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左文明
转眼之间,妈妈去世已经六年了。回想起来,时间过得好快啊。
六年前的春节前后,正是妈妈病重住院期间。大年初一,我带着一家人到医院病床前给老人家拜年。这种过年的方式在我们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中还是第一次。大孙女给老奶奶送上一束绢花,祝老奶奶早日康复。孩子们把水果、牛奶放在床前。虽然是过年,这种环境下,一家人脸上的笑容还是显得那么勉强,那么不自然。还好,妈妈脑子很清醒,斜躺在床上,消瘦憔悴的脸上的那种表情让人能感觉到:看着这孙男嫡女一帮人,她心里面是高兴的。“俺左左(重孙子)还没上一年级啊?”“今年5周岁,明年就差不多啦。”孩子们解释了一句。“过年了,俺右右(重孙女)送的花儿挺喜庆挺好看,……这水果什么的俺可咬不动了,剩下的这几颗也是出工不出力……”妈妈的玩笑话惹的大伙都笑起来。病房里传出了一阵慰心的笑声。
其实,从老娘连续两次住院的病情和与主治医师的咨询交流中,我已预感到一些不祥之兆。但从心理上老觉得现在医疗技术这么好,殷实的家庭条件给老娘治病也有足够的保障,老人家应该能挺过这道坎儿。没承想,2017年的正月十九日她还是走了……。
可以这么说,她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大部分都是从战乱、饥荒的艰苦岁月中走过来的。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过上了好日子,也算享了二十多年的清福。有人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人也是这样。
情缘于亲,血浓于水。老娘走了的这些年,从她脸上留下的苦与乐;由她亲手做的饭与衣;在她脚下走过的桥与路,都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每年快到她生日或祭日的这几天,我总有几夜睡不好觉。相依为命几十年的生活情景,推不开绕不过,像演电影一样,重播一遍又一遍……
妈妈的宿命
三年自然灾害过来的人,对那几年吃的苦受的罪都有几分切肤之痛。1961年生活条件就稍微好点了,地瓜干儿、高粱面儿,起码能吃上点粮食了。
这一年,妈妈的娘家哥来我家住了一段日子。我管他喊舅舅,在与他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大人们之间的一些事。“ 济南解放前,咱们两家还不是亲戚,我和你爸就是老朋友了。那时候你家没有土地,只能做点小买卖维持生活。你爸爸就经常骑自行车到济南西关给家里买些东西,时间长了,结识了不少哥们儿朋友,但走得最近最铁的就是我和你爸啦”。他还讲到了济南解放时炮火连天惊心动魄的日子…“很多城里的人都跑到乡下投靠亲友躲避战乱,我和你爸是老铁,那时候我就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舅舅嘴里说着,脸上也带着那种很自豪的感觉。
世事难料,谁知道这么要好的朋友,这么近的亲戚关系,却因为一件小事儿,从此断绝了来。
一天上午,舅舅帮着家里到村外去放羊,这几只羊是我们的家底儿,也是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可是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舅舅还没回来,妈妈让我去找找看,庄东庄北找了个遍,也没见人影。过半晌午,妈妈预感到不对劲儿,就和爸爸骑自行车赶到市里的舅舅家,进门就看到了那几只羊。
舅舅赶忙迎出来说:“我放羊出来迷路了,这不,也刚到”。
可不是吗,从北店子黄河边儿赶着几只羊回到济南西关至少也要七八十里地。
妈妈不等他说完,也哭也闹得说:“你还是娘家哥呢,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儿来,俺农村里养个羊容易吗”?
舅舅还一再解释:自己掉向了走迷路了,还真不是……
“你鼻子下面没嘴吗?不会打听一下吗?”妈妈根本听不进他的辩解。
这时候,姥爷、姥姥都赶过来,把大侄子骂了一顿,拉着妈妈牵着羊离开了舅舅家。从此也就断了来往。
后来提起这件事儿,妈妈给我讲了一些她自己的一段经。
原来,这位舅舅是妈妈娘家大爷的儿子,是叔伯姊妹们关系。他喜欢交朋友,也是位热心人,在城顶一带也小有名气。就是有点好吃懒做,一直也没有个正式工作。和我爸认识后,来往密切走得很近。济南解放后的一段时间,社会很乱,城里人的生活也陷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妈妈原来工作的济南卷烟厂也因战乱停产或减员。一家人基本上就靠姥爷蹬三轮拉脚儿养家糊口。面对这种生活窘境,姥爷姥姥就商量着把她这位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闺女找个条件好的人家嫁出去。
我这位叔伯舅舅在他们这个辈分里是老大,结识的朋友也多,但在他的朋友圈里,他感觉我爸是最佳人选,就对我姥爷姥姥吹风说:“我介绍的这个小伙子是回民,长得很体面很精神,处事实在人品好…”。
二老一听是回民,就赶忙说,“咱回回家人少,找个合适的不容易。谁家的孩子啊”?
