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无相,以众生为相
——刘澎先生篆刻作品美学风格刍议
程小源

近年来,书法篆刻家刘澎先生的创作,专注了佛教艺术的再现表达。特别是其篆刻,由名章治印转向了“佛像”的刻工,尤显现出他作为一位有着四十余年艺术追求的篆刻家的深厚功力。本文试以刘澎先生佛像篆刻为例,对蕴籍在其篆刻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意蕴做一浅说。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佛教作为宗教之一种,关乎的是宗教信仰。其实,佛教自汉初传至中国,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即作为一种单纯的艺术再现和表达,客观上是实然存在的,为中国艺术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广布在这片国土上难以尽数的博物馆里、石窟洞里、峭壁之上的那些大笑的、怒目的、安详的、庄严的,男的、女的,成年的、未成年的生动造像,特别是脸庞,给人的并非全是一种信仰的灵魂触动,而是一种人世间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虽然来自对佛像的观赏,但实则是生发于人间的烟火。也正是这种烟火气——人世间生活的真实景象,为刘澎先生的创作,特别是其佛像篆刻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情感基础和创作动力;正是因为生活的积淀和对生活的热爱,才有了他的佛像篆刻作品独特的美学风格。“篆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它是书法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就制作工艺而言,它是指将在平面上设计好的纹样或文字镌刻在金属、石头、牙、角等材质上。”这是百度词条对篆刻的一般性定义。那么,刘澎先生由治印到佛像篆刻,其独特的美学风格或说美学思想及艺术表达的外延及内涵有哪些说项呢?最本质的是,刘澎先生将再现和表现人(多数人)的情感精神元素灌注于作品中,呈现出了别样的审美意蕴。
化“有”为“空”,模糊的艺术表达,增大了表现人的丰富性、深邃性和审美强度。刘澎先生的佛像篆刻,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佛像的“顶”部再现或表达仅有轮廓,在五官的表现上,基本就是面庞上的一个“点”。这个点在不同作品中,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浓,有的淡,多是一块不甚规则的小图,且极为模糊。在这里,五官并非难以雕刻,篆刻家是将五官的明确“造型”赋予了作品的观赏者,让他们来展开审美想象,每一个观赏者一定从自己已经观赏过的“有五官”的佛像,或虽然没有看到过佛像,就从自己熟悉或生疏的人中来契合或综合出佛像的“五官”的。上述人的面部和表情的丰富性正是以篆刻作品观赏者的审美接受来实现的。这种审美接受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这种真实,不是生活中人的客观反映,而是高于生活的真实艺术表达。它来自现实生活中对人的观照和个体生命经验的积累及情感精神的积淀。这当然是刘澎先生的一个创新突破。从更加形而上的意义上讲,对人所做的任何分类都带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因为只能从某一范围、某一概念或定义的角度进行,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无论身体还是情感思想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属于他自己,因而任何艺术表达,也就难以穷尽人的样貌。正是出于对人的这种基本认识,刘澎先生才以创新的篆刻理念,雕刻出了饱含着“万千脸庞于一佛而近于空”的佛像。其实,佛像原本就来自于人相,是人的情感精神的外化反映,这一现象,已经确证了佛就是人本身的哲学命题。从这一点看,刘澎的“无五官”恰恰是生动的、难以尽数的人世间多样“五官”的会聚,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所以,刘澎先生的作品生动阐释了“佛本无相,以众生为相”的主题,趋近了宗教作为艺术表达的本质,见出了他“由相而像而空”的真功夫,达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繁入简的审美意境。

在不变中嬗变的艺术呈现,凸显出美在深情的艺术真谛。观赏刘澎先生佛像篆刻作品会发现,他实践了“刀无定法,时出己意”也即创新的理念。作为构图的线条(直线、曲线、弧线)、点(小图形)有着很强的稳定性。粗、细实线甚至虚线在不同作品中基本无变化或变化不大。这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美的意境:一是表现凝结着庄重、肃穆、力量等元素组合的崇高美感,如切刀中的粗实线运用;二是表现出纤巧、细腻、温婉、委曲、阴柔等美的因子凝融的优美感。如舞刀中的细实线和虚线的运用等。这两方面的特点在其《观自在佛法像》《三佛像印》等作品中体现的较为突出。在佛像的总体造型上,特别表现佛顶部的雕刻上,更是呈现出灵动、活泼的美学风格。《南无观世音菩萨造像》较好地反映了这一特点。作品中,环绕五个观世音造像的顶部佛光,以细实线雕刻成一个很大的“光圈”,而观音的脸庞相对来说却非常小,有的近乎无法分辨出面相与佛光,造成了佛光即顶部轮廓的观赏错觉。笔者以为,这是刘澎先生的有意为之,是在不变中求大变,意在造成一种光即佛,佛即光,光佛一体的深邃意境。更让观赏者称奇的是,在这个作品中,既是光又是脸庞轮廓的造型,像极了“婴儿”“幼童”的头部或“娃娃脸”的速写,这一点更凸显了佛的本质是人而不是神的命题,而这种对人的再现表达,显现出一种本真、单纯的美好意蕴,刘澎先生将这种属于人性的美好,以内化于心的篆法、章法和外化于手中铁笔的刀法的娴熟,彰显了美在深情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表达的真谛。
“把根留住”和创新驱动的创作理念,确证着篆刻家有着令人称颂的美好情怀和理性精神。篆刻,无论是存世的文物,还是其固有的篆法、章法、刀法,都是中国古老文化艺术中的瑰宝,篆刻和文学、绘画、建筑、舞蹈、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文化和艺术传承的根的所在。刘澎先生是想把这根留住的,他留住了这个根。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用心滋养、培育着这有灵魂的根,而且以自己的力量让这根生长生发,开枝散叶,这是因为他怀有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有了他独树一帜的篆刻作品的呈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求学于陈左黄、马子恺两位篆刻大师,得其真传,到其作品被收入西泠印社“百年西泠”作品集,其间的韧性追求和不懈付出可见一斑。著名批评家丛新强先生曾强调指出:文学在表达人的情感精神和灵魂方面,无外乎三个维度:兽性,人性,神性。刘澎先生的作品更具理性价值和积极意义的是,他将远离人的神性与现实的人性贯通起来,将写实与写意、现实与浪漫、崇高与优美的美学元素一体融进佛像篆刻作品中,进一步拓展和彰显了人的可贵与美好!
作为观赏者,深知篆刻作为金石学的一个门类,博大精深,非执著的智者难叩其门,门外汉的一点随想,成此文。







附 刘澎先生简历:刘澎 ,男,1962年出生,字印滋,号玩石,山东章丘人,1980年入职铁路,开过火车,做过管理,在巡察专员岗位退休。刘澎自八十年代初期学习篆刻,从汉印入手,在技法上,主张刀无定法。1986参加由陈左黄先生出任首任社长的漱玉印社,得到陈左黄先生、现任社长马子恺先生的精心指导。其篆刻作品多次刊登在《济南铁道报》《山东工人报》《职工天地》等报刊杂志;篆刻作品入选西泠印社成立110周年举办的"百年西泠 2013国际印社联展"书集;2017年获济南局集团公司书画展篆刻类一等奖;2021年参加集团公司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展,获优秀奖。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