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烈火中永生
潘寿军

刘长高烈士
在位于鄂西北武当山区的铁道兵老营烈士陵园中,有一位叫刘长高的烈士,他生前是原铁道兵一师建筑给水营四连九班的战士。
1978年12月23日,星期六。晚饭后四连没有安排集体活动,负责当天值日的排长通知各班、排在营区内自由活动。战士们有的在连队操场上打篮球,有的在“三用堂”内打乒乓球,有的在宿舍看书或下棋。刘长高在阅读家中的来信后拿出纸和笔,正准备给父母写封回信。就在这时,突然从门外传来一阵“失火啦,赶快救火啊!”的急促呼喊声。刘长高迅速放下手中的笔,毫不迟疑地拔腿冲出门外,只见连队安置临时来队家属居住的几间房子里燃起了熊熊大火。由于这几间临时家属房是芦席和石棉瓦结构,加上房内芦席顶棚上为了防寒,铺有厚厚的一层干草,火越烧越旺,并借着风势很快蔓延到了二、三排同志的宿舍。
此时此刻,刘长高清楚地知道,着火的宿舍里有几个班的枪支弹药和其他物资,如不能尽快抢出来,后果不堪设想。只见他奋不顾身地向着火的宿舍里冲去,和战友们一起扑打着火点,并一次又一次地把屋子里的枪支弹药等物资往外抢。当刘长高第三次冒着浓烟冲进屋里抢出物资时,他的帽子和衣服都被烧着了,脸和双手也被烧伤了,同他一道救火的战友见此情景,一边帮他扑打身上的火苗,一边劝他不要再进去了,但他不顾战友的劝阻,大声对战友说:“屋子里物资还多,进去多抢些啊……”说着又第四次冲进了火海。
四十多分钟过后,大火被扑灭了,可是大家再也没有看到刘长高出来。战友们四处搜索,最后在火堆旁找到了英雄的遗体。刘长高这位入伍刚满一年、年仅二十岁的年轻战士,为了抢救部队武器弹药和集体财产,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许多战友见此情景忍不住失声痛哭。
突发的大火虽然无情地夺去了刘长高战友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但他那种临危不惧、在烈火中永生的崇高形象,将永远留在战友们的心中。
刘长高战友有这种临危不惧的英雄壮举不是偶然的,他入伍之前就是当地的一位优秀青年,曾多次被所在公社(乡)、大队(村)评为先进生产者,入伍后也曾被连队评为“学雷锋标兵”和优秀共青团员。据连队战友们回忆,每天早晨,他总是很早起床打扫连队的厕所,还经常赶在连队出操前,把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次他在外出途中,见到当地一位老乡拉着一车粮食,上坡时很吃力,他二话没说就上去帮忙,帮老乡把车推上坡不说,还一直把他送到目的地。老乡见他满头大汗,伸出大拇指不停摇晃,连声夸赞解放军好。刘长高却笑着回答说,帮助群众做好事,这是人民子弟兵应该做的。有一次,连队组织人员帮助驻地生产队抢收麦子,刘长高因患重感冒发高烧刚打完吊针,班长让他留下休息就别参加抢收了。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留下,带病坚持和大家一起去参加抢收。还有一次他听说同班一位战友的母亲病重住院,为急需的医疗费发愁时,他一面安慰战友,一面主动拿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三十元钱,帮这位战友解了燃眉之急。每到星期天,刘长高经常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到炊事班帮厨,在帮厨中不怕脏、不怕累,不是忙着打水洗菜,就是忙着劈柴烧火,被大家热情地称为“编外炊事员”。
刘长高牺牲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湖北省黄冈地区后,他的父母、亲属、亲朋好友及当地干部群众,无不为失去一位好儿子、好青年而感到万分悲痛,但又为他在部队的英雄壮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为了表彰刘长高临危不惧、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铁道兵一师党委给他追记了二等功,并号召全师干部战士向他学习。他所在的四连党支部和建筑给水发电营党委也先后召开军人大会,在全连全营广泛掀起了学习刘长高烈士先进事迹的热潮。
刘长高战友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我作为当年与他同一个营、并在他牺牲后采访报道过他英勇事迹的战友,始终怀念铭于心。多年来,我曾先后三次到刘长高烈士的墓前瞻仰。他那赴汤蹈火的英雄壮举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献身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我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发前行、永不停步。

作者潘寿军,1970年12月入伍,历任铁一师战士、文书、专职通讯报道员、排长、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团政治处干事、副营职副股长等职。
槛外人 202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