“是农村的,您老不认识。”舅舅没从正面回答。
“农村的”?姥爷一怔,感觉有点意外。接着说:“远吗?家里条件行吗?”
舅舅就添油加醋地拉了起来:“他们家住在黄河大坝上,盖的四合院挺气派,在通往齐河县城的黄河渡口撑船,有自个儿的股份,还经营着一家马车店,经济条件没得说。去年济南打仗打得厉害的时候,我在他家住了几天,黄河边儿上空气好风景好,不跟市里似的这么乱。抽空我骑自行车带您老去看看。”
“还是先见见人吧。”姥爷说。
“没问题,我立马去办。”舅舅答道。
爷儿俩就这样约定了。见过准女婿,老人们很满意。感觉这个大侄子办事儿还行。尔后就安排我的亲舅舅跟着叔伯舅舅到黄河岸边的西张家庄实地看看。
你爷爷是个明白人,把两个年轻人伺候的挺好,家里的情况也都介绍了一些。
舅舅们回来汇报情况。姥爷说:“这是闺女的终身大事,你们这些当哥哥得都说说自个儿的想法。”
舅舅说:“我看着家境不错,人缘也挺好,就是离市里远了点。”
叔伯舅舅接过话荏:“兄弟说得不错,确实是远了点,俺伯伯有三轮,咱有自行车,这点道儿还算远吗。关键是看对方的人性和条件怎么样。”
自从见了爸爸本人,其实姥爷心里早有底儿了。叔伯舅舅的几句话,为姥爷拍板定案竖了个梯子。几天后就按照回民的风俗习惯,男方送“提媒礼”,女方到婆家相家庭,订婚出嫁顺风顺水。叔伯舅舅始终是当然的媒人。
我问妈妈:“都是姥爷姥姥舅舅当家,你当时怎么想的?”一句话问得妈妈不好意思。
“俺家里都是你姥爷说了算,咱也没出过远门见过世面,认命吧。”妈妈如是说。
“这事儿还真的多亏了俺这位叔伯舅舅呢?”我又插了一句。
“想想也是,要不是他,俺这一辈子也到不了这里。唉!好也是他孬也是他”。看来妈妈还没从舅舅顺手牵羊的阴影里走出来。
其实从记事儿起,爸爸对妈妈的关心关爱我都看得出来。如果没有相亲相爱同甘共苦的感情基础,一位城里的姑娘是吃不了这个苦受不了这个罪的。
“宿命论”在伊斯兰教和佛教的经典里面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命里注定的。妈妈入乡随俗看来也是命运的安排吧。
妈妈的童年
1929年农历的6月4日,妈妈出生在济南西关麟趾巷,祖孙三代住在一起,街坊四邻们都叫它“赵家大院”。
麟趾巷原名叫“孤贫巷”。居住的大部分都是些穷苦人,有外地来济南谋生得也随便搭个棚子就住下来。后来,人们为了祈求幸福祈盼吉祥,改“孤贫巷”为“麟趾巷”。意寓“麒麟足下有祥云”。据《历城县志.建置.衢市》1640年记载:“养济院巷城顶西”改称“麟趾巷”已有约200年的历史了。
现在的麟趾巷是济南西关唯一残存的老街巷,西头因共青团路拓宽拆除了一部分,巷西出口宽度不到两米,东到城顶(电报大楼)长也不过200米。巷内小有名气的“张家大宅”“金氏公馆”都是百年建筑。被市政府命名为“文物保护单位”。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会址就在这条老街上。
妈妈一家六口人,除了姥姥姥爷,姊妹四个当中她排老二。几十年来,我从未想打听过她结婚前在市里生活的情况。直到2014年,她85岁时大病了一场,才使我猛然觉得,老人家含辛茹苦一辈子,儿孙们应该知道她们的过往。了解老一辈人走过的艰苦岁月。这是一段家史,一种记忆,也是本人的责任,后人的传承。
妈妈第一次病愈出院后的一天,我跟老人家聊天,提到了照相的话题。
我说:“您老熬的儿孙满堂,抽时间咱这一大家子照个全家福呗。”
老人家当然高兴,“照个稍微大点的,咱家人多。”老娘嘱咐道。
我接着说:“完事儿,把弟弟妹妹家存的老照片都找找,咱一块做个影集,一家人家留个念想。”
顺着话茬,我说做影集需要有段文字介绍,简单地写一下您和老爸经历。
妈妈笑了笑说:“要拉几十年前的那些事儿还不得写本书啊。”
“写书那是以后的事儿,相册里只是概括的写写,后边的事儿俺都知道,您就想想您结婚以前上学、工作的情况吧。”
妈妈笑了笑说:“上学?学校的大门儿朝哪俺都不知道。”这句话,妈妈说的自然,就好象穷人家的孩子本不该上学一样。一种无助的无奈。
