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桐城、活力高桥、凤栖梧桐、福地凤鸣、时尚濮院、美篆屠甸……今天(2月4日),“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的展示窗口内,闪耀着风雅桐乡的动人元素。

今年是西泠印社建社120周年,恰逢桐乡撤县设市30周年。此次,由桐乡市委宣传部与西泠印社携手主办的作品展,以“雅谊铁笔”为主题,多角度展现了风雅桐乡“十二乐章”的文化魅力及我市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讲述着桐乡与西泠印社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与情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俞奕凌参加活动。
此次展览,以桐乡历代诗词和“风雅桐乡”十二乐章为创作主题,展出徐畅、鲍复兴、袁道厚、傅其伦、晋鸥、沈慧兴、王勋等桐乡籍西泠印社社员以及青桐印社社员共45人的书法篆刻作品72件。

展览现场,一方方印章或雄健朴厚,或清秀灵动,在方寸之内、朱白之间,赓续着篆刻技艺的传承,诉说着桐乡变迁的故事,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一群印人
诉尽篆刻底蕴与渊源
一杆铁笔,一块方石,在方寸间,展现气象万千。桐乡与篆刻结缘于何时?与西泠印社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据《光绪石门县志》记载,崇德县印人沈奇与文彭齐名,明代文彭被奉为文人篆刻之鼻祖,由此可见桐乡篆刻起步之早、起点之高。此后600余年,桐乡篆刻之风绵延不绝,留存了一代又一代的风雅记忆。

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桐乡印人胡钁便是西泠印社最早期社员之一。地理相近、人才辈出、交流便利等优势的共同作用下,桐乡印人得到了快速发展。此后,更有殳书铭和郑彬两位默默耕耘的书法篆刻家,在省内外均享有声誉。著名艺术家钱君匋在篆刻领域更是丰碑式的人物,他的篆刻以独特的风格为当代印坛注入了新鲜血液。1986年,袁道厚创立青桐印社并引领社员活跃在印坛,37年来,在袁道厚、沈慧兴两位社长的带领下不断推陈出新……一代代印人以刀代笔,接力传承古老艺术,将篆刻基因铭刻进桐乡历史。

盘点当代桐乡篆刻,有五个全国之“最”令人瞩目。桐乡是全国西泠印社社员人数最多的县级市;君匋艺术院是全国各大博物馆藏晚清三大家印章最多的场馆;《篆刻报》是全国第一份篆刻专业报纸;《桐乡印人传》是全国第一部县级地方篆刻史志;青桐印社与台湾印澄、香港友声合办的海峡两岸篆刻联展是全国第一个两岸三地篆刻联展。此外,桐乡还是浙江省文化厅命名的首个“篆刻之乡”。
一方印章
在传承中焕发新面貌
“桐乡logo”中,君匋艺术院院藏精品,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创作的“鲜鲜霜中菊”成点睛之笔;凤凰湖畔,篆刻在车挡石上的艺术向市民浸润传统文化魅力;明珠花园小区围墙上,篆刻艺术走进市民“家门”;桐乡市翔云小学内,篆刻艺术以粘贴画比赛的形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种子……在桐乡,篆刻艺术不只是君匋艺术院内的珍贵展陈,不只是青桐印社社员间的专业交流,它已成为大众熟知的传统技艺,并在接续传承与文化浸润中,培育出了一方成长沃土。

缘何篆刻这一看似“只可远观”、高门槛、小众的技艺,能在桐乡这座江南小县城展现出如此“亲民”的面貌?
从文学巨匠茅盾、艺术大师丰子恺,到普通工人、在校孩童,大量的桐乡人具有凑刀刻印的经验。多年来,一大批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活跃在桐乡乃至全省、全国印坛,为桐乡篆刻事业的繁荣不遗余力。君匋艺术院等单位积极举办篆刻展览、讲座,满足篆刻爱好者的需求,提升了市民对篆刻艺术的认知。
2013年,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青桐印社成为市文联下属社团之一,由此翻开了桐乡篆刻的新篇章。次年,我市设立了首批10个“篆刻艺术教学基地”,充分利用青桐印社这一平台,为学生进行篆刻辅导。此外,我市还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篆刻课程,建设篆刻特色学校,篆刻氛围日益浓厚。
在传承与发展中,
篆刻文化在桐乡“古韵今生”,
焕发出崭新面貌。
风雅桐乡“十二乐章”篆刻作品欣赏

徐畅刻“魅力桐城”

鲍复兴刻“活力高桥”

傅其伦刻“凤栖梧桐”

袁道厚刻“福地凤鸣”

晋鸥刻“时尚濮院”

沈慧兴刻“美篆屠甸”

王勋刻“宋韵崇福”

胡强刻“水映洲泉”

徐国强刻“大美麻溪”

张明刻“锦绣河山”


蔡泓杰刻“枕水乌镇”

高逸仙刻“吴越石门”

授权来源:桐乡发布
编辑发布:《时代中国》杂志、何媒矩阵
主编:南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