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灯火
白 水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家人去商城购物,带回一堆东西,美味佳肴不稀罕,几个带泥点的水萝卜让我兴致盎然。这是用来做灯的,必不可少。现在室内华灯明亮,还装饰着一些小彩灯,室外一盏盏路灯,灯杆的中部又挂着中国结样式的红灯。因此,就更觉得这水萝卜的重要、可爱了。全靠它,才更有人间烟火味儿,有节日气氛,有当年正月十五灯火明的感觉。
我小的时候,只知道正月十五过灯节,没听说过什么元宵节,不知道有元宵这种食物。大约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末,才第一次吃到元宵,所以那时过节的主题便是灯火了。
我喜欢正月十五的灯节,似乎过年的感觉太强烈了,气氛太浓厚,不愿意就此结束,意犹未尽,便再过这个灯节,找找感觉,再表达一下心情似的。然后终于能舍得和过年告别,开始新的生活。所以,人们说十五之前都是年,十五之后就不一样了,迎来真正的温暖明亮的春天。所以,正月十五的晚上要点起灯来,迎接来到身边的春天。当然这不过是我自己的感觉,但真的稀罕正月十五的灯火,尤其是几十年前,那时刚改革开放,我也刚成为一个少年。
那时家里虽然生活好了一些,但不过刚觉着些温饱吧,爸爸妈妈勤俭持家,带领全家不停忙碌。正月十五这天还是停下活计,安心过节。但也有许多事情要做,全家人动手,忙得不亦乐乎。农村人实实在在的道理,有活干才有饭吃,过日子哪能闲下来?要摘菜、剁馅子包水饺,裹了面糊炸肉、炸咸鱼等。分地到户有几年了,家里的粮食、花生油多一些,过节便有更丰富的内容,觉得高兴。当然还有专属于正月十五的事情,便是做灯。我学着做萝卜灯,扎过纸灯,妈妈还要蒸好些豆面灯。
萝卜灯必不可少,也觉得很有意思。农村不缺萝卜,有胡萝卜、青萝卜,也可以用红心水萝卜。胡萝卜一般比较细,要选粗一些的,切成小段,容易剜出圆坑来。把缠了棉絮的细谷子杆插到圆坑底部,从棉杆顶部淋上花生油,然后再在顶上粘一小片黄表纸,方便点燃,胡萝卜灯就做好了。点燃后,明亮的橙黄色火焰照耀下面的胡萝卜,相似的颜色融为一体,更增加温暖明亮的感觉,非常可爱。青萝卜则是另外一种感觉,灯光下上半部分通体碧绿,如美玉一般,由上到下颜色渐渐变暗,感觉那么润泽温厚,也让人欣喜。而且这清新润泽的绿色让人浮想联翩,似乎眼前芳草遍野、新苗满地、杨柳成荫似的,碧绿的色泽中有满满的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的生活更好。
红心水萝卜比胡萝卜、青萝卜贵,但做出灯来更好看。红心水萝卜圆圆的,不用切段,直接用整个来做灯,更大,更漂亮。把两头切整齐,用小勺子从上面慢慢往下旋着挖出萝卜肉,不断挖深挖大。可以一边挖,一边吃挖出来的萝卜肉,冰凉爽口,甜中带点辣,很有滋味。萝卜肉的碎屑仿佛入口即化,很美妙的感觉。挖青萝卜时也可以边挖边吃,但滋味不如红心萝卜好吃。胡萝卜当然也能吃,但一般不吃,不喜欢那种味道。红心萝卜的外皮上青下白,而且内壁还留一层红色的肉,里面点上灯,从外面看就有了多种颜色,让人高兴。还可以在外皮上雕出图案来,里面的红色就更显眼。也可以直接在外皮上挖出孔洞,看到里面灼灼的光焰,更加明亮醒目。有的红心萝卜灯个头比较大,可以系上麻绳,拴上小棍子打起来,四处走一走,特别是走在室外黑暗处,很别致,有精神。
