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建实现安居梦 档案记录幸福情
长清区档案馆 齐新
“黄河滩,黄河滩,洪水一来房就淹;老人跑,孩子窜,爬堤上房求平安;庄稼倒,房子坍,苦难生活望无边……”坐落于泰山与黄河之间的长清黄河滩区,一个多世纪以来饱受水患侵扰,滩区的群众生活往往是“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垫房台是每一代人的沉重包袱,摆脱水患实现安居是一代又一代滩区群众的梦想。
一、中央关心政策好,迁建实现安居梦
黄河汛期不定,滩区群众生活困苦。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河道的组成部分,既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长期以来,受汛期洪水淹没威胁等因素影响,滩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是全省较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和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
中央关心滩区群众,异地迁建纳入规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和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山东省制定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长清区孝里街道、归德街道、平安街道沿黄河水淹没线的滩区群众纳入迁建规划,通过外迁安置住房,进行异地新建社区,按每人住房面积38平方米进行安置。
凝心聚力搞建设,规划蓝图变现实。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一项惠及当前利及长远的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不仅承载着中央对山东的重托,更承载着长清黄河滩区4.5万村民长久以来的“安居梦”“致富梦”,对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区领导干部上下一心,成立指挥部、专项小组,多方筹集资金,共投入68亿元,建成了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孝里街道孝兴家园、归德街道崇德社区,4.2万群众由滩区搬入社区,由低矮的农房搬入窗明几亮的楼房,由农民变成城镇居民,几十代人的搬迁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二、档案记录迁建史,资政存史有力量
黄河滩区迁建,是长清黄河滩区群众上千年以来遇到的最大发展机遇,是群众生活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新时代的伟大工程,涉及黄河防洪安全和群众安居乐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迁建过程中直接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这些档案完整的记载了整个迁建史,我们要以对党、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收集好、管理好、保存好、利用好这些迁建档案,用档案展示和宣传黄河滩区迁建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今后工作提供借鉴,体现档案存史资政的价值。
主动服务,迁建之初留住乡愁。为完成滩区迁建任务,长清区委区政府精准确立工作思路,将滩区迁建和乡村振兴、城镇化、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群众实际需求相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迁建办公室,成立了三个指挥部,同时,专门组建了投融资平台农发公司,着力破解资金、政策难题,为滩区迁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滩区迁建是长清史上的大事,长清区档案馆主动服务,拆迁之初到迁建办公室、指挥部、农发公司进行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服务指导,对63个迁建村进行档案整理培训,尤其是做好拆迁前村庄旧貌的照片、视频资料建立与收集,在迁建由农村进入城镇社区生活时,既能记住城镇记忆又能记住祖辈的生活的痕迹,存住过去的乡愁。档案馆的主动服务,保障了迁建过程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
运转有序,档案为迁建贡献力量。黄河滩区迁建牵扯面广、政策性强,既没有先例,也没有经验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迁建作量大,工作过程中中产生了大量的档案,尤其是在安置房的设计、户型的安排上、农户测量、分配方案、物业管理等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纸质文书档案、音视频档案,这些档案资料为迁建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作用。迁建的施工质量,更是群众政府关心的大事。质量问题无小事,为让百姓住的放心、安心,确保施工质量,基建档案的设计、施工等档案资料数据,更是保存完好,迁建过程中经得起房屋质量专项检查、全面拉网式大排查。
接收进馆,迁建收尾存好档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档案工作的要求,确保迁建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长清区档案馆转发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专项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档案工作方案>的通知》,长清区档案馆、长清区城建档案馆主动对接、靠前服务,指导各档案形成单位严格按照业务规范进行档案整理,形成了收集齐全完整、整理科学规范、移交报送按时保质的迁建档案,目前长清区城建档案馆已接受进馆基建档案 盒;长清区档案馆接收进馆文书档案 盒 件;会计档案凭证 册,账簿 本,报表 张;网站网页和社交媒体档案中照片档案1053张,音视频档案33T;实物档案345件。
三、生活开启新篇章,档案记录幸福情
得益于国家政策,几十代人的搬迁梦想终于落地, 4.2万人实现了整村搬迁,住进了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社区。新社区配套商贸服务设施、学校、幼儿园、城镇供水、强弱电、绿化亮化、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群众的生活开启了新篇章。
群众自发新创作,心口相传颂党恩。国家出钱建房子,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实现了,能摊上这样的好事,群众从心里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谢党的好政策。住在窗明几亮的新房里,自发进行诗词、快书、美篇、抖音等文化创作,感谢党的好政策,歌颂新生活。
生活由农村变城镇,社会治理档案忙。群众由村庄搬入社区,生活方式迎来新变化,过上了城里人生活。生活村搬到了社区里,人口集中度大大增加,村级治理变成了社区治理。孝兴家园和崇德苑两个社区都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从户籍变更、民政优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物业管理等,很多事情实现一站式办理、网上办理。孝里街道大桥村的低保人员刘芳,精神病二级,外地再婚嫁入,婚后无子女。老公病逝后,无法定监护人,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困难。档案馆干部齐新了解情况后,在馆藏的婚姻档案里找到其再婚时的离婚判决书,记载她上段婚姻无子女,符合农村特困供养条件,帮助她办理了特困供养。办理特困供养只是档案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凭据作用的一个小实例。基层社区的高效运转,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离不开档案数据建立使用,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背后是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支撑。
时代开启新发展,档案记录新篇章。对滩区迁建而言,并不是只“迁”或只“建”,搬入新房只是新生活的开始,稳定的就业才是安居的关键。长清区按照“科学规划设计,集中流转土地,大型企业开发,居民就近就业”的发展思路,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富民产业,增加就业收入。对困难群众,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有技术有能力的青壮年,通过便利交通进城务工,留守在家的妇女或老人进行就业技能培训,通过手工编制获得收入。安置社区的物业、保洁、环卫等用工全部面向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搬迁后土地耕作不便,街道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引进佳宝乳业、诺克药业、山东地旺、鲁商集团等龙头企业30多家,已经实现土地托管、流转5万亩,给滩区群众带来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目前,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多举措的就业措施不断提升迁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滩区搬迁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黄河滩区迁建,作为新时代的伟大工程必将铭刻历史,档案作为记录载体,记录历史,见证发展。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必然伴随由高质量的档案记载。汲取党史、历史的力量,由打开档案开始。黄河滩区迁建的智慧,由迁建档案述说……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