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为何14年而亡国
题记:看电视剧《大秦赋》后,我先写了一篇《古雍城的前世今生》,是写秦的起、兴,及如何统一六国的;这篇《大秦帝国为何14年而亡国》,则是分析、探讨了秦“昙花一现”般灭亡的一些原因。两篇其实可以算作是“姊妹篇”……
原创 | 吕 恭
秦灭六国实行大一统后当年即实行了帝制,以秦国原有的政治制度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建立起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即如何推进中国实行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做了如下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首先是实行帝制,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秦王嬴政在众臣关于帝名号称的纷纷议论中,亲自取了“三皇”“五帝”各一个字,就称为“皇帝”,加之他又是中国的第一个,所以就叫了“始皇帝”,这个“始皇帝”是秦国建立的,自此就称他为“秦始皇”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命,都按皇帝的意志办事。军权更是要集中在皇帝手中,凡要“兴兵披甲”,调动士卒50人以上的,必须持有皇帝的虎符为凭才能调动,否则,就是严重违法。
在中央,管理国家政权的,除了皇帝,还建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中丞。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天子,助理万机。秦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九卿就相当于后世的尚书(部长),现举几例:有奉常,掌宗庙祭祀;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廷尉,掌刑法;太仆,掌御用车马;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等等。三公九卿都各有一套自己的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要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由皇帝裁决。
在地方,则实行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原关东六国的“封诸侯,建藩卫”的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建36郡,后又在河套地区建九原郡,在两广地区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共40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甘亭,亭以下还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制度。也是我国古代政治统治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和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祖国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故此,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个朝代基本上沿用了秦朝制定的这一制度。
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封建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了对旧六国贵族和政治上的反对派,采取了镇压政策。首先是迁徙豪富,销毁兵器。秦朝下令,将旧六国中的贵族和豪富迁徙到咸阳及南阳、巴蜀地区,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实力。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迁徙到咸阳一带受到监控的就有12万户之多,有些六国贵族还被逮捕关押,大量的旧官吏、士人被迫隐姓埋名,四处逃散。同时,秦灭六国时,大量兵器流散于民间,秦朝下令各郡县强制收没流散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铸成了12个大型“铜人”,各重24万斤,置于宫廷中,作为胜利的装饰品。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大修驰道(公路),以咸阳为中心,推向四面八方,驰道宽50步,并且每隔3丈,植树一株。此外还专修了用于对北方防御匈奴的“军用秦直道”,从咸阳直往北到今包头以南,长度约1800余里。
在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要求人民向官府据实登记田地,按亩纳税。这个法令的推行,使土地私有制法典化,比旧六国的土地分封制,更有助于促进地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统一货币。下令废除旧六国货币,制定新的货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重24两)为名;铜钱为下币,曰“半两”,民间称“秦半两”。新币的实行和统一,消除了过去币值复杂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文化方面,秦始皇命李斯主持文字改革,办法是以秦国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字形固定,笔画俭省,书写方便的小篆(也叫秦篆)体,作为规范,推行全国。文献记载,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都用小篆体写的学童课本,四字为句,有韵,易于诵读。
此外秦朝还在经略边疆上有过一些作为。比如经略南越,今浙江境内和江西东部为东越;福建境内为闽越;湖南南部为南越;广西西部、南部和云南东南部为雒越;史书上通称为“百越”。此外还统一岭南,开通灵渠(广西桂林郊区),通“西南夷”(大西南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给这些地区居民带去了铁器,冶铁技术制造的耕地犁铧比较锋利,比起早先冶铜的生产使用也较为省力。还有一些其它先进的生产工具及技术,促进了百越、岭南、“西南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尤其是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上,硬是开出了“五尺道”(见《史记.西南夷列传》),极大的缓和了中原到西南地区的交通,对当地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地作用。还有值得肯定的是关于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的作为。秦统一六国后,把原北方赵、燕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又派将军蒙恬带30万大军驻守绥德、榆林一带,(2004年陕西省水利厅在绥德开现场会,我还见到了大将蒙恬的塑像,十分高大威武)。北击匈奴,收回了原在乱战时被匈奴掠夺的土地,使匈奴因不能胜秦,只能向北迁徙。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对于保护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着重讲述了秦统一六国后一些积极的作为,这些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下面想分析、探讨一下,秦朝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做了哪些不应该做或做的不妥当的事情,以致使“万年大秦”在创建了第一个封建王朝后,为什么会在短短的14年便被亡国的一些原因。