下面是老人家的一段回忆:
1935年前后,你姥爷没正式工作,整天蹬三轮拉脚儿挣个零花钱儿。你姥姥和街上的一些青年妇女就在顺河街的火柴厂干临时工,工钱都是计件儿,按糊了多少件火柴盒发放。我才6岁,就跟着你姥姥在厂里帮着她摞火柴盒。让她省下时间来多干点活。几年后我也学会这门手艺,自己领材料自己干,多少也能挣几个钱儿了。15岁左右,我和几个女孩子就转到有日本人开的“济南卷烟厂”,也是干临时工。日本投降后厂子停产一段时间,政府接管以后,俺就没再回去。
这几年,在我的印象里,也是家里最乱腾的时候,你姥爷兄弟几个分家,俺们一家今年住这里明年搬那里。先后住在永长街、徐家花园、礼拜寺巷等地方,再加上济南解放的那些日子炮火连天,大人孩子都不敢出门,外面很乱,家里很穷。有时候没吃的,就到熟人家借点。唉!现在想想,那日子是怎么过来的?父母也是没办法给我找个婆家。我才礼拜寺巷嫁到西张家庄。
当然妈妈还谈了一些家庭琐事,比如哥哥在邮电局工作时如何如何?弟弟鼻子长疮化脓,因治疗不及时而落下了残疾;为给姥姥治病,姥爷被迫卖掉养家糊口的三轮。
总之在娘家的这些日子里,与大部分底层市民一样过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贫困生活。
西张家庄的城里人
1949年的阳历年后,快进腊月门儿的时候,是爸妈结婚的日子。后来听妈妈讲,婆家来了几辆自行车接媳妇,娘家陪嫁的被褥等嫁妆,还是用姥爷新换的一辆二手三轮车运过来的。
老俗话说:有钱没钱,娶媳妇过年。
那时候条件差,结婚喜筵的场面儿也就可想而知了,娘家人摆了一桌,街坊四邻、亲戚里道儿地也置办了几席,就算完成了一桩人生大事。
西张家庄位于黄河右岸,是一个回族居多的沿黄村落。解放前还属长清管辖。全庄百十户人家,大部分住在老庄里边,有三十几户没宅基地的,就在黄河大坝上从南到北盖房居住。我们家所谓的四合院就盖在靠后的位置上。
娶进门儿不长时间,妈妈就发现这四合院儿除了三间北屋是土坯垒的,其余配房都是高粱秫楷绑成梱儿,然后扎在一起糊上泥盖成的简易房。正房肯定是爷爷奶奶住,爸爸在亲弟兄当中排行老三,结婚后就住在两间东屋里。
住在黄河大坝上,冬天是最难熬的一段日子。遛河崖的北风卷着扬尘飞沙刮得人们不敢出门,屋里的桌子一天要擦好几次,晚上睡觉前被子褥子都要抖搂一遍。唯一能取暖的是临睡前把土坯炕烧热乎才能糊弄着睡一宿。
后来听爸爸说,在农村,与一般家庭相比,我们家生活条件还是可以的。虽然没有地,但家里做着小买卖,黄河渡口撑船每天都分点钱,一家人吃饭是没问题。
1951年土地改革,按人头儿,家里分了一亩多地。妈妈开始学着帮家里种地。1953年由于黄河防汛的需要,大坝加宽加高。在坝顶上居住多年的三十多户人家都陆续迁移到庄里。我们家分到了地主家的两间房子,就被安置在这里。
也就是在这年,农村开始成立互助组。家里有牲口、有犁耙的几户组成一个小组,相互帮着耕种庄稼。时间不长又先后改成初级社、高级社,直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村这种体制才相对固定下来。
几年的摸爬滚打,妈妈对农活从学到干,已经成了行家里手。样样生计拿得起放得下。后来还当了队委会的妇女队长。
从我记事儿起,妈妈经历的几件事儿,在我脑子里记得很清楚。
你比如走娘家…
走娘家可真有点让人怵头。来回一趟要七八十公里。那时候农村没有公交车,妈妈也不会骑自行车,只能安步当车。好在爸爸在渡口码头撑船,给拦截了一辆空马车捎个脚儿,把我们带到八里桥下车,然后就开始“长征”。
现在有记忆的,是我4、5岁的时候去姥姥家,妈妈带着我和弟弟,下了马车在现在的堤口路穿过十二马路铁路桥一直往南走。在桥洞南侧围了很多人,敲锣打鼓尘土飞扬,走近一看,是舞狮子玩龙灯的。之所以印象深,就在于那时候从十二马路北头往北一片广场,全是炉渣铺的地面。龙灯一舞显得很脏。
现在有一首歌叫“走娘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
