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血脉之——我的良师益友团总工程师黄汉杰
文/铁五师魏武宁(遗作)

我在22团的连营团三级技术部门工作了五年,有如医学士医院轮岗一样,各类施工技术都有接触,这对一生事业的发展十分有意义。其实,事情无论巨细只要留心,都是学习的机会,也都是进步的阶梯。而品行的修炼则是事业前进的根基。
1963年3月我学习归队,部队也在此时从老挝归建。团部由原驻贵州牛津海子迁至云南宣威的乐丰乡,这里原是24团团部。1962年该团进藏执行中尼公路任务,团部成了留守处。我团接管营房后,因长期无人使用管理,机关食堂(兼干部大会会堂和餐厅)需要翻建。股长仇凤泉接受任务后,把具体工作交给我。团里黄总给了我具体指导,还给我一本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的书作参考。
我很快根据地块情况和领导的意图把总图、结构图、主要材料表提出,材料也很快调集就绪。四营调来一批泥瓦工,准备工作基本齐备了。接着放样开挖下基础,地基属残积层强度没有问题,上屋架有老木工把关可以放心,只要中心、方向和水平位置把好关就好。我们经纬仪都没有用,用“三四五”的办法确定垂直方向,既方便又准确。这虽是简单的临时房屋工程,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完成一个工程(大的工程称为项目)必须经筹划、设计、实施、收尾、竣工阶段,而筹划阶段最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施(施工)过程要顺利,设计是关键;若要设计好,勘探是关键。在贵昆线铺轨前夕,我团管区接连在多处低路堑发生古滑坡病害。第一处老长沟路堑。时间到距离铺轨不那么紧迫,施工机械也有足够施展空间。我陪黄总在此蹲点,根据工点的地形地质特点和滑坡原因分析决定采用以减载、减坡、改善排水系统、坡面铺草皮等措施就解决了。
但是,在当年国庆前后,几乎同时团部两侧发生的古滑坡工地两个工点就令人猝不及防了。那年国庆真有点令人压抑,天天淫雨绵绵。铺架队机车汽笛叫得令人心烦意乱。出入团部道路与铁路交叉是平交道,其前方是半路堑,边坡最高仅4米且山势平缓。国庆前在连日淫雨的作用下,边坡丧失稳定,路基面隆起。还好距铺轨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机械施工换填片石坡顶减载以及排水系统时间倒也够了。平交道后方约百米处的路堑则于国庆当日上边坡失稳,路基面隆起,无疑给团部上下当头一棒。当时我还在12连蹲点,抓劈坡隧道接长明洞。接到电话,立刻赶到团部赴会。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从现场看路堑一时抢不通,因外侧山包尚属稳定故可取便线通过。我到达会场前这一方案基本确定。我的任务就是落实,不挡铺轨!果然,师机械营战斗力不俗,我们只需设计适应现场情况的线路(选定半径,现场定线)就是了。

在贵昆线施工的风风雨雨中,我时刻都在黄总的指导与帮助下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成长。黄总是我这一生的良师益友!
槛外人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