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铁四师的脚印
原创 | 李玉树

邹国华
邹国华,稍黑的国字形脸庞,透着成熟稳健;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藏着机敏睿智;敦厚精神的形象,蕴含着聪慧博学;健步如飞的脚步,表现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和蔼可亲的笑脸,显露着平易近人的性格。他敬老尊贤、博学多才、精益求精、勇担重任的思想品行,深受大家热爱和尊敬。
邹国华生于1938年8月,广东省兴宁人。自幼家境贫寒,10岁丧父,生活艰苦,意志磨炼,勤勉好学,拼搏奋进,学习成绩始终优异,直到1963年毕业于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铁道建筑专业,随即报名参军,加入了铁道兵队伍。他曾在铁四师十九团一营和团作训股工作,后调到师作训科。他先后参加了虹桥机场的扩建和泰肥铁路、京原铁路、通古铁路、太古岚铁路、兖石铁路的建设,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成绩斐然,多次立功受奖。
1971年,邹国华被国家正式委任为援越抗美“中国铁路抢修技术专家组”专家。在残酷的越南战场,他们十几位专家冒着美帝飞机疯狂轰炸的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前线,帮助指导线路、桥梁抢修,无所畏惧,英勇奋战,出色地完成任务,为援越抗美做出显著贡献。据说有几次,敌机轰炸的炸弹爆炸,就在他们专家组附近几米远,生命危险时时伴随着他们。1973年回国后,受到了立功表彰!
邹国华主管着责任重大的全师测量工作,还兼管着线路车站等其他施工技术工作。那个年代,测量仪器设备落后,没有激光测距仪,只能靠手工钢尺丈量基线,再通过三角网测角进行边长传递,计算坐标,再利用导线控制隧道多头掘进。这种方法误差大功效低,外业测量和手工计算工作量很大,稍有差错,隧道就会打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并耽误工期。需要经常到团营施工现场检查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以避免差错,保证施工准确进行。邹国华刻苦钻研技术,举办过多期测量培训班,耐心传授经验技术,培训出一大批优秀的测量人员。他总是身先士卒,经常奔走于各个施工现场,检查、帮助和指导工作,使多少测量战士成长进步、掌握本领,一批优秀测量战士,先后成长为技术人才。特别是他倡导的一套严格的测量复核制度,使测量工作杜绝了重大差错,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展。在桥隧相连、地理环境恶劣的京原铁路、太古岚铁路、南疆铁路的“灯泡隧道”等处,对测量工作的要求都是极大挑战和严峻考验。他积极组织带领测量人员,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任劳任怨,圆满完成任务,保证施工顺利进展。
在太古岚的隧道控制测量中,为了检验各团的长隧道控制测量情况,邹国华带着犯有甲亢病的身体,组织了一次全师各团测量班交叉复测:他让我带十七团测量班,复测十六团的管段;他亲自带领十六团测量班,深入到桥隧相连、交通最不方便的十八团管段复测。他每天早出晚归,跟着年轻的测量战士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早晚餐吃的凉饭,午餐在山顶啃凉馒头就咸菜,足迹踏遍了扫石、周家山、六家河一带的各个山头,无数次赤脚淌水过汾河。20多天时间,他人瘦了几斤,回去后病情加重。但他全然不顾,一心扑在工作上,发扬着铁道兵前无险阻的精神,令人感动!
唐山大地震时,在失去通信、情况不明情况下,师里派出邹国华等3人作为先遣组,到坨子头勘察了解唐山市、十七团机关和其他各单位的受灾情况。他们在天气炎热、余震不断、断壁残垣、环境恶臭、饮食不保、难以通行的恶劣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兼程,艰难地到达现场。他们指挥并帮助救人抢险,使十七团得到及时救援,减少了伤亡和损失,荣立了三等功,还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奖励。他的许多事迹和优良品格,不胜枚举!

我从1972年认识邹国华后,就受到了他的极大关心帮助,曾带队参加他主办的测量培训班,参与讲课。又被他点名指派,参加《铁路工程测量》书籍的编写工作。在负责太古岚线的隧道测量复测、计算检验的工作中,都得到了他许多教诲和指导帮助。当我从他的手中接过主管全师测量工作起,他就一直关爱、指导、帮助我开展工作,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受益匪浅。
晚年,邹国华得了绝症,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多年。明知自己时日不多了,但他想了却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所知道所了解的四师业绩,整理留存,激励后人。当十几位测量战友赶去看望他时,他依然乐观,谈笑风生,与战友们商讨编辑视频事宜。他不顾老伴和医生的劝告,以顽强的毅力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与时间赛跑,带病学习电脑知识,学习视频剪辑技术,细心收集资料,忍着病痛折磨,反复修改,精心编制。2016年8月完成了《铁四师的脚印》这一内容翔实、事迹感人的视频作品,感动教育了无数铁四师的战友和中铁建十四局的广大职工!这是邹国华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铁四师的脚印》全面地反映了铁四师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平建设年代以及兵改工以后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向大家展现了铁四师和中铁十四局集团英勇善战、敢于吃苦、拼搏向上的形象。邹国华说:“铁四师对祖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作为一个铁道兵四师的老兵,我有责任让大家知道铁四师的历史,了解铁四师走过的每一步,让大家继承铁四师的光荣传统。”谈及剪辑制作纪录片的初衷,他说,“刚开始编辑的时候,资料不多,我是凭借自己记忆,从铁道兵的画册和中铁十四局情况介绍里面找题材,并查遍了网上所有的铁道兵资料,才整理到素材。一点一滴,步步为营,积少成多,先后花费了一年时间。”
中铁十四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挺军听说此事并观看视频后很受感动:“我很震撼,震撼的不是这个专题片多么恢宏有气势,而是编辑这个视频的竟然是一位年近八十岁的铁道兵老人。”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党委2018年初专门下发通知,决定以此视频作品,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一次爱企教育活动,并组织了爱企教育宣讲团,到所属单位及基层项目部进行了宣讲,把铁道兵邹国华老工程师的感人事迹,作为爱企教育宣讲的案例之一,使广大职工对铁四师和中铁十四局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使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和拼搏奋进精神更为强烈!
2019年1月9日,邹国华不幸与世长辞。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优良品格和感人事迹,永远扎根在人们心中!

作者李玉树,1951年出生,1968年3月入伍铁道兵四师十六团,1978年初调到师作训科,历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84年兵改工至中铁十四局工程师,1993年任高级工程师,2011年退休。
槛外人 202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