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鄂州葛店镇下街,有条名震四方的“范家巷”。自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始,范氏先祖就在此地建房定居,故有了这条“范家巷”的得名。范家巷子相对较窄,亦不是很长,但巷子的名气却因一代代范家子弟人才辈出而闻名遐迩。这里不仅仅是1920年就开始与李大钊一道在北京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革命先驱范鸿劼的故里,还走出了赫赫有名的“同治帝师”、“张之洞恩师”范鸣和(原名范鸣璚),其四个孙儿均学业有成,有“四鲤鱼跳龙门”之誉,且七代个个成名;还有,在清光绪五年的1879年出生于此的范鸿泰这一辈就考出了五个进士,范鸿泰的儿子范治伦早年赴美留学,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水力学教育的奠基人;而今,范鸿泰的孙子辈范维唐、范维澄兄弟俩又先后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之子范小冲(又名范新冲)还是当今阳光100集团的常务副总裁,已成为全国业内外知名行业专家。

大年正月十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携家人回鄂州葛店巷故里寻根访亲
一、游子归来:范维澄院士携家人寻访“范家巷”
2023年2月1日,大年正月十一。这天上午九时许,从北京到武汉过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及夫人肖贤琦、侄儿范小冲等一行踏着明媚春光,怀着桑梓之情,走进了思念已久的葛店下街范家巷。居住在巷子里的范氏宗亲们,一听说范维澄及家人回到了范家巷,就兴奋地围聚了上去。





原来,范维澄院士及家人此次寻访鄂州葛店范家巷祖籍地,主要是因鄂州从事地方家谱文化研究、组织编撰过《鄂州姓氏志》的民间文化人士李幼安从中热情牵线搭桥,承蒙葛店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高度重视,才促成了他们一家人兴致勃勃“归家”葛店范家巷之行。



图为范维澄院士及家人在葛店开发区招商展示中心参观时留影。左一、左二系范维澄夫妇,右一系范维唐院士之子、阳光100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小冲。
此时此刻,葛店范家巷还沉浸在淳朴而浓郁的“年味”之中。年已八旬的范维澄院士及家人缓缓行走在范家巷,亲近地拉着亲人们的手嘘寒问暖,拜年祝福。范家巷子里的宗亲们也情不自禁靠近范维澄院士及家人一起在巷子里合影留念,有的还在家里找出了范维唐、范维澄兄弟俩小时候与父母亲的老照片,与范维澄及家人畅叙起早年岁月的过往,有的绘声绘色讲起范家巷子里古今发生的有趣故事。范维澄及家人在范家巷子里所见所闻,神情激动,还挨家挨户上门看望,见到几位年龄相当的宗亲,还将他们拉在自己的身边亲切地聊起儿女情长。

这一张老照片中,第一排两个少儿,系范维唐、范维澄兄弟俩,长大后都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维澄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1943年1月28日出生于贵州省平越县(今福泉市);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被留校任教,并成为英国拉夫堡大学名誉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至2003年,他还做过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范维澄曾任过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等多项职务。2006年,他还应邀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作过专题讲座。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公共安全动力学演化、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的理论、技术及其综合集成,火力动力学与防治技术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次,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首届终身成就奖、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杰出贡献奖,还作为中国人首次获得了2018年度国际埃蒙斯奖和国际斯约林终身成就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目前,八十高龄的范维澄院士还肩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首届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战略研究公共安全专题专家组组长等职。

范维澄院士一行赴鄂州梁子湖畔梧桐湖园区参观考察
尽管范维澄院士成就如此之高,但在范家巷,他一点也没有摆出大牌专家的身架子,倒像是一名普通的归家游子,对范家巷子及对宗亲的一言一行,显得极为亲近,充满深情。他激动地对在场的陪同人员和宗亲们感慨地说:“记得1997年,我还在中国科技大学做副校长时,到湖北来招生,先后到了黄冈中学、黄石二中、鄂州高中,还有武钢三中等,就专门到葛店、到范家巷来走了走,现在一晃又过去了这么多年!今天再次到了鄂州,时隔26年,感到变化极大,以后在我的有生之年,家乡需要我做点什么,我一定力所能及,做些有益的事情!”