在中国这个传统社会里,走娘家不带点东西是不行的,起码是对父母不孝。妈妈背着弟弟,胳膊上还挎着个包袱,我提着个小包袱跟在后面。现在想,那包袱里不是鸡就是鸭,或者小米和地瓜。在农村这就算是些好东西了。
沿着十二马路往南一直走,我发现每个大路口中间都有个红白相间的圆台子,上边站着一位警察,手里拿根指挥棒。他往哪里指,汽车就往哪里走。我就感觉很奇怪,在一个路口停下看了很长时间也没过来一辆车。那个年代在城里汽车也是个稀罕物。
妈妈在远处喊我快跟上,我看到弟弟抱着妈妈的腿,嘴里嚷着让妈妈背着,妈妈吓唬他说,你看到警察了吗?谁让背着就把他留在那里。你别说,这一招还真挺管事儿,一看到警察,弟弟就赶紧下来,过去这段就开始抱腿了。
我问妈妈,那些汽车这么听话吗?让他往哪开他就往哪里开吗?
妈妈笑笑说,汽车前边有个箭头,晚上箭头上有灯,汽车直走,司机不用管,要想拐弯儿,就得提前用手掰一下,警察看到箭头朝哪,就往哪边指。警察不指挥司机就停车,让别的车先走。
俺妈真厉害,什么也知道。
后来再看到汽车,还真发现了前边的箭头,一半红一半绿的两种颜色。跟现在的自动转向灯简直是天壤之别。
姥姥家住在四里山下边的邮电新村。还是舅舅工作单位给职工的安置房。那时候市里人称那边为南郊。
我们从北大门进去,一大片空旷的广场,周围乱草丛生。楼房很少平房居多。包括有些楼房,室内都没有卫生间,只有几处公共厕所,早晨邻居们都是提着大大小小的尿桶尿罐倒到公共厕所里。后来年龄大了,上小学放暑假期间也去姥姥家住几天,那时候记得事就多了,表哥带我们出去爬现在的英雄山,邮电新村出南门也是很开阔的山坡地,一直到山根前都没有任何建筑物。现在都变成了包括“英雄山文化市场”在内的繁华地段。
好几处开采石头挖的坑形成了水塘,我们就在里面游泳,晚上马路上都有路灯,孩子们出来玩儿也不害怕。因为舅舅在邮电局工作,家里装了一部电话,也就是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家就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真让人羡慕。那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在济南有个亲戚真好。
人民公社社员
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妈妈和一帮婶婶大娘在一块干农活,经常相互之间开玩笑逗着玩。她们喊我妈妈叫“赵美人儿”。开始我还以为妈妈就叫这个名字。后来才知道,这是她们给我妈取的外号,这里边可没有贬义,妈妈长的确实漂亮。
她的名字叫赵春芳,长得眉清目秀身高一米七左右,我19岁当兵的那年还没有妈妈的个子高。很遗憾有张照片没保留下来。那是妈妈结婚后照的,身穿长款旗袍,佩戴首饰,烫得半长卷发。端庄大方亭亭玉立,就像一位大家闺秀,丝毫不次于一些电影明星。只可惜,1970年搬家的时候给弄丢了。毕竟照片只是瞬间的记忆,妈妈命里注定当了半辈子农民。
有一次,我和弟弟放学后去干活的地方找她,看到地里插着一些白色红色的小旗子。我和弟弟就顺手拿了两个,妈妈看到后跑过来狠狠地骂了我一句,然后又把小旗插回原处。后来才知道,这是58年“大跃进”争先进夺红旗的一种鼓励办法。后进的插白旗,先进的插红旗。怪不得家里放着好几面小红旗,原来是妈妈的辛勤劳动换来的。
妈妈很辛苦。又得参加劳动,又要管孩子们的吃喝拉撒,整天没点闲空。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妈妈落下了胃疼的顽疾,没钱治疗就拖着忍着。直到中老年时期还时常犯病。
有一天,我们借用邻居家的石磨,压轧用玉米锤儿(农村叫“棒子锤”)磨成的面粉回家,再将新鲜榆树皮里面带粘胶的一层在蒜窝里捣碎,直到拉起黏黏的长丝,然后倒到棒子锤儿面里搅匀,使其粘到一块,放到锅里蒸窝窝头吃。那时候流传着一句话:棒子格的儿掺豆秸,咽不下去拉不出来。
