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永茂
解放初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安昌村只是一个四、五百口人,百户左右人家的小村子。偏僻闭塞,经济滞后,却也幽净闲适;村容古朴,却不失厚重;民风淳朴,却不失钟灵毓秀。这里是著名爱国将领傅作义的故乡。
旧时安昌村,占地面积,约为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濒黄河而建。其建村,相传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口头传说外,曾出现过两记碑石镌刻。沐石说:他父亲在世时,曾给他说过一个故事。在他(父亲)小时侯,村西有个池泊,曾挖出过一个石碑,碑文上有很多姓安和姓昌的人名,时间为南北朝时的石刻。
村子有东西向的大巷和南巷,两条主要街巷。村子的民居,多以北方普通的砖瓦房为主,也间杂以穷人的草屋。我家那时就有五、六间茅草屋。但这么个小村子,不知起于何时,却建有不下于八、九座庙宇。村中一东一西,是关爷庙和禹王庙,村外西有三神庙(一说三社庙,但大殿内壁画,有五岳及黄飞虎等封神榜人物。黄飞虎是中国民间崇拜的 东岳大帝,据此推断,三神庙实为——山神庙才对。三、山,村民口语,完全同音)、财神庙、药王庙,村南有南参庙(参文圣)、文章阁(一高台矗立式建筑)。村东则有一财神庙。南参庙、财神庙前,均有古柏参天。禹王庙前村巷,有一古槐,树身中空,树荫蔽日。谁也不知其长有千几百岁。最具规模、规制的,是关爷庙和禹王庙。其庙的前部,都有舞台,后有广场、大殿、神龛(并排三间,中为主神位)。那舞台,颇具规制,台基为中空通道、直通大门。大门铆钉包铁,庙门肃穆。关爷庙的舞台,其建筑,高大危峩,侧配耳房。门前宽大的台阶上,左右两尊铁狮子,(禹王庙前则为一对石狮)似怒似吼地、瞪眼镇守着庙门。(铁狮子毁于五八年大炼钢铁)此处(居村中位置)即是村民早晚、闲暇聚集、及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此外,村内小南巷建有字纸炉,村外还有玉皇洞、三官洞,后地走菜园子老路转弯处的佛爷庙等神祇祀处。儒家尊重文字,凡是有文字的纸张,不能乱扔,要集中到字纸炉,统一焚烧。
我家距庙门前端南,约百米,即为村边。往南巷道两侧,则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数个打麦场,往往是前场后园,石榴、李子、柿树、枣树不等。我家的场园后边,则是一片藤花树(紫藤)。或槐或柏,几棵乔木,随意分布,撑起巨大的藤花树,蔽日荫天,那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春摘藤花,夏日纳凉。粗细不等、各异多姿的藤经,或荡秋千,或搭窝蓬,儿童喜戏,蜂嗡鸟鸣,其乐无穷……
巷道再往南,路侧座落着傅家的碑楼。其建筑典雅,古朴,肃穆,为三围一敞式。楼内矗碑三方。楼室亦供过往行人,暂歇休憩。
那时村边很避静,甚显荒凉。阴雨天,常有狐狸蹓来场边,伺机偷鸡吃。记得有一次,我们小孩去追一只偷鸡的狐狸到崖上地里,你往前追几步,它就跑几步,你站住,它也站住看着你。你一起步朝它,它甚至朝向你吓哧一声,吓小孩,然后不紧不慢地走去……
一次阴雨天,我去村外三神庙学堂上学,路过一小池泊,说是小,估计池面直径也约有二、三十米以上,突然扑楞楞——嘎——嘎一阵声响,一只母鸡从池泊对岸飞了过来,从未见过母鸡能飞这么远啊!再定睛一看,原来对岸有只狐狸,狠扫兴地,望着到嘴的美味,飞了……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