二、范家巷走出去的历史名人:“同治帝师”范鸣和
范鸣和生于1822年,是葛店范家巷走出去较早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其原名范鸣璚,号鹤生,一名廷鉴,17岁就考取了秀才;1846年,即与其兄范鸣珂同时中举,而立之年又考上了进士,进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
1854年,他回到原籍,适逢太平军征战湖北,他和王家璧(1814-1883年)(曾于1844年中进士,鄂州籍清代历史名人)一道筹款募丁,组织团练,协同清军对抗太平军。1856年,范鸣和返京供职礼部,授宗人府主事,并帮办皇室宗族事务,为咸丰朝太子侍讲,同治帝便赐予其蓝底金字“门生天子”匾额。任职期满,便将其调升吏部验封司郎中。1862年,范鸣和以内阁中书充会试同考官,曾力荐应试门生张之洞,可惜因额满遭到摒弃,他为之叹息不已。第二年会试之时,又遇到张之洞卷,再次举荐,终于使其获取进士。榜发之际,范鸣和专此赋诗四首以贺。不久,范鸣和奔丧回到故里,直到守制期满后才回京城。1867年、1873年,范鸣和两度奉旨赴江西,主考乡试,选拨人才。1880年,范鸣和被授四品衔,放任江西督粮道,主管江西全省粮食征调储运等事项。
生前,范鸣和著有《淡灾蠡述》一书。
三、范维澄的祖父范鸿泰:范家巷书香世家的引路人
范维澄院士此次回到鄂州葛店和范家巷,我有幸陪同在侧。他此次回到老家,又深情地回忆起自家祖孙几代的勤奋努力与追求过往。
从葛店范家巷走出去的范鸿泰,出生于清光绪五年即1879年。在范家巷收藏的家谱上,还清晰可见范姓家族“道宗文正········鸿治维新········”的字辈排序。而在过往的范氏宗祠里,范家巷子的老宗亲还记得从前曾经悬挂过清同治皇帝亲赐金匾“门生天子”和“七子衍祥坊”,以表彰和激励当年“同治帝师”范鸣和(原名范鸣璚)及被誉为“四鲤鱼跳龙门”的四孙子学业有成、七代个个成名的“书香世家”景象。
范鸿泰早年就读于新式学堂“两湖书院”(武汉大学前身)和“经心书院”,曾与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同窗共读,后有章士钊、李四光等也在此相继入学。其“两湖书院”,是当年由张之洞创办并亲任总督、仿西式学堂开办的大学,由湘、鄂两省茶商捐资,后才改为政府拨款、商户资助,所招募培养的均为“两湖”(湘、鄂两省)的优秀子弟。而“经心书院”,则是张之洞私人捐资三分之一、由李鸿章命名并筹拨公款创办的清末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书院之一。1896年,范鸿泰参加科举考试,成为“秀才”;1899年,范鸿泰被张之洞官派到日本去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范鸿泰积极参与创建《湖北学生界》并亲自撰写相关稿件,第二期刊物创办时,范洪泰将主题转向了反清革命,后又改名为《汉声》。就是这个刊物,先后从日本到内地设立了32个发行所,仅第一期《湖北学生界》印数就超过了7000份,特别受到了湖北及其它各地爱国志士的欢迎与喜爱。1903年5月,范鸿泰回国探亲期间,还与留日11人及学生、教师、军官各界人士,在武汉昙华林参加最早革命组织“花园山聚会”及之后的“日知会”,这支队伍被后世还认定为武昌首义辛亥革命之根。1904年,范鸿泰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东京工业大学的前身)毕业,随后回国报效祖国。此后,范鸿泰便一直在湖北高等工艺学堂、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工科(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等单位供职。
1921年,范鸿泰任职教育部参事室参事;1922年,又被时任民国总统的黎元洪任命为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1925年1月14日,范鸿泰与鲁迅等4人一道出任故宫善后助理员,而此时的鲁迅也恰在教育部供职,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要司掌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艺、搜集古物等事项。1925年2月,范鸿泰奉命回到湖北,代理湖北教育厅厅长;1926年8月,便正式担任厅长,可不久因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爆发大规模学潮而被免职;所幸在一年后,范鸿泰又恢复了原职再次出任教育厅长。此后,仕途虽又几经波折,但读书人的意志始终给后辈传递了坚强的力量。
从范家巷走出去的范鸿泰,自然也就成了范家巷读书人的榜样。
四、范家巷出了个范鸿劼:早期共产党组织的58个创始人之一