有一次,我吃窝窝头时吃出了一块胶布,便拿给妈妈看,妈妈苦笑着说,我这些年五冬六夏都裂手,天冷了更厉害,一着水就煞得疼得不得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的手上还缠着好几条胶布。妈妈才30多岁,她的手就像高原地区老太太的手那样枯瘦粗糙。但就是这双手,给我们弟兄两人做衣服、纳鞋底儿、缝书包。针线活周正细腻,家里被褥拆洗得干干净净,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条。
以至于我当兵以后,一直挂念老人家那双勤劳的双手。因此,每年都要在军人服务社专门买几尺医用胶布寄回家给妈妈用。
我清楚地记得,在生产队里,妈妈高粱地里镑地,红薯地里刨地瓜,水稻地里插秧,场院里打场,饲养处喂牛等等大部分农活都干过。成了标准的也是优秀的农村妇女了。
妈妈的幸福晚年
1976年前后,孩子们相继结婚,七八年的时间,家里又新添了五六个孙子孙女,其乐融融一大家人。妈妈也从此改行,承担起了照看下一代的重任。虽然也挺累,但心情却大不一样的啦。儿孙绕膝三代同堂的日子,当奶奶的感觉,使妈妈整天乐不自禁。
改革开放后,社会在变,农村在变,家庭也在变。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家里弟兄姊妹们发展得都不错。当然老娘也跟着享福了。
1987年左右我和老娘去北京旅游,老人家早就有个想法:毛主席咱没见过活着的,过世的咱见见也行啊。到北京后,我们娘儿俩先在天安门前合影留个纪念,然后就到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前来瞻仰的人群排起了长龙,足足有几千人。我们排队拐弯到了纪念堂南门的出口处。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才缓缓地走进瞻仰大厅。从南门出来妈妈眼里还含着泪水。她说没想到,这么多人想着这一个人,这么多人都来见他一面啊。
7天的时间,娘儿俩先后参观了天安门故宫;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中山公园;天坛公园;颐和园。游览了前门大街大栅栏和王府井等商业街。几百块钱给娘买了个金戒指,娘高兴地说“俺这辈子知足了,也出远门见世面了,也戴上金戒指了”。
1988年弟弟又带着老娘去了海滨城市青岛玩了几天,看看大海看看轮船。那段时间,是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近半个世纪的老人最高兴的日子。
此后,弟兄们都各自住在不同的地方,妈妈就常住在小弟弟家。弟弟、弟妹对老人家照顾得很好,饭菜应时吃穿不愁。年节十五,老娘也到老大、老二家住一天。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不断改善,孩子们这个给老娘点零花钱,那个给她添件新衣服。大伙给她买的项链、耳坠、手镯等金银玉器存了不少,自个儿挑着戴。
后来三弟在市里买了楼房,妈妈50年后又进城了,成了有着五十年”农龄”的城里人。住着130多平方米的电梯房,老娘笑着说:“这比你舅舅他们住得都宽敞,没想到又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也忘记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来没过过生日的老娘,也享受了年年举办生日筵席的待遇。儿女们祝妈妈健康长寿,孙男嫡女祝老奶奶生日快乐,幸福一家人其乐融融。
母亲平凡,母爱伟大