当然,能打着上街的最好是纸灯笼。那几年里,我和弟弟做过一个四方的,一个菱形的,还做过一个鲤鱼模样的。那时的生活刚刚好起来,人们的心思也苏醒、活跃了似的,有兴致自己做灯笼。其实也不是很难,用高粱秸秆儿扎成框架,糊上白纸就成了,有的装饰上红色剪纸图案,有的用彩色蜡笔画上花朵等,也很好看。把这样的作品打出去,简直又喜欢又担心。在人前显摆一番,自己非常高兴,可也有人说:“别往人多的地方去,说不定谁扔块砖头给你砸得稀巴烂。”不过真走到街上,并不曾有人扔石块儿砸砖头。倒是四处传来惊喜的叫喊声,啧啧赞美不同样式的灯笼,一句句传到耳边,让人更加兴奋。
不过也不敢互相走得太近,怕灯笼相互碰撞弄坏了,怕歪倒蜡烛,灭了灯光,或者烧着了灯笼。在黑暗的夜晚,在春寒料峭中,大家走在街道上,前前后后陆续连在一起,仿佛一条闪光的长龙。看自己的,也看附近别人的灯笼,看这蜿蜒游动的长龙,不由地兴奋激动,心砰砰地跳,像灯笼里燃烧的火苗。
正月十五的灯火,主要还是在家里。自己做的萝卜灯、纸灯不过是节日的点缀,小孩子玩儿的意思多,家里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妈妈蒸的豆面灯。吃过中午饭,妈妈便开始忙碌起来,和面,揉面,做灯,姐姐在一边帮忙。豆面是淡黄色, 和蒸馒头的白面不一样,有些硬,不用发酵。我和弟弟觉得好玩儿,也掺和进来帮忙,一块儿做灯。先做十二个月的灯,像倒过来的窝头似的。只不过底下不是个尖儿,而是平底的灯座,稍微比上面细些,上面小碗似的敞开口儿。十二个灯便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如果这一年里有闰月,就再多做一个灯。一月的便在灯沿儿上捏一个小耳朵,二月的捏两个,十二月的便是十二个,满满一圈儿花瓣儿似的。除了十二个月的灯,我们还一起动手做几个小动物灯,牛、猪、羊、狗、鸡等,捏出大致模样,配上两个绿豆或红小豆做眼睛,便大功告成。做好了摆上蒸屉,然后放入大铝锅中,在炉子上蒸。
蒸熟了端下锅来,揭开盖子,等热腾腾的蒸汽散尽,妈妈便让我们一起来往锅里面看,看十二个灯上的小碗里,哪个存下的水多一些,哪个少一些,也就预示着今年每个月的旱涝情况。看清楚了,记在心里,预备到时排涝抗旱,让庄稼长得好,收成多。我们觉得很有意思,很神奇,当然也很重要,心里便觉得安稳一些。种庄稼的人靠天吃饭,就要关心这些,心里有数,粮食打得多了,日子自然好过一些。
把这些灯从锅里取出来,摆在桌子上,那些小动物一个个身体壮实,精神饱满。等一会儿面灯不热了,便插上灯捻子,淋上花生油,再贴上一小片儿黄表纸。桌子上面一片黄橙橙的豆面灯,像整装待发的士兵,屋里飘满了花生油的香气。以前做菜都舍不得多放油,现在自己种地,花生收获多,从油坊里换来的油多,做菜放得多一些了,给这些灯都倒上油也不觉得心疼。一个两个……全都点燃,屋里顿时更加明亮起来,灿烂辉煌的感觉。妈妈把我们叫到跟前,端起一盏灯,在我们面前照照眼睛,又端到两边照照耳朵,一边说:“照一照,耳聪眼明不生病。”感受到眼前的光明和温暖,我们都笑嘻嘻的,得到这样的祝福,心里非常高兴,谁不愿意更聪明更健康呢?
