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金兔贺岁翰墨香,迎春接福送吉祥。媒体联合举办《书画贺新春 欢庆中国年》大型网络展播活动。一幅幅精彩的书画作品,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中国年味、温暖的新春气息。
个人简历
廖东就,1960 年出生,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作品在1997年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天津市文联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作品展,1999年作品参加由中国文联批准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艺术大展“荣获特别金奖”同时获中国文联批准授予“99中国百杰书法家”称号,2013年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全国书法临帖作品展,2021年作品入选《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书,以及入选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全国会员书画作品展。现是广西书法家协会、桂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桂林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兼桂林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万福路创作基地主任,作品八一南昌纪念馆收藏,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北京瀚海丹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顾问专家,江西省人文书画院特邀书画家。
酷爱执著 临古汲今
——廖东就书法艺术赏评张本平
纵观古今书坛,军队便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造就和成长了许多书法名家。书法艺术在部队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历来为广大官兵所喜爱,已成为当前军队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当代军旅书法创作十分繁荣,流派纷呈,能者甚众,服役于广西桂林部队的廖东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漫长的书艺岁月中,在工作间隙,他广师前贤,广收博取,坚持“师意不师笔”的原则,在对传统书法艺术进行探微寻奥的过程中,倾入了自己满腔的热情,孜孜不倦的探讨书法艺术的真谛,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旅书法家。
廖东就1960年出生在“中国名人之乡”桂林临桂。经历一番金戈铁马的部队生活锤炼之后,他挚爱上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始师从桂林书法导师周忠谋,随后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经中国顶级大师欧阳中石、刘炳森等的指点,茅塞顿开,技艺长进。从此后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在中国汉字书法的艺海里遨游,且每有收获。数年来,廖东就的书法艺术以行草书和楷书为主。其楷书上溯唐楷及魏晋、南北朝碑版法帖,但他主要的精力还是定位于欧字和墓志,其它仅为欧字的补充和融合。从这方面而言,无疑说明了廖东就的睿智和对艺术敏锐的观察力。楷书内敛的笔势,含蓄的起止,婉曲的线形,稳健的结字,也同时印证了廖东就性格的执著、坚毅与谨严,字里行间传达着他对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其楷书作品笔法细腻,意境清新,特别是他大胆地切笔运用,并将欧楷方正的结体加强为纵向扁高的结体,从总体上展现着一种清逸 散淡的情趣,给人以新颖而别致的感觉,颇具魏晋士人通脱散朗气韵。
廖东就的行草书以帖学为旨归,长期沉潜于“二王”的韵致及于宋四家的天真烂漫与放逸生奇,故作品结体宽绰,潇洒舒畅,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而气势贯通。用笔上、中侧锋并用,方圆笔兼施,侧露兼具,转承跌宕,提、按、顿、挫清晰分明,通过“发迹多端”,实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创作追求。在整体布局上,注意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顺逆的变化,同时注重墨色的丰富和结字的腾挪,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或端庄凝重,灵动秀美;或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处处展现着-种豪放、浑穆的情致。少字榜书:作品,线条奔放,拙中藏巧,奇纵有致,跌宕生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取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创作才华。廖东就的书法不拘泥于陈规。真、草、隶、篆,得其神而不仅摹其形。无论长卷短文,大都-气呵成,龙飞凤舞、神采飞扬。廖东就的长卷,始终如一,足见其的意志与功底之不俗:条幅、斗方、楹联之类作品,则大器潇酒、朴拙中孕合炼达。在他的作品中,线条的方圆结合、点画的轻重变化、结体的疏密调节、行气的贯通与豪迈,均显示了“ 技进乎道”的追求。一方面,他继承传统,厚积薄发,兼学古人众家之长;另一方面,他绝非泥古,更不僵化,而能于不经意间表现个性、表达感情,没有刻意追求,没有牵强附会,做到“任情恣性”,大道自然,因而能达到“无意求佳而自佳”的境界。
二十余年来,廖东就的书法作品在全国及省、市级的各类大展中,获过特等奖、一、二、三等奖30余次,举办过个人书法作品展三次。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天津市文联举办的首届书法艺术节及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1999年其作品在“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艺术大赛”中获特别金奖,同时获中国文联批准授予“中国百杰书法家”称号。2014年参加《书法报》开展的现场书画创评及教学论坛荣获三等奖。
