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儒周永年》系列作品
师友篇:周永年与张元(下篇)
侯林 侯环

从被徵纂修《四库全书》,到创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共图书馆藉书园,周永年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功勋,直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
常常觉得,以我们今天的粗浅研究,真的是愧对了这位于经史百氏之言览括略尽,汪汪如千顷之陂的济南先贤!
林汲先生“自谓文拙,不存稿”(桂馥《周先生永年传》),故其生平事迹大多淹没在茫茫的历史烟云中。探赜索隐,去伪存真,委实难度不小。
本专栏《济南大儒周永年》系列作品,拟从周永年的家世、生平、社交、师友、著述、勋业的多维度、多层次入手,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私淑情怀,将先生生平伟业予以全方位展现,以期无限接近这位刊落华藻,独含内美的文化巨人的生存环境与内心世界。
做起来吧,一步一步地……

之三:周永年与张元的师生情缘
其一:周永年从师张元年代考
张元与周永年,一出生在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一在雍正八年庚戌(1730),其间整整相隔了58年,从年龄上看,应该是爷孙的差距,那么,他们是怎样成为师生的呢?

周永年像
在涉及到这一难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张元在济南诸显赫家族坐馆的时间。
从《绿筠轩诗》中所显示的时间线索看(注:《绿筠轩诗》采用编年而不分体的编排方式),张元在济南朱氏家族坐馆最早,其开端时间在康熙末雍正初年。而收徒曾尚增亦应该处在这一较早的时间段里或稍后。张元癸丑年即雍正十一年《留别曾谦益》诗有“七载同晨夕,怜君请益心”句,知曾尚增师从张元在雍正四年至十一年。
张元在济南罗园坐馆在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他于雍正十二年收罗氏兄弟为徒,其后,他经常来往于济南、德州之间,一是除济南罗园与北渚园外,罗氏兄弟在老家德州另有家庭、产业;二是,大约此时德州卢见曾亦延请张元为塾师教授其子,即王培荀所谓“卢雅雨先生深相推重,岁以两千金延课其子”之时。
张元在济南李氏坐馆年代,我们有上引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得知,此时正值其子张作哲去世。那么,张作哲去世究在何年呢?
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卷五十五有张作哲小传附案云:“己酉选拔,受知于学使者王公世琛;乙卯举于乡;丁巳恩科中明通榜,以教谕即用,得临朐县。”
由此得知,张作哲为雍正八年(己酉)拔贡,雍正十三年(乙卯)举人,乾隆二年(丁巳)恩科中明通榜,立即安排临朐县教谕。
又据乾隆《淄川县志卷五选举志》重续举人 张作哲:“及为广文……在任四年,丁内艰,服未阙,病卒。年五十有一。”

