趔 趄
朱和顺

近来,遭受了一次挫折,自感打击甚重,每念,天何不公,命何多舛,令我罹此重难,长时间沉湎于忧愤之中不能自拔。昨逢一友,述及此难,悲不自胜。朋友细探原委,竟自酣然大笑,然后,快言快语直刺我短,言曰:“君所遭之事,何以言难,何以言灾,不过一个趔趄罢了!”言时,辅之以一个形象的踉跄之趔趄。前此,已有多人谈古论今安慰于我,我亦自知所受挫折置于人类灾难之海中,原算不得什么,只是苦于找不到排解的法门,只今经此友人一个“趔趄”的比喻,一下子打通了我的淤滞之处。是啊!趔趄,趔趄!多么好的比喻啊!细细思来,自己所受之挫折,无论从类型深度后果以及连带效应等各个角度看,不恰就是行路之中的一个趔趄吗?沿着趔趄这个思路推下去,我忽然觉到了一个新的人生哲理,不妨细述于众人,看是否有点道理。
何谓“趔趄”?查词典曰:趔趄,走路不稳,身体倾斜欲倒之状。是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不是经常碰到这种小有所惊,却并无恶果的趔趄吗?从趔趄这个词出发,我想到人的挫折原是有几个层次的,姑且用几个与趔趄类似的词来描述之,依其重轻之序它们是:一为蹶,二为堑,三为趔趄。
蹶者,摔倒之谓也。蹶是实实在在的摔倒了,是真的失败了,甚至是根本的失败,摔倒的原因且不论(或是确有障碍物,或是不能自持),总之是摔倒了。这一个蹶是非同小可的,古来今往,尽管有多少名人志士于逆境中奋起的,然而,一蹶而不振的却是大有人在,这原因不独是因了个人意志消沉之类,还因为摔之过重,身遭重创,或障碍太深,外界压力太大,不容你翻身之故(如敌手的残害、社会的压力)。故,人之有蹶,实属大难,遇蹶而哭,遇蹶而悲,实有以也,蹶,是确须给以十万分重视的。
堑,也是一种挫折,它是真的跟斗,是跌了一跤,堑之于人,可重可轻,然而并不致命。一方面,堑是一种真的挫折,客观上,存在着挫人的“堑”,即沟沟坎坎;主观上,不论你视若无睹也好,或对其危害估计不足也好,或者干脆并未以之为堑,总之竟吃了这一堑,摔倒了你,摔疼了你,教你知道这里原来真的有那么一堑。另一方面,堑之挫折,仅仅是一个跟斗,仅仅是疼而已,固须认真对待,却无须紧张,稍作整理便可恢复。堑,甚至于有益而无害,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趔趄则不然。首先,趔趄的原因,固然有可能也存在某种实实在在的阻挡物,却并不怎么大,危害亦微,充其量给你一个趔趄,摔不倒人,有惊无险的;更多的,则来自自身,或则不知变通。本来,路没有绝对的平,遇高抬脚,逢底曲腿,自是行路常识,而你竟凭它千变万化,只抱一定之规,高视阔步,如此哪有不趔趄之理。算作一个小小的警示——前面可能有堑呢!或是身体欠佳,路本无碍,一马平川,正自可以放心驰奔的,你偏偏患病在身,步态不稳,恍兮忽兮若有物兮,那也只好趔趄一下了,总之,它并没有摔倒你,它算不得是挫折,或者谈不上是挫折,只须稍稍定神,看看路,平平气,又可以再上路了,甚至谈不上什么吃堑长智之类的话,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视草如虎的,而只所以把趔趄视若天堑者,完全是所谓“境由心造”之故了。不过,这趔趄虽然没有什么实在的障碍,也无须过于看重,但也不可太小觑,那就是从自身来说,要自警——微调也罢,参悟也好,是不可一味“趔趄”下去的,否则,遇堑遇壑之时,谁又可保不吃一大堑,不一蹶而难振了呢?回思自己,真正就是一个趔趄。知道了这层,便可放下包袱,重整旗鼓,毫无挂碍地前进了。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