集大成的书法家必然根植传统,具备扎实的、多方面的基础和素养,但涉猎诸体,遍临百家,终不得要领者,于今大有人在。而廖东就能在研习探索之中,将技巧法度衍化为自我驾驭能力,足见其通达之能。观廖东就书作,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我们知道,“ 书卷气”的获得一向是文人书法家竞相标榜的美学思想。构成“书卷气”这一审美趣味的内质,一为“书韵”的理解,二为文化襟怀的广博。廖东就多具有文人雅致和情怀,他的才华和学识,决定了他对“文”的追求,对“雅”的向往和对“帖”的衷情。为了构建自己的审美理想,多年来廖东就对书法史和前人书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从米芾、苏东坡,到孙过庭、董其昌,从他们的书论、诗文乃至人生哲学,都细细咀嚼,反复论证。廖东就当是深识书韵的慧心人,从志气平和的处世风范保证了他能在安闲的心态中思考、创作。这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他的文化学养,另- -方面,也得益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廖东就于书法有这样的发悟:再新的艺术观念也不能替代严格的技法训练。而技法训练是一个沉寂枯燥的行为过程,应有充分的心境努力使自己沉入历代经典作品之中,去感悟体验用笔技巧的微妙变化,去复现线条的当下时空。这是廖东就“对笔墨当随时代”的诠释,也是他成功之路的具体诠释。
廖东就的习书实践证实了一条真理:“有志者, 事竟成。”廖东就以“自我意识”观照对象,并在观照对象中观照自身。从自学到感悟,从抒情到美感的追求,经过了漫长的阶段,终于慢慢营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面貌。廖东就的书法艺术创作又是感性的、顿悟式的艺术思维方式来统领其艺术实践的,而这正是优秀艺术家所必备的素质。而艺术之高最终表现为境界之高下,而境界又以学养为旨归。廖东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艺理论修养,而这又丰富了他书法研究的内涵。
任何艺术的精神再现,都必须以一-定的表现形式为依托。对于廖东就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于工作和生活之余找到了- -条适合抒发自我性情的途径。对廖东就来说,书法的融通,既是艺术的探求,也是精神的找寻。我们不难在其飘逸俊秀的作品背后,感受到他对宁静、淡泊、质朴、平和的向往。几十年来,廖东就于书法艺术由漫游而沉潜,进而触及中国传统文
化的真髓,因而其书法艺术积久弥醇。面对纷繁喧器不断追逐的书坛,廖东就又表现出一种少有的冷静与沉着,从“师古人”到“师造化”乃至“师吾心”,说起来简单而又趣味盎然,实则是一条苦难而艰涩的无尽之路。廖东就正用心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着艰辛的跋涉,并努力创造着更高、更新、更美的艺术境界。
廖东就是当代军旅书坛的中坚力量,也是当代书坛有相当影响力的中青年书法家。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功,笔者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长期坚持,始终如一。我过去曾经说过:兴趣这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一个人前进的永恒动力。据我所知,廖东就从小就喜欢书法。特别是他融入部队以后,几十年以来,-直没有间断,无间寒暑,久久为功,笔耕不辍,最后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往往有一些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开始可能坚持得还不错,但是不能持之以恒。往往善始者多,善终者较少。而廖东就是既能善始,又能够长期坚持,这是他成功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所有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其次是根植传统,不趋时弊。廖东就对于优秀的传统有一种敬畏之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他走的这条路子正且坚实,不急功近利,而且下真功夫。有一些口头上说继承传统,实际上仅仅是在造型上做一些表面文章,被老书家称作是“笔墨游戏”。再者是综合素养,字外功夫。什么叫书法家?如果给书法家下个简单明了的定义,我认为就是:书法家等于技巧加文化。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有技巧没有文化,就会限制将来的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就很难提高;但只有文化没有技巧,同样也成不了书法大家。因此作为书法家,这两方面必须具备。廖东就在继承书法传统方面功底扎实,书法的各种技巧比较纯熟,有很好地笔墨驾驭能力。另一方面, 廖东就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比较好。就文化而言,不是要求书法家一-定 要成为大学问家或者某方面的专家。但是作为书法家,一定要有文化底蕴,要涉猎广泛。恰恰廖东就涉猎广泛,不管是文学创作,诗歌、散文,或者其他相关方面,都有所建树。读书多,又能写文章。从而使创作的作品更富内涵,更有意蕴。
最近看到廖东就的书法新作,感觉到他的风格已经日趋形成。当然,-个人的风格形成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一个不断丰富、深化和修正的过程。廖东就还年轻,将来的风格可能还会有变化,但现在的风格已经初步形成。可以这样来概括,就是:“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古人云:书如其人,这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书法家,但用这句话来描述廖东就,我觉得还是比较贴切的。他的书法,正像他温文尔雅。廖东就为人处事,表面上看起来不是那么风风火火,但却效率极高。本人非常具有亲和力,给人的印象相当深刻。我想,只要廖东就能够坚持按照目前这个路子一-直走下去,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作为多年的道友, 让吾期待着!
张本平中原书画院院长
发表于2015中原书画报和书法报
文章发表于2015年中原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