书影:乾隆《淄川县志卷五选举志》重续举人 张作哲
这就可以推算出张作哲去世的时间,乾隆二年上任,在任四年,其后“丁内艰,服未阙,病卒。”其卒年当在乾隆六年、七年间。此亦为张元坐馆李氏之时。
乾隆十四年(1749),张元受卢见曾之邀,赴永平出任敬胜书院山长,自此离开济南。
这样,张元在济南坐馆的时间,自后往前推算,分别是,乾隆年代14年,雍正年代13年,加上康熙末年的几年,与《县志》与申《记》所说的“三十年之久”是相吻合的。
那么,周永年师从张元该在何时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在乾隆十四年之前。因为自此后张元离开了济南赴永平。虽则八十岁时又回到济南,参加其弟子为其主办的庆生宴会(张元有诗《辛未初度示门人二首》《送朱景韩之官神木》《北渚园杂咏十三首》等可证),然而,已到如此之高龄,再收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贤清泉,当年泉上建有周永年藉书园 王琴摄
其二,因为年龄差距,且此时周永年尚幼,他与朱家叔侄及曾尚增等亦无同堂受教的可能。
其三:张元设帐罗园,自雍正十二年始,其时周永年年方四岁,然张元在罗家时间不短(张元直至八十岁还做《北渚园杂咏》),且罗园与周(永年)家同在一街(东流水巷)而周永年之父周堂特别重视儿子读书上进,如此名师就在家门之前,因之大有可能送儿子于榆村先生之门。
其四:据以上考证,张元在济南李氏设馆在乾隆六、七年左右,此正周永年受学之黄金年龄。因之,周永年此时拜师榆村,亦大有可能。
综上所述,周永年从师张元之年代,其下限在乾隆十四年,其上限在乾隆初年。
自然,这样的一番考证,还是缺乏第一手资料的,所以,只能划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还要等待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
其二:周永年历尽波折,为张元刊刻诗集《绿筠轩诗》
张元一生穷困,居家常贫,故其诗集《绿筠轩诗》在世时一直未能刊印出版。其间几近波折,最终,成书于其弟子周永年之手。
张元有多种著述,然其一生花费心血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品,则非其诗莫属。因而,自张元去世之后,其后人一直在谋划其诗集的刊刻事宜。
在《绿筠轩诗》的卷前,有张元之孙、张作哲之子张廷寀的《谨识》一文,其中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
先祖《绿筠轩诗》稿旧有两本,皆编年而不分体。一先世父手抄,一先君手抄。互有小异而大略相同。均未经先祖手定也。晚年之诗多,先祖自书亦无定本。岁庚辰,寀与伯弟廷銘合两本比对校雠,并已刻《平山诗草》及晚年编次于后,分为四卷,缮写成帙。时沈椒园先生廉镇二东,素与先祖有缟纻之好,因乞为论定作序,然无力付梓。谨藏笥箧而已。越十年辛卯,寀假馆泺上,比部郎李君荆圃,先祖门人也,偶言及遗诗未刻,比部慨然欲首倡,诸同学醵金而板行之。已而,比部下世,事遂不果。明年壬辰,周君书昌复倡前议,索取寀所藏本,倩门人郑秋池楷书,立付梓人,已开雕矣,周君旋以征召隆遇,授官翰林,远在京邸,是刻因久而未成。去年冬杪,乃得告竣。兹复详加校对改正谬误,遂成完本。是集之刻,李、周两君先后雅意表章,及诸君子共襄厥成,高谊古道,固未易得,而郑君欣然命笔,不惮贤劳,亦可感也。爰识缘起如此。乾隆丁酉夏六月,孙男廷寀谨识于泺上寓斋之分绿书屋。

书影:张廷寀的《谨识》,详述《绿筠轩诗》刊刻波折
张廷寀(生卒年不详),字惠夫,号亮斋。张元孙,张作哲子。乾隆十八年拔贡。官寿张县教谕。著有《亮斋诗文存稿》。与王佳宾同纂乾隆《淄川县志》。“张氏世以文章著,公所得尤深。”(《国朝山左诗续钞卷十二张廷寀》“小传注引高勋谋曰”)由他来具体操作和推动张元诗集的刊行,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由《谨识》得知,先是张元去世的四年之后(乾隆庚辰,乾隆二十五年),张廷寀与其伯弟张廷銘,便将张元的两个稿本加以比对校雠,分为四卷,缮写成帙,并请时任山东按察使的诗人、学者沈廷芳作序,做好了出书准备,然而却“无力付梓”,只能“谨藏笥箧而已”。
就这样过去了十年,直到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张廷寀在济南遇到张元门生、曾任刑部郎中的李士瑜(介绍见前),谈到张元诗集未刊之事,李士瑜慨然欲邀请众同学为出书集资,然而,很快,李士瑜不幸去世,事情未能成功。
正当出书陷入绝境之时,周永年出现了。他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复倡前议”,并且索取张廷寀藏稿,让自己的得意门生郑铭“楷书”,用最快的速度交付印馆,然而,偏偏又在此时,周永年被朝廷征召到北京,纂修《四库全书》。因而,直到乾隆四十一年冬天,此书才得刊印板行。
周永年不惟助成此书开雕,而且亲自出马,特请诗坛人士为此书编订。
邓汝功(?—1775)字谦持。榜名汝勤。山东聊城人。康熙六十年状元邓钟岳子。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四十年成进士。未及释褐而卒。工书法。著有《密娱斋诗稿一卷》,好友李文藻称其于诗“天分绝高,而得年不永,功候尚未成就。”(《密娱斋诗稿序》)
据邓汝功《绿筠轩诗序》:
乾隆壬辰夏,余同年周进士书昌出张榆村先生《绿筠轩诗》属为编订,因汰其抄录讹谬及脱漏无从更正者十之三,而复举其诗之所以可传者,书于卷端。……今观先生诗,不胶一格,皆有陶然自得之趣。先生自崑崙而得渔洋之传,性之所近,自成一家……而先生不涉歧途,不屑规抚,独得温柔敦厚之旨,为不可及也。然则学渔洋者必如先生,而始可谓善学也已。

