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阁征联作品集》序
□ 罗 炽

鄂州是一座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历经沧桑的文化古城。《史记·殷本纪》即有“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的记载,表明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的殷商时期就有“鄂”这个小封国。楚君熊渠伐杨越至鄂,封其中子红为鄂王,筑城于此。红嗣位后,都于鄂,并在樊山一带开发,故《春秋》有“鄂渚樊楚”之说。迨至春秋时期,鄂一直以楚国之别都名世。直到战国时期,鄂始降为邑。秦一统天下,以其地置楚郡。始皇二十六年 (前221年)更鄂邑为鄂县,属南郡。汉初,汉将灌婴于此地重筑新城,属江夏郡。汉末三国间,吴王孙权受魏文帝曹丕册封,于八月自公安徙鄂,取“以武而昌”之意,更鄂县为武昌。权称帝即建都于此。直至终吴之世,武昌一直享有陪都之誉。自古迄今,鄂州一直是一个系天下兴亡的战略要地之一,饱受刀兵水火的洗礼。

图片来自网络
鄂州毗连荆州,星分玉衡,山川俊秀。长江滨城而过,境内湖泊星罗,群峦环峙,林木岚幛,珠连一线,构成一幅“鄂渚山川”胜景。宋人薛季宣曾在其《鄂墟赋》中说:“鄂渚缭乎其前,樊山峙乎其北,有峰有峦,有陂有泽,林麓苍苍,环流漾碧,万顷涟漪,际天一色”,可想见当时鄂州的自然风光何其可人。
鄂州地灵人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民也改造了一方水土。由于鄂州的自然景色之美、生态环境之宜、战略地位之要,古往今来,吸引和招纳了一辈辈政治家、军事家、官吏和文化名人来鄂。诚如明武昌知县李有朋《三贤祠记》所云:“武昌山水佳丽,孙氏尝都之,故多先贤遗迹。若晋太守陶公侃、唐侍郎元公结、宋学士苏公轼,芳躅相望”,代有接踵。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大家和广大土居民众的文化实践,积精蓄粹,传薪播火,代复一代地创造了鄂州地域厚重的历史文明,在鄂州美丽的自然景观之上留下了一处处典雅的人文景观。斯二者有机结合,铸就了鄂州独秀的山水人文特色。尤其是进入近现代,鄂州作为辛亥革命的桥头堡,涌现出一大批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他们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敢为天下先的气概,挥洒青春热血,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敲响了清王朝的末日丧钟,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为鄂州的历史增描了靓丽的风采。
鄂州素有水邑之称。其规模:“土田一,山二,水居其七。”境内水域辽阔,享有“百湖之市”之名。洋澜湖风景名胜便是亮点之一。洋澜湖古称南湖、南浦,亦称洋漫湖、长湖,坐落于鄂州城之南,原本是一个“冬即干涸,夏则洪涛澜汗”的季节湖。东晋咸和五年 (330年),大将军陶侃镇鄂,曾于此地筑堤遏水,将其改造成为鄂州的内陆湖。嗣后,征西将军庾亮又于此地建置学宫施教,揭开了鄂州首建儒学的新篇章。庾亮还将此处孙权称帝时所建安乐宫之端门改建为谯楼,称南楼,后以人望或称“庾楼”。庾亮常与时任参军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佐使殷浩等友人登楼远眺,理韵调筝,饮酒玩月,抒发襟抱。唐李白亦曾闻其名而多次登楼凭吊,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
《陪宋中丞武昌饮怀古》: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馀觞。