首先是繁重的徭役。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是有过恢复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愿望的。他所立的碑文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就说:“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九并来田,莫不安所。”可是由于他刚戾自用,又好大喜功,只说不干,他的这个愿望未得实现。相反的,还不断给人民加重痛苦和灾难。最突出的就是徭役征发。他在关中和关外打造宫殿,共有700余所,这是非常奢侈浪费的。仅阿房宫就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立5丈的大旗。又在临潼的骊山造陵寝,墓高50余丈,周围5里多。墓中“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里。”(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就连我们现在见到的“世界八大奇迹”西安临潼的“兵马俑”,也仅是秦始皇陵寝外围的一部分。为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寝而征发的人力就达70余万,为伐南越而一次调发的士卒和民夫就50万,蒙恬守长城的士卒为30万(这个可以有),至于修驰道、秦直道及其他征用徭役尚不计算在内。秦朝当时人口约有2000万,在秦始皇统治的十多年中,每年都要征发的丁男徭役200万以上。丁男不足,又征丁女。大量人口尤其是青壮人口被迫脱离生产,致使很多田地荒芜。
其次是沉重的赋税。徭役繁重,征伐频仍,必须要有大量的军需供应。《史记.主父偃列传》载,因为路途遥远,往往从甲地运送到乙地的粮食等寄养,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多半已被押运的军队士卒自己吃掉了,这就造成了整年的运输,整年的不足。秦朝在南越和长城有士卒80万人,为修骊山陵寝和阿房宫又70万人,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庞大的官僚系统和宫观苑囿的各类人役,以及保卫皇宫、官府、宫观的戍卒卫士,所需粮饷物资之多,可以想见。秦朝的地租原定为十税一(即收获十斗交税1斗),另有口赋。可是后来最高时竟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农民“常年牛马之衣,而食犬蠡之食。(见《汉书.食货志》)。
第三则是残酷的刑罚。秦朝的刑罚比旧六国的刑罚残酷得多,文献记载:肉刑有膑(砍去膝盖)、刖(yue四声,锯脚)、劓(yi四声,割掉鼻子)、宫刑、榜掠(拷打)等;死刑有腰斩、枭首、弃市、戮尸、坑杀、凿颠(凿前额)、抽筋、烹煮、车裂等。夷三族(一人犯罪,诛杀父族、母族、妻族)。徒刑名目繁多,太残酷太血腥。往往是一人犯罪,株连亲属、邻居,处刑后还要长期为“徒刑”,服苦役。致使广大农民和市民在秦王朝的残酷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已经无法生活下去。难怪当时人们普遍哀叹:“天下苦秦久矣……”。大量的农民“逃亡山林,转为盗贼”,进行反抗斗争。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最后一次巡游时死去,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秘不发丧,待回到咸阳,原相毕露,胡亥及帝位成为秦二世,假办遗照,命长子扶苏饮毒酒自尽,秦朝大权落在了胡亥、赵高、李斯等人手中。秦二世在赵高等人的把持下,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更加严重,管理国家更为混乱,终于公元前209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建立农民政权,与秦军进行殊死斗争。更是引发了旧关东六国不满秦统治的贵族也纷纷起兵,向暴秦发动了全国性的大抗争,最终由旧六国贵族势力取代了农民起义成为反秦的主力。在起义军的节节胜利下,秦二世的统治集团也发生了火并。李斯与右相冯去疾、将军冯刧力劝秦二世减少一些徭役激怒了胡亥,于是胡亥与赵高勾结,竟残忍地腰斩了李斯并夷三族;不久赵高又杀了胡亥,取消了帝号,另立秦二世侄子子婴为秦王;子婴后又杀了赵高,率领众大臣和国玺向已率军在霸上(今西安市东)的刘邦大军投降,于是秦朝亡国。这一年,是公元前207年。似乎“大秦万年”,“大王万年”的呼唤声还在耳边回响,而建立起大一统的秦朝仅为14年就亡了国。真是“昙花一现”啊!刘邦进入咸阳后,即公布《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对当时乱战乱杀视民为草芥的状况有了很大好转,普遍受到地主豪门阶级以及普通民众的欢迎。
这以后,经过4年多楚汉相争,刘邦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开国皇上刘邦对秦朝14年而亡很是警惕。他要大臣们总结一下秦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理政提供借鉴。以陆贾为首的大臣们认真研究了秦亡的教训后,向刘邦提出,不要“极武”,要“文武兼备”,不要“用刑太极”,以免招人恐惧怨恨,与匈奴也可以采取“和亲”而不是一味战争等办法……认为这才是治国的“长久之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无为而治”。刘邦很赞赏陆贾他们的意见,就按照这些策略治国,致使乱战后的国家逐步稳定并发展起来。尤其是他的儿子汉文帝刘恒、孙子汉景帝刘启更是沿袭这一策略治国,并采取了更为利民的政策,如可以“入粟拜爵”(上缴大量粮食可以给爵位,可以免除轻罪,)要“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就是取消一些关口检查,和禁止在山林川泽樵采、捕捞的禁令,商人可以自由贩运),要“轻徭薄赋”,(把原来秦国田税的“十税一”减为了“十五税一”。)这些利民政策的实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后人所称道的西汉“文景之治”近40余年,国家元气大升,人民安居劳作,各方面开始打下了正规建立一个王朝的基础,最终致使西汉王朝历经200余年,13代帝王统治,再加上东汉共计400多年,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朝代。要不?怎么2200多年过去了,经历了那么多朝代的更迭,却有“汉语”“汉话”“汉字”“汉人”“汉服”等一些与“汉”有关的词语能流传至今,这就足以说明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昌盛的朝代了……
槛外人20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