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片段之四
雪天卖死鱼
张能宽
(2022年12月4日)
序: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国家每年秋冬季都会组织力量调动飞机对鄱阳湖地区的草地、沙洲喷洒药剂,消灭血吸虫宿主钉螺。这样一来,如遇天下大雨,河里的鱼虾包括龟鳖都遭遇灭顶之灾。有年冬季的一天,父亲带我去河里打捞死而未腐的大鲤鱼、鲢鱼等。第二天,母亲迈着三寸金莲的小脚,肩挑二十几斤重的死鱼,带着我冒着雨雪走村串户叫卖。尽管每斤只卖一毛三分钱,仍没有人要。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寒冬腊月雨加雪,母亲担鱼吾在曰。走村串户无人问,引来犬吠不停歇。
注:在我老家江西鄱阳县北部地区的方言里,曰就是喊的意思。
儿时记忆片段之五
背诵语录壮胆量
张能宽
(2023年1月7日)
序:老家江西鄱阳湖地区的冬天特别寒冷。小时候我冬天穿的棉衣,都是捡年长我十岁哥哥的旧衣服。因为不合身又不保暖,所以早晨我是很不愿意离开温暖的被窝。有时候,在母亲反复催促下,我会高声背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鼓励自己战胜困难。然而,当我试图起床,一股冷风又把我吹进了被窝。急着出工的母亲,只闻我高喊口号,不见行动。便火冒三丈,骂我念经,持竹鞭赶到床前,逼着我尽快起床。现在想起来都会感到好笑:小时候,母亲的鞭子会比领袖的教导更管用。
天寒地冻煨畏起床,背诵语录壮胆量。母亲持鞭床前站,吓得赶紧着衣裳。
儿时记忆片段之六
难忘过小年
张能宽
(2023年农历小年)
序:在中国农村地区,老百姓都十分重视过农历大小年。有句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当遇到过小年,我心情都难以平静。前几天,我与爱人谈起当年过小年的情景时,仍然鼻子发酸,泪眼朦胧。五十三年前的今天,夜幕降临后,村里人家有的炊烟升起,做饭炒菜;有的燃放爆竹,迎祖宗过小年。年仅九岁的我,却牵着三岁的妹妹冒着寒风徘徊在村口桥头,盼望着为生产队打湖草的父亲、病重住院的母亲和陪护母亲的哥哥早点回家过年。母亲出院回家告诉我,当年我家五个人分3个地方过小年:母亲她一个人在医院过;哥哥被婶娘叫到她家过;父亲带着我和妹妹一起过(我们三人的年夜饭:一锅焖饭,一盘炒青菜)。记得吃饭时,我端着半碗米饭坐在隔壁婶娘家大门槛上吃。叔叔婶娘见状,招呼我过去,给我夹肉菜。为此,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记得五十三年前,腊月廿五过小年。母亲病重住医院,家有外债且短钱。哥哥陪护人未归,父亲打草迟迟回。左邻右舍燃爆竹,吾家无肉冷灶台。四岁妹妹思娘哭,我牵妹妹站桥头。父兄回家互埋怨,五口之家未团圆。
注:1.在我老家农村,腊月二十五为小年。2.母亲因患肺结核病吐血而住院。3.短钱:指农民倒欠生产队粮油钱。据说,当年村生产队一个工分只有二三分钱。我父亲作为生产队最强劳动力之一,每天可计最高10个工分。尽管他每年都出满勤,可到头来我家仍然是短钱户。
儿时记忆片段之七
拗娘煨粑先裏腹
张能宽
(2023年1月16日)
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的家乡——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鄱阳县农村地区,广大农民家庭普遍存在吃不饱饭的问题。尤其是冬天特别是在下雨落雪不出工干活的日子里,村里人家为了节省粮食,大都安排一天只吃两顿饭:即上午九点左右吃早饭,下午五点左右吃晚饭。生活稍富裕一点的人家,早上吃粥煮麻糍粑,晚上吃粥煮糕粑或粥拌干饭。我家早上有时也会吃粥煮粑或粥拌饭(我父亲和哥哥吃的粑要厚一点,多一些;而母亲、我和妹妹吃的粑要薄一点、少一些),晚上吃放南瓜、萝卜、青菜稀饭的时候比较多。我一餐尽管吃二三碗,但由于油水少,一转眼工夫就又饿了。有时候晚上饿醒后,会彻夜难眠。所以,天一亮我就与母亲一起起床,并吵着要吃煨粑。这时母亲会切一片又短又薄的麻糍粑放在已生火的灶堂煨。
冬天晨起饥肠辘,拗娘煨粑先裹腹。跪坐柴窝盯灶火,惟恐糍粑烤焦糊。未等粑熟钻灶取,额前头发已烧秃。
注:1.煨粑:把麻糍粑或其他食物埋进刚燃烧完的火灰里。2. 拗:我老家方言的意思就是吵闹,不达目的不罢休。3. 小时候,老家农村做饭是用土灶,烧的柴火是茅草或各种杂木树枝。为了节省燃料成本,在灶台前安一个吊罐,利用往上冒的火焰烧开水。如果伸手拿灶堂里的东西,稍不留神,眉毛头发将被烧掉。
推荐阅读张能宽作品:
点击链接-张能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