书影:邓汝功《绿筠轩诗序》
邓汝功说,乾隆壬辰即乾隆三十七年夏天,“余同年周进士书昌出张榆村先生《绿筠轩诗》属为编订”,邓氏与周永年为乾隆三十五年顺天乡试同年,周永年因特请精于诗歌择选的邓汝功编订《绿筠轩诗》,邓汝功于是“汰其抄录讹谬及脱漏无从更正者十之三,而复举其诗之所以可传者,书于卷端”,以此我们所见,非全本也,乃“十之七”之本也。接下来,是邓汝功对于张榆村诗的全面评价,从张元的师承直至其“陶然自得之趣”“温柔敦厚之旨”的艺术风格。由此亦可见邓氏对于诗艺钻研之深
显然,周永年是怀着对于恩师的深厚情感来刊刻此书的。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有语,称“及门曾公尚增、周公永年,二先生服膺尤深。”当为至论。
其三:周永年,由恩师而及的两个课题
一是,周永年对于制艺的兴趣与深入研究
显然是受制艺大家张元的深刻影响,周永年之后对于制艺并无反感,且有深入研究。他编有《制义类编二十卷》,济南市图书馆藏有乾隆四十九年林汲山房刻本。周永年专为此书作序称:
世有异敏之士得吾说而潜心焉。异日海内所号为鸿骏君子者,安知不即以是编为千里之硅步,而又何必厌薄时文也哉?……因次之以为序。
(周永年《制义类编·序》)

书影:周永年《制义类编序》
周永年对于制艺的精通,堪称从理论到实践,甚至,这一细胞又遗传于其子周震甲。王培荀《乡园忆旧录》称:
林汲先生,读书佛峪,沉酣古籍。自云不善作时下闱墨,顾乡、会试,皆中魁选。乡墨“孟公绰”一节题文尤古雅绝伦,三场多靠策料作活计,先生提笔直书,腹笥倾泻不尽。子震甲,字东木。乾隆庚子北闈出场,录稿呈先生,怒起偭先正矩矱。揭晓,竟中魁。盖以偏师制胜也!
(《乡园忆旧录》卷二 一四一 林汲先生,齐鲁书社1993年版)
二是,周永年为张元之师张笃庆之诗作注
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引王培荀《乡园忆旧录》:
张昆仑先生笃庆博究史传,所为诗磊落雄奇。其《百一诗》专咏明事,断自神宗,澜翻史籍,纵横排奡,渔洋称为“冠古之才”。周林汲太史为之注,极详博。
由此我们得知,周永年曾为张元之师张笃庆之诗作注。依此,作为大学者,周永年对于诗艺当有独特心得与研究。周永年好友桂馥曾说:(林汲先生)“自谓文拙,不存稿”(见《周先生永年传》),此一家之说也。王培荀曾说:“(林汲)先生与先大父往还手迹最多,独未见其诗。”“未见”,不同“未有”。王氏接下来说:“东木诗能承家学。”可见,王氏认为周永年是能诗的。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