妈妈把灯分给我们,端到各处去照一照,驱散黑暗和寒冷,让处处都有温暖和光明。于是跑到里屋照一照黑窟、角落,把灯放在柜子上、大瓮盖子上;跑到厨房里照一照,放在锅台上;在院子里四处照一照,放在石头香台上;跑到大门口照一照,放在两个门枕上;把小猪灯、牛灯端到猪圈前,往里面照一照,放在门前石头上;把鸡灯端到鸡窝前照一照,也放在小门儿前的石头上……于是屋里屋外、院里院外,各个角落都灯火灼灼,光焰摇曳。
我站在院子里,站在这盏盏灯火中,眼前烟火升腾,一片温暖明亮,闻到花生油的香气,从灯焰上升起,飘散到空中。看着看着,一时间竟有些出神、忘我的感觉,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会儿有的灯光渐暗,便走过去收起来,拿回堂屋里,特意在萝卜灯里多放了点儿油,让它在院里的石头香台上照亮,不用往堂屋里收,直到把油燃尽为止。等把面灯收完,屋里的圆桌上已摆了好饭菜,不过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放鞭炮。前两年是我放,后来是弟弟放,取出鞭炮,拆了包装纸,用手拎着长长的一串,到院子里去,或挑在杆子上,或挂在树枝上。一会儿,透过门窗玻璃看到一片耀眼的闪光,听到噼里啪啦一阵响。放完鞭炮,弟弟回到屋里,我们一家人围坐桌前一起吃饭。
饭菜好香,热气腾腾,爸爸还喝两盅,脸上露出笑容。酒也香,空气中还有刚才点灯时的花生油的香味儿,真让人高兴。那些灯就摆在身边,似乎仍散发着香味儿,一个个身上油光发亮,更加有精神似的。那些动物灯,狗啊,牛啊的,瞪着亮晶晶的红小豆、绿豆的眼睛,似乎意犹未尽,还在发光呢。
完成了正月十五的使命,这些豆面灯便成了接下来几天的干粮,不大好吃,没什么滋味。豆面比白面结实,即使放在玉米粥里煮一会儿,咬起来也费劲,风干的外壳简直硌牙齿。不过被灯芯儿火焰烤过的地方,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儿,嚼起来焦脆的感觉。想想十五夜里,它们散发光明与温暖,再想想马上来临的美好春天,心里也便感觉一些安慰,不错,这样的食物好,吃到肚子里肯定有营养,更健康。
后来,或是因为长大一些,不再那么单纯;或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到处都卖各式灯笼;或者是因为天气预报越来越及时准确,不用再看灯里积水预知旱涝;或者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愿再费力啃那些豆面灯;或者是因为一天天更加忙碌,没有闲情逸兴吧,总之,后来不再劳神费力做那么多灯了。
但还是非常喜欢正月十五灯火明。每年过元宵节的时候,要把家里所有灯都打开,到处一片光辉灿烂。也曾买过安灯泡的纸灯笼,通上电挂在大门外或阳台上。尤其不能忘记的是,一定要亲自做两个萝卜灯,端在手里到处照一照,看看那活泼泼的灼灼灯焰,闻一闻燃烧时的烟火气味,感受那透过肌肤直达内心的温暖,以及那照出一片世界的光明。更忘不了的是,一定要把这灯举起来,照一照眼睛、耳朵,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说:“照一照,耳聪眼明不生病!”给自己照一照,给家人都照一照。每年必须要这样,对我来说,这已成为过元宵节的仪式,情深意长,虔诚恭敬,让自己非常感动,忍不住热泪盈眶。
几十年岁月匆匆,难忘当年的正月十五灯火明。殷殷话语犹回响在耳畔,盈盈笑颜浮现在眼前,一幕幕场景真切生动,在记忆中永恒。那正月十五的盏盏明灯,永远在我的心中供奉。
作者简介: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