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给君王上政治课
躬 耕
每读《孟子》,都感觉到一种凛然正气。与孟子对话的人,大多是君王,可是孟子总是大义凛然,咄咄逼人,好像他老人家是君王的老师,是在给君王上政治课。他总是那样地诲人不倦,又总是那样地恨铁不成钢。因为他信奉"性善论",认为只有实行"仁政"和"王道",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从而达到王天下的目标。而那些君王,大多信奉的是"霸道",好大喜功,尚武好战,智小谋大,相信武力的威力,总是用欺骗和拳头来解决问题。因此,孟子尽管苦口婆心,也是鸡同鸭讲,他的"仁政"最终无人采纳。
下面是孟子教训梁惠王的几个片段:
一
孟子见梁惠王,毫不客气,直指梁惠王的政策杀人,梁惠王倒也认账,说:“我很乐意得到您的指教!
孟子看梁惠王可教,接着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答:“没有区别。”
“用刀杀人,和用政策杀人,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区别。”
“今天您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可是百姓却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不就是您带着禽兽在吃人吗?兽类自相残杀,人们看了尚且厌恶,而做老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却不能免于率领禽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做民之父母呢?
“孔子说: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发明用木俑或陶俑来殉葬的人, 该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吧!只因那俑像人,孔子就那么痛恨,更何况把百姓活活饿死的苛政呢?"
读后感:孟子的上述观点,体现了他一贯宣扬的"仁政"和"王道",以及他的"民本"思想。确实,"用政策杀人",是统治者才有资格做的事情,也是统治者在有意或无意间犯的罪过。哪么,什么是用政策杀人呢?因政策失误,导致数千万人饿死,算不算?搞阶级斗争,抓阶级敌人,制造冤假错案,整死许多人,算不算?不过,统治者干这种"率兽食人"的恶事,总是打着"公正"或"正义"的旗号,勾画出美妙的"乌托邦"图景,因此,他们没有犯罪感,倒是很有辉煌的成就感。因为历史是由他们书写的,他们的形象在御用文人的笔下,永远是伟光正的。
二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了。河内地区有了饥荒,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河东, 再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假如河东遭了饥荒,也是一样处理。我看周边其他国家,没有一个像我这么替百姓打算的。为什么邻国的人口不见减少,我的人口不见增加呢?”
孟子说:“大王您喜欢打仗,咱们就用打仗来做个比喻吧!战鼓一响, 枪尖刀锋接触,就有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的。有人跑了一百步停 下来,有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那跑了五十步的,笑那一百步的胆小,您觉得如何?”
梁惠王说:“那不对,只不过他没跑到一百步罢了,那也是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再希望您的人口比邻国多了。”
孟子接着说:"如果使民以时,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用打仗劳役,妨碍农业生产,那粮食便吃不尽了。"饥荒怎么来的?
言下之意,您别把赈济饥荒当功劳,饥荒怎么来的?你今天跟秦国打,明天跟齐国打,粮食储备都吃完了,农忙时节还抽调青壮年练兵打仗,还美其名曰"保家卫国",那不发生饥荒才怪呢!中国古代对粮食储备有清晰的标准,每三年能存下够全国吃一年的粮食,六年存下两年,九年存下三年。所以孟子说得很清楚,只要不折腾,粮食根本吃不完。饥荒不是天灾,都是折腾出来的。
孟子继续说:“如果不用细密的渔网去大池沼里网鱼, 那鱼也吃不完。如果砍伐树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木材也用不尽。粮食和鱼都吃不完,木材也用不尽。这样老百姓对生养死葬就都没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大的宅园里,种上桑树,那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家家都有饲料和工夫去饲养,那七十岁以上的人都有肉吃了。一家人百亩的耕地, 不去在农忙时节征调民力, 妨碍他们的生产,那一家数口都可以吃饱了。 这时候,再好好地办些学校,教化他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老爱幼的道理,那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因为有年轻人去帮他!七十岁以上的人能穿上丝棉袄,吃上肉,一般老百姓饿不着。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心而王天下的,还没有过!
但今天你是怎样呢?您养的狗,吃的是人的食物,可能比人吃得还好!却不知检点。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打开粮仓去赈济,或许还留有粮食打仗用吧?您只记得自已河内赈灾那一次功绩,却不想想那饥荒本身就是您折腾出来的。
看见百姓饿死,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今年气候异常,是天灾′,这和自己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有什么区别呢?“大王如果不去归罪于年成,而是从自己做起,从根本的政策着手,那别国的老百姓就都来投奔了。”
"饥荒不是天灾,都是折腾出来的。"孟子在2500年前,面对一国之君,发出的这个观点,确实震聋发聩,惊世骇俗!却是有理有据,有胆有识,说得梁惠王哑口无言。谁敢说儒学无用,圣人无用,书生无用呢?孟子的浩然之气,气冲霄汉!在那时,虽然梁惠王"叶公好龙",表面上礼贤下士,内心里根本就不想采纳孟子的"仁政"、"王道"。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大多是外儒内法,推崇"霸道",好大喜功,智小谋大,以折腾百姓企图青史留名。你可别说,他们是得逞的:秦始皇、汉武帝给老百姓造成的苦难可谓最大,可他们却博得了"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美名,岂不谬哉!如果说这单单是胜利者统治者的自我美化,倒也罢了。可是偏偏是底层受苦受难的大众也很膜拜跪拜崇拜仰视这些"伟人",这就不得不令人叹服奴化愚化教育的神功了!
本人曾查过有关资料,中国古代亩产量大致如下:
周朝和春秋时期的粮食亩产量数据没有查到。
1、战国前期的粮食多为粟(多指小米),折成今量亩产粟205.8市斤。
2、战国后期亩产粟合今量,亩产247市斤。
3、汉代亩产粟折合今市制亩产281斤;汉代粟豆平均亩产折合今市制264斤。
4、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耕作水稻,但水平不高,与汉代相当。北方旱地的亩产量也维持同样水平。
5、唐代亩产折合今市制为334斤。
6、宋代南方水稻亩产381斤,北方粮食亩产309斤。
7、元代北方粮食亩产338斤。
8、明代比宋元有所提高。
看到中国古代粮食亩产量,使我想起了我国在"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亩产量。那时尽管是"以粮为纲",但据我所知的白鹿原地区,平均小麦亩产量跟汉代差不多。怪不得那时的种田人总是饿肚子!
又一资料显示,周朝一亩地面积相当于今天一亩地的三分之一。那么,孟子所说的一家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可能就是周朝大多数农户所拥有的宅地和耕地。既就是换算后的数目,今天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够得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农业社会的小康标准了。
古代统治者折腾老百姓的恶政大体有:农忙时节征调民力,妨碍他们的生产;连年征战,抽调青壮年练兵打仗,造成大批青壮年战死战伤,土地荒芜;征调农民付劳役,修宫殿、皇家园林、陵墓等;苛捐杂税,向老百姓收取繁重的赋税等。
今天,我们读了《孟子》,才知道历史上的大饥荒都是"人祸";才知道了把大饥荒、饿死人的责任推给"自然灾害"的发明权是梁惠王,而不是今人。不过,梁惠王当时就被孟子揭穿了、批评了,咄咄逼人的孟子竟然没有遭到迫害,这大概是当时"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还存在并有一定的影响,战国之间笼络人才,争夺人才,爱才惜才的形势和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吧?!秦以后的敢言之士,就没有孟子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