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允山
题记: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方位标识,它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更贮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经历。无论城市如何更新变化,只要有地名在,人们就能找到心灵栖息的家园,只要有地名在,它就能
1964年我上小学时在宽厚所街小学,只是在校时间太短,第二年我就转学到了县学街小学。所以我的小学母校应该是县学街小学,尽管如今这里早就旧貌换新颜,一座座居民楼取代了一间间平房。只要有保留下来的地名,我依然可以找到当年的母校县学街小学——一座有着540多年历史的历城县学文庙。
它几经战火,屡毁屡建,却顽强地为济南传承着一袭文脉。
县学街小学位于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县学街中段路北,县学西庑街以东,县学东庑街(如今崇圣祠一线)以西,指挥巷以南,小学的正门对着的是泮宫街,泮宫乃文庙的别称。
县学街西口,远处的仿古建筑是县学文庙文昌阁旧址。
县学西庑街,长长的围墙就是当年县学街小学西院墙
后来复建的文昌阁,它的左侧是原来的县学东庑街。
原县学东庑北头走出去是县学文庙后身的指挥巷。
泮宫街,街对面就是原来县学街小学的大门处。
这座院子就是当年县学街小学的校园。
据《历乘》记载:历城县学原来在尹家巷,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明成化十四(1478)历城知县贾宣在其北面择地重建。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施工,于次年建成:“前为学门、仪门,中为明伦堂,后为讲堂,皆因其旧而易以扁,东西建两斋房,一曰广大,一曰光明。又构乡贤、名宦二祠,射圃列学官居,而凡仓库庖湢之所,靡不具备。又为号舍以居诸生,大约如郡庠”(《毕谕新建儒学记略》)。五年后(1493)年历城县教谕闻璇增置大殿、东西廊庑、居所、斋堂,塑圣贤像,至此历城县学文庙初具规模,与城西的府学文庙遥相辉映
100多年后历城县学文庙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万历甲午(1594)年,历城知县张鹤鸣重修历城县学,6年后时任历城知县陈采建了奎楼(文昌阁)于巺(东南)方,在这之前县学文庙是没有文昌阁的。
1639年,白莲教起义军数万人大举攻打历城。县学文庙在战争中被焚毁,大殿亦倾圮。清军入关后,历城县学文庙先后进行了四次大修,直到康熙二十九(1690)年山东布政使卫既齐修复大成殿及东西庑。至此清代的历城县学文庙才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据1773年《乾隆历城县志》所载的县学学宫图来看,自南向北:半圆形的泮池——泮宫坊,(牌坊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小牌坊,东坊外是一座小院,院子北面是启圣祠,东南角是魁星楼(文昌阁);出西坊是乡贤祠和名宦祠)。中轴线上的主建筑有:文庙大门——棂星门——大成殿(院内有东西两庑)——明伦堂(大成殿和明伦堂之间有一个东门,与学署相连)——两层的尊经阁。从图上看,那时的县学文庙是有泮池的,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泮池就被填埋了。笔者记得四十多年前县学街小学斜对过修建公共厕所,挖化粪池时,涌出了大量的地下水,一座抽水机昼夜不停的抽了五六天仍涌水不止,最后硬是用混凝土灌注的,我想大概是挖到了泉脉或泮池的河道吧。
据《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经始于闰五月十九,落成于八月之杪,越三阅月乃竣事,修大成殿,补两庑,新崇圣祠,文昌阁,起泮宫坊,明伦之堂,尊经之阁,学官之懈,与夫名宦乡贤等祠,靡不化颓败为崇宏,易腐朽为壮丽,宫墙轮奂,观者啧啧称叹。大概是它最后的一次大规模修葺,是历城县学文庙留给世人最后的完整印象,这时已经没有了泮池的记载。
我上小学时,文庙大多数建筑仍保留完好。记得当时校门与现在的府学文庙大成门一样,高大厚重的门楼,圆拱形的门洞。进得门去,是一面大大的影壁墙,墙上画的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那幅著名的,头戴八角帽的英俊头像。学校看门的是一位家在农村的老校工。我们一帮小伙伴,每每在校园里玩累了,疯够了,就坐在凉风习习的门洞里,听他讲些鬼狐神话、田野趣事,给童年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绕过影壁墙,眼前豁然开朗,是拆掉文庙大成殿开辟出来一个诺大的操场。操场由一个足球场和一个篮球场组成。操场的的北面是几排教室,穿过教室中间的甬道,后面又是一座小院,院内青砖铺地,东侧三四排教室,正北便高台之上是为明伦堂。拾级而上,高高的大殿,飞檐高挑,巨柱稳重,木质雕镂的门窗棂格,虽是红漆斑驳,却不失庄严与古朴。当时大殿分成东西两间,被当作老师们的办公室。这在我们小同学眼里更充满了神秘与敬畏。除了几个班干部去送作业外,其他同学很少有机会进得大殿,偶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趁课间跑上台阶,从那光可鉴人的石滑梯上打滑梯玩,时常被老师喝止。文革开始后不久,大殿曾发生过一场火灾,虽然被及时赶来的消防队员扑灭,但大殿受损严重,后来因长年失修,多处塌落,终被拆除了。
这时的县学文庙东院,有启圣祠和文昌阁两大建筑。我上小学时,东院的大门一直是紧闭的,外人很少进去。院内有数间平房,其中的启圣祠是供奉孔子先人的家庙,为清嘉庆五年(1800年)建造,后来成了佛教圣地。我上小学时只知道那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亦听说常有信士们的宗教的活动,文革期间就关闭了。
如今供奉孔子先人的启圣祠已经成为佛教圣殿
原来的文昌阁是宝塔式的楼阁建筑,它高高的台基,两层的八角古亭,雄伟壮观,高耸入云。这座清代顺治年间山东学政、著名诗人施闰章笔下“凭高骋余目,叠巘何巃嵸”的文昌阁,曾经是济南老城里最高的建筑。我小时候曾沿斜斜的台阶攀上去,只见亭子周遭已全部用砖石砌上,无法看到亭内的景致。如此一座雄伟美丽的建筑,在历史的风雨侵蚀中塌掉了。
对比现在的文昌阁,当年的建筑更协调、更雄伟、更壮观,也更漂亮。
此番旧地重游,走进县学街耳边响起的是当年朗朗的读书声;脑海里呈现出高高的文昌阁,神秘的启圣祠;还有夏天校门圆拱门洞里凉爽的过道风;当然还有记忆中冬天全班同学一起跺脚御寒的热闹,放学后爬到树上摘榆钱、捋槐花解馋又充饥的刺激与满足,还有许多许多......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