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中国年的黄色面庞
胡春雨

中国有个年,名字叫春节。过了这么多的年,我才突然明白,所谓春节,正是春的节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的节日,告慰着逝去的岁月,收获着往日的辛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的节日里,没有岁月的感伤,浸透着新春的喜悦。如果说,“一元复始”是春所表白的天道,春的主角却是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包含的无非是人事,是对未来的经营。浓烈的色调,平实的内容,春的节日,包藏的岂非天人合一的哲理?
小时候的年,是一盘满院飘香的辣子鸡,是一把放不完的鞭炮,是一张祖先的老照片。当然,还有一台热闹的春晚。孩童的世界里,珍藏着节日的真谛。岁月的年轮也许让人愈来愈远离真谛,也促使人找寻真谛。我找到的真谛,是年对人的大爱。
从小年开始,踏入年的门槛。在外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开始打理家务,准备年货。很快到了大年三十,永远的主题,是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为了这顿饭,很多人不远千里。这顿饭,超越着时空,动筷前总要请回自己的祖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手中的一叠纸、一把香,燃烧的不见得是对鬼神的信仰,更多的是对逝者的景仰与思念。逝者如此,何况生者?初一开始,我们进入拜年的主题。“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伴随着“拜”的过程,我们一口气吃到初五甚至十五。年俗中的吃饭,更多的是善意、亲和的表达,真正的主题是人与人的互动。“既醉以酒,又饱以德”。几天的吃吃喝喝,在轻松中弥缝着主要的伦理关系:血亲、姻亲,朋友、同学……餐桌上的规矩,在杯箸间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中国式的餐桌上从来不是自斟自饮,说话时不必像西人那样交头接耳,以示文雅。因为此时开怀畅饮者,不是孤立的我,而是相互的你。大吃大啦虽不那么值得提倡,但它以最简单的方式,润滑着人与人间的关系,升腾着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味。“礼多人不怪”,热闹的背后,是彼此尊重的价值目标,贯穿着“敬”与“爱”的哲学观念。流传弥久的年俗并不简单,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大文章。
每一种文明,只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才有生命力,风俗的细节彰显着民族的个性。西方的节日中,与我们的年相当的,大概是圣诞节。但节日与天时无关,节日的主角是他们的神——耶稣。同样“过大年”,西方的节日浸润着宗教的精神,而我们的风俗闪烁着世俗的智慧。与中西方文明鼎足而立的伊斯兰文明,同样有着自己的独特风俗,他们的教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世界历史上曾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记得有个曾到中亚做生意的朋友说,那里的人不见得用法律去约束,教义便会从灵魂深处制约着他们的言行。我们的年同样如此,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年怎样过,但年俗根植于每个华人的灵魂之中,体现出有时比法律还要强大的力量。
年的风俗,浓缩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传说中的年,从未被送走,它应是一幅黄色的面庞。也许,这便是年的文化价值。走过近世的百年沧桑,处于社会转型的关口,面对未来的开启,中国,需要文化的力量。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