庾亮登楼,李白追怀;南楼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继南楼而后,洋澜湖之人文景观陆续笋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鄂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弘扬吴楚文化,传承地方文脉,曾斥巨资打造吴都风光带,追寻历史文明的足迹。仅洋澜湖一处,恢复和新建的亭台楼阁便达30余处。今日之洋澜湖,早已是人民群众赏心乐事、健身休憩的可心去处。湖山醉醒新开眼,直待联家笔点睛。大凡一处风景,每因亭台楼阁而彰显,而亭台楼阁则因楹联匾额而获得神韵,斯三者相须以立。此番洋澜湖畔亭(阁)发起征联,意在通过联家妙笔赋予其优秀的人文精神,点染其形神之美,从而陶冶游观者的精神气质,同时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宜居家园,也是十分必要的举措。这次征联活动得到海内外楹联家和楹联爱好者的大力支持,短短的一个半月就收到应征联作5000余件。作品从不同视角对洋澜湖亭台楼阁及其周边景致进行扫描,对其历史文化掌故进行追溯,借景抒情,各呈风采,真可谓联花竞艳,不暇目接。除已悬挂于亭阁之外的,这里姑且从来稿中拈出几副,与大家作一简要分享。
题楚藩堂联:
欲晓东方,南浦流云含血色;
不渝矢志,楚天垂范树藩屏。(广汉吴世超)
这副联揭示了辛亥革命的目的:欲晓东方,废除东方古国的封建帝制,实现民主共和;讲明了一个道理:要奋斗就会有流血牺牲;展示了彭楚藩的英雄品格和不渝矢志的爱国情操;肯定了烈士取义成仁的历史意义:楚天垂范树藩屏。联中未直言烈士捐躯,而是用“南浦流云含血色”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思亲常望白云飞”般的怀念。下联更是巧妙地嵌入了烈士的名讳。“树藩屏”则更有守土之意。
无独有偶,请看虞城孙富斗的联:
“景色不凡,一带湖山含正气;英名常在,百年风节有余芳。”可谓联家所思略无二致。
下面我们再赏一联:
吴都自古多豪杰;
辛亥由公数铁肩。
此联重在对烈士英雄品格的评价。用“吴都”乃是溯三国魏晋之古,意在表明鄂州自古就有“多豪杰”的传统。下联是说辛亥革命烈士取义成仁的壮举,当是彭楚藩率先垂范,以铁肩担道义。这一评价真实地反映了烈士的高尚品格。
下面我们再来分享一副“宗公亭”联:
官因事以传,自古咸嗤三寸舌;
国以农为本,至今犹念一株桑。(九江卢象贤)
“官因事以传”“国以农为本”都是古谚,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价值取向。“事”指官吏之职事、职责。循名责实是政府对官吏的考核措施,而百姓也是看当官的是否为民做主、清正廉明。他们对于那些摇唇鼓舌、夸夸其谈的官嗤之以鼻。宗公来本地为官,居然能拿出自己的俸银为百姓购桑、养蚕,请外地匠人来指导种桑养蚕,助农民脱贫,“宗公桑”“宗公绸”之称表达了人民对宗公的感恩与怀念。一嗤一念,高下立判;一古一今,价值观不变。雅俗浑融,以小证大,佳联!
我们再来看看“观澜台”的三副联:
块视洋澜,两千年剑气诗声,长归袖底;
杯浮鄂渚,五百里汀兰岸芷,尽到台前。(南昌赵继杰)
四围风物迎潮出;
千古英雄踏浪来。(公安曹克定)
江声抱此回,泄玉摇金,重新鄂渚;
韵事于斯驻,承今接古,再造英雄。(顺义吕文孝)
此三联各抒登台所见所感,风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豪放大气。
登斯台也,但见千古英雄、千年剑气、四围风物,摇金泄玉,迎潮而出,踏浪而来!首联出句不凡。其上联大有大江东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味道;下联则有换了人间的意蕴。次联短小精悍,却唤起了时空万象,再现了一个群英荟萃的轰轰烈烈的场面。第三联则重点表达了重新鄂渚、再造英雄的愿景。合此三联,观澜之意境足矣!尽矣!“浮杯”“块视”,用典贴洽;“剑气诗声”“岸芷汀兰”,武文合璧,古今映衬,旧貌新颜。虽范文
正公又如何!真大手笔!联三所观之潮,既非潮打空城之潮,亦非钱塘所观之潮,而是改革创新之潮。明此,则明“重新”“再造”之深意。大抵对联之美,其主要元素无非对仗工稳、音律和调、义理深刻、意境生动、格调雅致、用事合典、韵味绵长等,故于修辞十分讲究。对联虽只两行文字,但它作为一种文体,述事简洁,表意鲜明,最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其宣教政事,评品人物,陶冶性情,怀古论今,缅怀往事,导游风景,导正风气等,具有广泛的先进文化功能,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毫无疑问,以上举例,都属佳联。应该说,似此佳联,其他亭阁应征联中比比皆是。奈何纸短联多,难以备述。好在本书已将全部应征联作辑为大观,分享于有心联友,不亦宜乎!有道是:
五千载开辟以来,南浦飞歌,山色湖光,腾飞楚凤;
一百年鼎革而后,洋澜焕彩,亭台水榭,蔚起人文。
是为序。
(2021年2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