范鸿劼,从鄂州葛店范家巷走出去的“北大”学生,先后在“北大”预科、化学系、英文系就读。他还是范鸿泰的堂弟。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和会上,经过激烈较量和彼此妥协,大会还是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消息传回,国人感到十分悲愤。范鸿劼即与邓中夏等人参与组织10余所大、中学校学生3000余人,挥舞白色小旗,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游行示威。不久,著名的“五四运动”也就由此爆发。1920年2月1日,范鸿劼在北京发起组织42所高校学生声援收回日本山东主权,在进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时不幸被捕。此时,其胞兄范鸿勋(时任平政院书记官,日知会员,辛亥革命先驱)、堂兄范鸿泰(时任教育部科长)、范叔衡(时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字鸿钧,同盟会会员)等在京范氏宗亲积极共商营救。
1920年3月,被释放出狱的范鸿劼和邓中夏、罗章龙在李大钊、陈独秀支持下,在北京大学参与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随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相继建立,范鸿劼就是其中的首批成员。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北大”也成立了北京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范鸿劼又成为了支部中最活跃的一员。1922年8月,范鸿劼与蔡和森、高君宇等组织成立了北京民权运动大同盟。1923年“二七”工潮遭到了镇压,范鸿劼与包惠僧等在北京组织群众到参、众两院请愿,并联合两院议员胡鄂公、范叔衡(范鸿劼堂兄)等,对吴佩孚、萧耀南提出了弹劾案,这年下半年,遵照党的决议,范鸿劼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任职于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1925年5月30日,英帝国主义在上海实行血腥大屠杀,范鸿劼又随李大钊等动员中共各级党组织,迅速在北京各阶层中组织“沪案雪耻会”,连续多次举行反帝、反军阀的游行示威。1926年元月,范鸿劼与路友于等四人,作为国民党特别支部代表,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回京后,他按照党组织部署,参与了诸多重要活动。
1927年4月6日晨,李大钊召集范鸿劼在西院兵营党的临时工作处开会,不幸被奉系军阀和京师警察厅非法抓捕。史载,范鸿劼入狱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始终没有泄露共产党北方区委组织的秘密,而是慷慨陈词,极力宣传爱国无罪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有功的政治主张。同年4月28日,范鸿劼与李大钊等21人一同英勇就义。在流传至今的《先烈范鸿劼家传》一书中,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为之题词:“忘我精神,永垂令范”,郑位三题词:“胜利勿忘烈士功”。
五、范维澄与范治伦、范维唐父兄三人,为国家干了“水、石头、火”三件事
范维澄的父亲范治伦,出生于1906年。1926年,考入北平大学工学院,范治伦与自己的堂叔范鸿劼在这里同校共读,1929年毕业。1931年,范治伦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1934年硕士毕业后回国,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创建水利系,历任副教授、教授(今西南交通大学)。范治伦留美时,致力于“水力学”,奠定了中国水力学教育基础,他就此成为了早期中国水利教育的先驱和中国水利学教育奠基人之一。范治伦曾经参与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当年的总指挥就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而负责水利专业的首席专家就是范治伦。
