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货币简史》一书以政治经济社会的演进历史为纬,以货币的工艺形制功能为经,织就了一幅我国货币变迁的绚丽画卷。在书中既能欣赏中国货币的文化魅力,亦可领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货币认识历史,在历史中理解货币,相得益彰。本书作者孟建华曾长期从事银行货币管理和研究工作,他对货币历史的理解尤其深刻,阐释亦更为精准,这一点也为专家格外推重。本次推送《中国钱币大辞典》副总编、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森为《中国货币简史》所撰写的序言,将本书的特色更鲜明地呈诸读者。
自从货币产生以来,这种类似神灵的东西从未像今天这样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形形色色的实物到闪闪发光的珍贵金属、布满五花八门私密图记而又鲜艳华丽的印刷品,以及“隐身匿迹”的电子和数字,货币这位人类神秘的伙伴,与我们一起经历了患难与共,同享辉煌之后,并仍将紧紧跟随或指引着我们纵横于未知的世界。

▲北周—永通万国
自从货币产生以来,人们对它的认知和评论,便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在同物有相斥,仁人也有异见的现实的启蒙下,那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却潜移默化地把人们引入到了对货币起源、发展演变的征途——货币史的探讨中。

▲明—大明宝钞贰伯文

▲清—嘉庆通宝
中国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之说”,故研究货币者,多注目于不同货币之间的比较研究,从而形成了凝聚抽象与具象合而为一的研究方法。近代以来,随着货币金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对货币和货币史的研究,也由“冷”变得“热”了起来。我国百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说明在社会经济呈现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人们对货币和货币史的研究,是这一学科由“冷”向“热”转化的动力和条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动荡的世界局势逐渐趋于相对平和,中国的社会经济也迈动了恢复和发展的脚步,学界对货币金融和货币史的研究,随之呈现出异常之热度。就我陋识,当时仅是货币史的研究,相继出版的略有章宗元先生的《中国泉币沿革》(1918年)、张家骧先生的《中华币制史》(1926年)、侯厚培先生的《中国货币沿革史》(1929年)、戴铭礼先生的《中国货币史》(1934年)等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掀起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货币和货币史研究,出版了以彭信威先生的名著《中国货币史》(1954年)为代表的多部影响至今的著作,诸如魏建猷先生的《中国近代货币史》(1955年)、王毓銓先生《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1957年)、郑家相先生的《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1958年)等,开启了中国货币史研究的新阶段。

▲江淮银行贰拾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指引下,我国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实践中,中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与金融业的空前繁荣,极大地促进了经济、金融和货币理论的研究。全球化潮流的推动,逆全球化思潮的泛动,地球村发生的货币金融事件,关乎到每一个国家、每一种货币。世纪之交前后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再一次强化了人们对管控货币的认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我国的货币金融和货币史的研究,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者关于货币(钱币)、金融、货币史的论著,早已超过此前所有历史时期的总和。此可见货币史的研究,与经济社会生活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同时,它还从一个侧面说明,学术研究也需要市场和需求。
从货币史的定义来看,其研究的内容是史,所以,从事货币史的研究者,多是与历史研究相关的学者。据我的粗略统计,近百年来我国出版货币史专著的作者,仅章宗元和戴铭礼先生有从事货币管理的职业经历。章宗元先生曾署理财政次长(1912年),任币制局副总裁(1914年)、币制委员会委员长(1915年)。戴铭礼先生1926年任财政部赋税司荐任科员,翌年改任钱币司科长,1935年升司长。
“业有不同,术有专攻”。若能业术相得益彰,确实是一种幸事。业内人写业内事之史,即使我敬佩,又令我好奇。这种敬佩与好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当时,我刚刚开始学习货币史,为寻找相关著作,颇费周折。记得我读的第一本货币史专著,是请同窗托他的同学从河南大学图书馆借到的戴铭礼先生的《中国货币史》。出乎所料,几十年后,我竟在2020年年末读到了从事货币发行工作的孟建华先生的《中国货币简史》的书稿,乐乎哉!

▲第二套人民币贰圆
与戴铭礼先生职业经历略有相同、且生活工作于南京的孟建华先生,就职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从事货币发行和金银管理工作。货币是金融之母。由于工作的需要,孟建华先生从事货币发行管理理论研究的同时,逐渐把研究方向转移到了货币史方面,期以从中国灿烂的货币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金融改革、促进货币发行管理工作而奉献绵薄之力。这本《中国货币简史》即其多年来从事货币史研究的成果之一。

▲硬分币伍分
从金融和货币发行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货币史,其视野自然会与他人有所不同。首先,作者把研究内容的时间置于货币起源至今,系统地梳理中国货币发展和演变的脉络,力图从中探寻出规律性的东西和以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本书关于人民币产生和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币的发行与管理的论述,即作者以史家的慧眼,把货币史的研究从昨天延续到今天,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的货币文化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其次,作者非常重视社会经济政治等历史背景对不同时期不同货币产生的作用的研究。这既可使人加深对货币的认识,又颇为有效地普及和传播了货币(钱币)知识。
第三,本书在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时,均设置有货币理论或货币思想之节,如果我们把见于各章中的关于货币理论的论述抽出,似乎便可重组成一本中国货币思想简史的小册子,这足见作者对货币理论的重视,读者从中也可窥见到作者的货币理论功底。
此外,本书还收录有纪念币、货币文字书法艺术等章节,既具鉴赏性,也有传播钱币文化知识,辅助钱币收藏之用。

▲流通纪念金币—瓜瓞锦锦

▲普通流通纪念币—中华鲟
这是一本散发着货币发行与金银管理者气息的货币简史,作者对其事业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浸透于这本篇幅不算大的书内,读者或许会循着他的思维逻辑,从中撷取到些许自己的意趣。
序言作者:刘森,研究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钱币研究办公室主任、河南省钱币学会秘书长、《中国钱币大辞典》副总编、《河南出土钱币》丛书总编、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宋金纸币史》、《中国铁钱》、《中华书局印制的纸币》(合著)等专著及《世界钱币简史》、《世界铸币百科全书》、《世界各国铸币史》译著。

《中国货币简史》作者简介

孟建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研究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货币金银处处长兼南京钞票处理中心主任、中国钱币学会理事,江苏省钱币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发展》《中国近代货币流通思想与实践》《中国现代货币流通理论与实践》《孙中山货币流通思想与实践》《金融白话》《洗钱与银行业机构反洗钱》等专著,发表数十篇金融理论与实务及中国货币史研究方面的文章。在数所高校开设《中国货币史》通识教育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