有482户1794人。耕地面积2367亩。村两委干部5人,党员36人,流动党员3人,2 个党小组,全村土地流转快速推进,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已成为重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其中脱贫户22户46人(低保户11户24人,五保户10户12人),监测户3户14人(低保户3户8人)。现有低保户22户41人,五保户11户13人。安楼村于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5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村序列, 2019年底已全部户脱贫。
(二)主导产业。安楼村主导产业有小麦、玉米、蔬菜温室大棚、养殖业。村集体收入21.3万元,分别是1850平方扶贫车间每年租金5.5万,105国道东侧新建保鲜库用地租金5万元,养殖场每年租金5万元,入股诚信种植合作社分红2万元,温室大棚1.8万元,蔬菜大棚1.3万元,330平方扶贫车间0.7万元。
(三)项目支撑。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先后争取39项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推进安楼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补齐民生发展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先后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农电网改造工程、优化排水设施项目,并新修道路21公里。新建5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建设3600平方米文化广场,申请370万元上级教育资金改造扩建安楼小学,安装路灯210余盏,绘制5000余平方米文化墙。争取175万元项目资金,建设一座高标准养殖场,成功入驻商丘市百众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肉羊2000余只。先后建设两个扶贫车间,成功引进年产值2000万元的河南省妙朋食品有限公司和商丘市方良纸制品有限公司入驻,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通过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21.3万元,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有效增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能。
二、主要经验做法
安楼村始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即“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防止出现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顺利衔接,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产业振兴奠定高质量发展的厚实基础。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乡村振兴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把乡村生产有机融入现代产业体系,让广大农民深度融入现代产业链价值链。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活跃农村市场,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更好拉动城乡经济发展。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水“两不愁三保障”帮扶政策和产业、就业、赡养奖补政策,实施产业带贫、公益性岗位、低保兜底等帮扶措施,实现安楼村“三类人群”每户帮扶措施达到4.6项以上,确保不出现返贫和新致贫现象。在教育帮扶方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动情况动态监控,确保全县初中、小学入学率100%,小学阶段巩固率100%,初中阶段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率保持在90%以上,没有发生因贫辍学现象,争取资金370万元,新建安楼小学教学楼及辅助设施。在健康帮扶方面,提供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逐步扩大签约服务重点人群范围,为脱贫人口提供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健康咨询等综合服务;优化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给予定额资助,对风险未消除的监测对象实施2022年度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应保尽保;开展对“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并逐步扩大病种范围;对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政策;为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购买商业健康团体保险,每年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发生。在住房安全方面,深入开展农村“危房不住人”大排查活动,协调市住建局财政衔接资金,对67户危房户按照户均2万元补助标准结合实际进行补贴,进行危房改造,全面解决农村人口住房安全问题,为张丙福捐建房屋1处使其脱贫。在饮水安全方面,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协调财政衔接资金,新建高标准农田2处,修桥8座,打井20眼,实施供水管网改造,硬化村级道路21公里,修建排水设施2000米,改造坑塘一处,实现脱贫户安全饮水入户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发展乡村产业,要坚持绿色引领、创新驱动,促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实施乡村品牌提升战略,突出地域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利用现代经营手段,打造一批乡村特色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把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作为重点,打造“一村一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更好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农产品物流网络和冷链物流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和高效配送体系。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村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
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领作用,吸引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21年,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作出全面规定。为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优化为衔接资金。中央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衔接资金比上年同比增加 。
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发挥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作用,积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各类人才和创新要素支持乡村振兴。落实返乡创业各项支持政策,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科技服务到村到户到项目。
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大产业项目投入。截至2022年度产业项目39个,协调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加工流通类产业项目1个、特色产业项目1个、小额贴息贷款项目1个、“雨露计划”培训项目1个、公益性岗位项目1个、激发内生动力奖补项目1个、冷库建设项目1个、农村垃圾清运项目1个、非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1个。强化帮扶车间监管。每月定期不定期开展村帮扶车间运行情况大排查,所以村帮扶车间全部落实“三齐全、三上墙”管理制度,开工率为100%,带贫效果、帮扶比率全部达标。突出金融助力脱贫。全面强化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四大体系”建设,对建档立卡户、带贫企业这两类重点群体,突出投向、集聚资源、落实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做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
(二)人才振兴的关键是选好致富带头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领头雁”项目、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
(三)文化振兴着眼于夯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依托安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着眼文明素质养成,以乡风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让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如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之风在乡村兴盛起来。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而且传承的乡村优秀文化与乡村优美环境结合起来,还能成为珍贵的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切实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充分拓展乡村文旅消费新空间,打造新型文旅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以乡村振兴战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牵引,结合安楼村“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取经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立了安楼村“一村一品”发展的基本思路,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努力推进 “集休闲、采摘、观光、娱乐于一身”的农家乐旅游开发项目,形成一条龙安楼村农家乐生态旅游业。以“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原则吸引安楼人投身乡村的振兴。

(四)生态振兴注重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要加强农村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水冲或旱厕卫生厕所,完善农村生活设施,补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短板,让乡村成为生态涵养的主体区。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加强村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就地利用处理。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让生态成为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和整治人居环境,加强生态发展,改变群众传统生活习惯,美化村容村貌,推进污水治理,推动厕所革命,实施垃圾分类。全村道路达到不硬化就绿化,电网改造、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网络全覆盖、自来水管改造全面完成,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狠抓环境卫生,安楼村两委始终把环境卫生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组织发动村民义务进行卫生清扫、堆放物清整、垃圾清理等,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使村域环境卫生秩序得到彻底改观。按照《安楼村村规民约》,适时开展了“党史党章”学习、“星级文明户”和“平安家庭”创建、“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
(五)组织振兴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根本。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突出实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组织参加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发挥市委宣传部驻村第一书记和睢阳区发改委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完善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
乡村组织振兴,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必须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更好地按照党的意志和精神领导基层治理,动员组织广大农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安楼村积极创建“五星”支部,即支部过硬星、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安楼村先后被命名为商丘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村、市级卫生村、市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村级调研点、市级文明村、市级基层党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乡村组织振兴,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此,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力度;加大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和妇女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确保稳定就业,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引进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的本土技能型人才。安楼村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西瓜、辣椒、黄瓜等产业,带动发展蔬菜及樱桃大棚等60余亩,有12户参与特色产业发展。争取175万元项目资金,建设一座高标准养殖场,目前成功入驻商丘市百众养殖有限公司。吸引农村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扶贫车间入住妙朋食品企业,订单充足,为周边群众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
(作者谢芳系商丘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