范维澄的同胞兄长范维唐,生于1935年7月。先后在清华大学两年院系调整并入的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和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他还荣幸地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主席团成员,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IVA外籍院士,世界采矿大会副主席。范维唐还先后曾任国家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矿业大学董事长、清华大学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顾委会主任等职。令人遗憾的是,范维唐已于2023年1月1日不幸病逝。
此次范维澄院士及家人寻访鄂州葛店范家巷,在回忆起父兄和自己的一些求学研究历程时激动地说:
1958年春节,我曾经随爸爸一块到武汉来看望我爷爷,当年我爷爷范鸿泰正好是八十寿辰。此前的1957年10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我到武汉也很想去看看,加之,我爸爸是留美的,学的是水利,为武汉长江大桥做了一点事。我哥哥范维唐,是留苏(前苏联)的,学的是“岩石力学”,后来做了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呢,是留英的,相对比较晚,1979年底到了英国,学的是“燃烧”。父子几个人算是为国家做了点事。所以,我说我父亲干的是“水”,我哥哥干的是“石头”,我干的是“火”。
六、第一次回到范家巷的范小冲:阳光100集团的知名“高管”
范小冲是范维唐院士的儿子。此次随同叔父范维澄回到鄂州葛店范家巷,他是第一次“归家”。
尽管岁月沧桑,也将年近六旬的范小冲的发丝渐渐被岁月染得花白,但他的神情异常“阳光”。走进范家巷,他谦卑地跟围聚上来的老家父老热情打招呼,又频频在范家巷与老家父老合影留念,当他看到范家巷子里一侧墙上挂着“下街范家巷”的牌子时,心情特别激动,即向叔父范维澄及婶娘招呼要在此处留个合照。范小冲性情“阳光”,也许是他长期在阳光100集团做高管积淀有丰富的“阳光”内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范小冲,拥有理学硕士及经济地理学学士学位。从1999年至今,范小冲一直任阳光100集团常务副总裁。他参与了阳光100集团和阳光100品牌的创建,是阳光100迄今已开发各个项目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同时,他还是房教中国网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资格培训的全程特聘讲师,是业内外知名的行业专家。
在此次寻访葛店范家巷的过程中,范小冲与我相对交流较多。他此行既要一路照顾年迈的叔父范维澄及婶娘,又要顾及自己年幼的小儿,我对他这个第一次踏入范家巷子的范家游子的角色也就格外关注。范小冲目光敏锐,言辞流利,一举手一投足彬彬有礼,不愧为有过阳光100集团20余年的“高管”历练。
范小冲这次“归家”范家巷,还给家乡带回了赫赫有名的“同治帝师”、“张之洞恩师”范鸣和(原名范鸣璚)生前亲著留下的两本书《淡灾蠡述》和《先烈范鸿劼家传》(赠送本),《淡灾蠡述》中还有范鸣和当年就提出要修建“梁子湖大坝”的内容,弥足珍贵,令人叹为观止。显然,这些都是与范家巷息息相关的书香世家故事里的一个部分。
范家巷,走出了一代代才俊学人、英雄豪杰,这无疑是范家巷的荣耀。当然,范家巷故事里的主人翁不仅只是这样一批杰出代表,还有一批又一批范氏人家和子弟在祖国各地不断竞放人生光彩。(图片摄影:肖文华)

【作者简介】:庞良君,现供职于湖北省鄂州市委宣传部。系第四届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湖北日报》《芳草》《长江文艺》《长江日报》《诗歌报》《杂文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等全国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800多首、散文300多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200多篇。作品先后入选《当代诗先锋作品选》《世界华语新诗选》《中国诗歌精选300篇》《中国散文精选300篇》《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中国散文大系》《湖北新诗百年诗选》等国家出版社20余种出版作品专集。先后荣获《诗歌月刊》优秀作品奖、《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和“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等10余种省级以上奖项。创作歌词《亮剑蔚蓝》被海军部队选定制作海军鄂州舰舰歌。已结集出版诗集《母亲河》、散文集《山外山札记》等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