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定岁时,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把祥云非遗内容以展览、表演、体验等形式展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打造看得见、尝得到、带得走的祥云非遗盛宴,让群众和游客共享非遗魅力,体味中国年味。
大年初三,在祥云县文化馆活动广场启动的“云南之源”非遗展,有银器制作技艺(汪情)、陶器制作技艺(大营土陶)、沙龙小炉匠民族银器制作技艺、祥云土锅制作技艺、泥塑、麦芽糖、普淜火腿腌制技艺、剪纸、刺绣等15个项目参加。
大年初四“陶醉祥云”“茶马古韵”“器蕴五彩”“云乡舞绣”“云汁云味”主题非遗制品,纷纷亮相驿站古道。成为上万游客的焦点,瞬间刷爆朋友圈,为祥云人民在春节期间开辟了一个非遗打卡点。
留得住文化,记得住乡愁。大年初三,在祥云县米甸镇自羌朗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了“我的家乡我的年”乡村村晚。活动现场,群众用舞龙耍狮、山歌小调、打歌打跳、秋千陀螺、自酿米酒、火腿生肉、上春宴等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把春节过得有滋有味。老传少,少学老,把非遗慢慢融入生活,感受春节非遗魅力。
“吹起芦笙,打起跳,不到十五不歇脚”。大年初四,在祥云县东山葫芦笙舞艺术之乡,一场欢歌乐舞成为新民村的春节盛况。全村男女老少肩并着肩,手拉着手,心连着心,把蓝天白云当作背景,田间地头当作舞台,用轻快、热情、奔放的葫芦笙舞步跳出春暖花开,延续“中国年”的非遗之美。
正月初一,过山号响起来,“正音歌”唱起来。大家在歌场上围成一个个圆圈“打歌”,对歌的情侣、唱调子的大姐、打跳的妹子,成了一道道靓丽风景。到了晚上,彝族姑娘小伙走出家门,在松毛地上围成一个个圆圈,烧起篝火,吃着羊角酒,互诉衷情,唱调子对山歌直至深夜。(文/张密 杨春平 图/祥云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