孩子们都记得,老人家80来岁的时候,夏天还吃冰糕吹电扇。收拾东西擦桌子等干一些小活。看那精神头儿,活到九十岁应该很轻松。谁承想这病来得这么快。2014年妈妈感觉心脏不好住进了医院,诊断为心底动脉硬化。打针吃药半个多月不见好转,就换了一家大医院,又治疗二十多天,结果是不但没见效果,下床走路都不行了。我和弟弟找到医生咨询情况,得到的答复是,病人年龄大了,体质很弱,她喜欢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言外之意大家都明白。
总不甘心老娘就这样走了。事后我又找到另一位医院的朋友,把老娘送了过去。16天的时间,奇迹出现了,妈妈竟然康复出院。对朋友医者仁心的救命之恩,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来年85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们很场面儿地为老娘举办一次生日宴会,并拍下了这张全家福。
其实大病一场后,妈妈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平时不敢下楼,走路也不稳,每天的口服药增加到五六种,每年都打几天吊瓶。直到2017年进了腊月门儿心肌梗死复发住进医院。
本来,我想年前好好地给妈妈调理一下,安安稳稳地回来过个年。过小年的前一天,我给老娘商量,“自己感觉能撑住劲儿了吗?行的话咱先回家过年”。妈妈说“行啊,拿上点药回去吃吧”。结果是中午到家,下午“120”就又把她送回医院。这就有了文章开头孩子们在医院给老人家拜年的情景。
每次住院,妹妹是长期陪护。给老娘喂药做饭、擦澡翻身、洗衣端尿。伺候的面面俱到。不管冬天夏天,把妈妈的病床收拾得干干净净,从没生过褥疮。老俗话说得好,闺女是妈妈的小棉袄啊。儿媳妇们隔三差五的倒班儿替换一下,有时做点老娘喜欢吃的东西送过去。总之,那段时间一家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位老人身上。
老娘心情好的时候,也给孩子们拉拉家常。夸奖闺女、儿们都很孝顺;三个儿媳妇进来左家门都很辛苦,从来不让我这个当婆婆的生气;你们平时给我买的金银首饰以后谁买的谁拿走;我有些没穿过的新衣裳,到时候给老家那些老的少的送出去;这些年,你们给我的零花钱我也花不着,都在厨子里放着,你们就……妈妈好像在安排后事。
当然,妈妈归真后,她交代的这些事儿,弟兄姊妹们商量着都做了妥善处理。特别是她攒集的那点零花钱,一部分乜贴送到清真寺,给老娘做个好嘟哇,一万元捐给了当地学校的孩子们。老人家一辈子没上过学,关心关爱下一代也是她多年以来的夙愿。
回想起在医院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老娘的病情反复加重。光请专家会诊就三四次,后来心肌梗死并发肾衰竭,又被迫转到另一家医院的肾病科。
因为有三年前的那次转危为安,家人们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期盼出现奇迹。并多次给主治医师要求,只要能治好老娘的病,不管用什么好药,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能负担得起。医生耐心地给我们解释,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这一点请家属们放心,但个别极度危重的病人,我们还是建议不要过度治疗,以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
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医生讲得很有道理。他们的职责不单是救死扶伤,而且还体现着人道主义的关爱。医者仁心,临终关怀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位病危的老人,已经没有了左右自己的能力,把一切交给了儿子。当时自己心里也很矛盾,但“孝心”的冲动,最后还是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病人的想法。
