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起校园里的歌
——应大学毕业四十周年征文而作
文/王金龙(山东聊城)
1977年恢复高考,我终于实现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梦想,心里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与同龄人相比,又有些沾沾自喜。可入学后的第一堂课,就是数学摸底考试,望着发下来的卷子,红红的批卷字迹写着只有34分,心里凉了半截,基础还是很差的,不努力学习,进了大学也是会被淘汰掉。
大概同学们都有这种紧迫感吧,于是,上饭厅吃饭排队也有在看书的,晚自习熄灯后在自己宿舍再加班学习已是常态,周六周日教室图书馆也座无虚席。大家连走路都是急匆匆的,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过,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把薄弱的基础课知识补回来。
可偏偏在这当口,看课程表安排,每周末下午还有两节班务课,说是要学歌上音乐课,而且是小班活动,不去的话要给班主任请假。心里不免犯了嘀咕:这时节上的哪门子音乐课?那些“祝愿、祝福”歌还没唱够?
小班活动还要点名,只好硬着头皮去参加。学歌上音乐课是本班文娱委员王晓明同学主持,她戴着眼镜走上讲台,随着她的领唱,一曲《送别》缓缓回响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人世间还有这般动人心弦的曲子,这和我们原来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唱的群情激昂的革命歌曲,真是天壤之别。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霄别梦寒。
这哪里是在学唱歌,分明是拨动了你灵魂深处的心弦,如泣,如诉,如怨,把沉睡而又僵化的人性重新唤醒,把人生别离的情感丰富多彩的再次展现。我深深的陶醉在这迷人的乐曲中,百听不厌,由原来的对每周一次班务活动音乐课的反感变成了一种企盼。
王晓明同学不负众望,在音乐课上又陆续推出了《哦,苏珊娜》、《桑塔露琪亚》等世界著名歌曲,每一首,都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唯美享受,那一曲曲跳动音符,激荡着一颗颗青春萌动的心,至今唱起依然激情满怀:
看晚星多明亮 ,闪耀着金光。
海面上微风吹 ,碧波在荡漾。
在银河下面 ,暮色苍茫。
甜蜜的歌声 ,飘荡在远方。
在这黑夜之前 ,请来我小船上。…
哦,美妙的歌曲所描绘的图画:月明星稀,碧波海浪,小船悠悠,佳人同往。多么醉人的境地,多么令人向往啊。让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梦想,都展开了飞翔的翅膀。…
日复一日的数理化学习有时显得十分枯燥,大学的学习压力着实也是很大的,有时一学期不敢看一场电影或一次电视,唯有这音乐课一首首歌曲,带来的是轻松欢畅和青春梦呓,它也给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增加了一抹五彩的回忆。
毕业了,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但是,一有合适的机会和场合,我就会唱起校园里学来的这几首歌,不仅仅因为歌词的优美与动人的旋律,而是更能唤起我对校园生活的回忆,唤起那失去的青春岁月的激情。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崖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熟悉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大学毕业已经四十年了,现在我们都已是两鬓斑白,进入了花甲之年。当年相知相识的同学,如今已散落四方。试问当年的学友们,我们何时能够再聚首,唱响当年校园那些熟悉的歌?


作者简介:王金龙 男 1955年出生,山东阳谷县人,中石化退休干部。虽然是理科生,但对文学由衷的喜好,从中读出人生的另一番感受。没有文字功底,更没有系统的文学知识,只凭兴趣广泛阅读。有感悟时也写点文字,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有涉及。在《青海湖》、《诗刊》、《神州文艺》、《作家地带》、《今日作家》、《山石榴》、《作家故事》、《知青情缘》及《30号院》等文学期刊及网络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篇。但才浅学疏,平平淡淡,只是记录生活、愉悦身心而已。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