为了能挽救妈妈的生命,我们同意为她做“动脉穿刺”手术。意想不到的是,主治医生在右侧颈部的手术竟然没有成功,拔出针管后皮下动脉大出血,一会脖子右下方就隆起了大包,医生亲自用力按压出血点,一个多小时后,他们说基本控制住了动脉出血。但妈妈的脸色苍白,几近昏迷。看到妈妈那极度痛苦的脸颊,就象一根针扎到了我的心里。她紧锁的眉头皱一下,我的心也跟着揪起来。此时此景,我追悔莫及,深感自责。真是有心救命无力回天啊。
妈妈走了,她不情愿的闭上了那双照看抚养了三代人的双眼;松开了那双拉大牵小缝衣撮食的两手。她的满头白发是为家庭耗尽了血脉;那一道道皱纹记录着妈妈为儿女成长走过的坎坷岁月。
妈妈走的并不安祥。想想医生的话,这何倘不是一种解脱。大半辈子受苦受累的老人,再在病床上遭受病痛的折磨,也是晚辈不愿看到的。这也是孩子们自我宽慰的一种无奈吧。人生无常殊途同归。愿妈妈天堂升品无恙。
母亲平凡无私,母爱伟大无疆
刚过了二月二,天气也慢慢的暖和起来。在老家的老院子里,妈妈影影绰绰从屋里走出来,象是自言自语,也象是冲着我说:“你爸爸走了x年了,他没的日子…你们弟兄们…”。我正在院子里擦着自行车,听到老人家说话我就回了一句:“记着呢”。但是好长时间没声音…。我回头时,只看到妈妈回屋的背影。我以为妈妈生气了,就急忙起身到屋里找她,一不小心碰倒了自行车,慌乱中我伸手一抓,叭的一声惊醒了我…。床头的抬灯也歪到了墙上。这种梦境是妈妈的嘱托。其实爸妈归真的祭日,一家人每年都要聚到一起走坟颂经,为老人家做日子。
母亲平凡无私,母爰伟大无疆。操心了一辈子的老人,托梦还挂着死的念着活的。她用一生的爱浸润着家庭哺育着后代。
附:为怀念母亲而作的诗
(一)
七律(通韵)
写在母亲归真五周年之际
梦母三更遇故园
音容笑貌似当年
乳名呼唤犹闻耳
心系娇儿问暖寒
欲与老娘聊往事
转身背影变虚然
忽而雨水淅淅落
醒后方知泪泫潸
(二)
我的“母亲节”
黄河
母亲河
滋润了大地
流淌着岁月
母亲
是爱河
养育了子女
流淌着血液
黄河母亲
是一种象征…
慈祥的母亲
却属于我…
一桩姻缘
把母亲
从济南西关的
趵突泉畔
带到了
还是放蕩不羁的
黄河岸边
六十八年
她经历了
艰辛与磨难
目睹了
黄河的变迁
此后
又在这里长眠
黄河唱着
母亲的歌
母亲静静的聆听…
如泣的诉说
米寿之年的老娘
六年前的今天
归真天堂
终于松开了那双
攥着几代人
记忆的手
干枯的手指
细数着乡愁
凸显曲涨的青筋
记录着老娘的
艰辛与坎坷
也镌刻着老娘
走过的
八十八个年轮
不平凡的春秋
不堪回首的岁月
母亲节
是全社会
对天下母亲的
祝福
感恩母爱
执子之手
我的母亲节
就定格在
每年的…
农历正月十九
儿:文明
叩作于:2023.2.19
二十四节气·雨水
作者简介:
左文明,济南人。
2010年公务员退休。文学爱好者。尤尚诗词歌赋。
文章曾多次在联合日报、济南日报刋发;文史类作品数篇均在某历史文化研究会发表;23万余字的“西张家庄村志”被史志库收藏;数百首诗、词类作品见诸多家诗刋及齐鲁壹点、济南日报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媒体。
2020年度参赛作品荣获“诗颂杯”银奖;
2022年散文“一捧黄河土,浓浓故乡情”获得济南市作家协会二等奖。
本人现为: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山东诗词学会会员;
山东写作学会会员;
济南作家协会会员;
济南回族诗刋特邀会员;
槐荫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现任:山东企业集团海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励志铭: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