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熊亚云创作的美术作品《枪毙母老虎高欢生》掀起贯彻《婚姻法》的高潮,《信用社救了王修成》推动农村金融事业,《破冰支援灾区》宣传画参加中央文化部、团中央举办的“美展”,载入鄂州史册。他毕生奉献文博事业,成果非凡,受到文化部颁发的金牌奖和各级政府的9次表彰。离休后的20年,创作书法作品多次获得表彰,并被授予“世界华人杰出创新人物”荣誉称号。

熊亚云,男,1927年7月出生,湖北省鄂州市段店镇人,中共党员,原鄂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兼任鄂州市档案史志局研究员、民政局地名委员会顾问。1949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组织分配至鄂城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78年,担任博物馆副馆长,开展考古发掘工作。1980年当选为鄂城县第九届人大代表。建市后,又被选为鄂州市鄂城区政协委员。
用画笔服务工农兵
我这辈子是个“没扛过枪,没有跨过鸭绿江”的普通平凡人,所做的也是很平凡的事。根据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教导我们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做文化工作的也理应为工农兵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

1953年的中心工作是贯彻落实《婚烟法》,掀起妇女解放运动,法院判决了虐杀儿媳的高欢生死刑。我根据判决书创作一套《枪毙母老虎高欢生》连环画图片,在文化馆展出,还被大冶地区中级法院采用,并印刷成招贴画,分发到全区10个县广泛张贴宣传。文化馆又根据绘画图片内容,移植创作成京、汉、楚三剧节目,在鄂城广泛地开展演出活动,掀起了贯彻《婚姻法》、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效果很好。后来,在推广农村金融,开展信用合作社工作时,我又创作一套《信用社救了王修成》连环画图片,在文化馆展出,还被黄冈地委宣传部印刷成招贴画,分发全区13个县广泛张贴,效果也很不错。1954年水灾,受灾面积很大,我被抽调铁嘴咀乡开展救灾工作,从救灾工作中产生灵感,创作一幅《破冰支援灾区》宣传画。1957年中央文化部与团中央联合举办“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展”,湖北征集参展的美术作品约30多幅,《破冰支援灾区》宣传画因其独到的创作题材而被收录其中,这也是鄂城有史以来的第一幅作品进京参展,也是首次参加“国家级”的大型展览会,此事被载入鄂州史册。
用铁铲发掘鄂州史
鄂州博物馆可以说是在我手上建起来的,当时我带着三个临时工,开展文博工作。1953年,我主动与西山庙融广和尚合作,在庙里建文物陈列室,定期在每月的初一与十五及四个星期日开放展览,随后1959年,我借助当时创办“十年成就展览会”的机会,将博物馆设在城隍庙,与展览会同时开放。直到1978年,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博物馆并任命我为副馆长。博物馆的建立填补了鄂州文博事业的空白,解决了藏品的收藏与陈列展览问题。

在鄂钢工地考古发掘
文博事业要发展,不能光靠仅有的藏品,还要进一步挖掘。因此,我带领三个临时工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多年来,配合鄂钢、原八一钢铁厂、原水泥厂、省冶建及鄂州市政建设工程,出土了一大批的文物。1967年4月,鄂城钢铁厂为越南留学生建浴室,打地基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古墓。于是,由文教局、文化馆牵头,组织了一直专业的考古队伍。当时,我们沿着施工的范围,逐一排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历史上被盗墓贼盗墓的盗洞,我们将堵塞洞口的巨石搬开,从洞口进入墓室,伴随着满室的渍水和污泥,开始了古墓考古发掘工作,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共出土瓷器、金铜饰品等79件,其中的一组院落,在其楼顶内面刻有“孙将军门楼也”六个字,我们才确定这就是东吴孙述将军墓。目前,这个门楼已经被调到国家博物馆收藏。1991年,鄂城钢铁厂扩建饮料厂,在孙述将军墓所在地相距200米左右又发现了一座古墓——孙粼将军墓,我率领市考古工作人员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的考古队一起,进行了细致的文物发掘工作,在这个保存完好的墓中,发现了比较丰富的青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随葬器物415件。特别是一组保存完整的乌堡(仓廪)青瓷器,围墙、门楼、仓廪、房舍等部分构成清晰,这件文物资料为我们研究三国农业经济增添了实物资料。

在太和吴王墓考察石刻时留影
考古没有科研,等于工作只做了一半。配合历次的考古发掘,我先后率领同仁们研究撰写《七里界木郭墓的清理》、《鄂城楚墓》、《鄂钢53号墓的发掘》、《鄂城古水井》、《鄂州铜镜》、《新庙瓦窑咀窑址》、《出土墓志、地券辑录》、《鄂州古代先民生活居住遗址的分布》,并会同省博、南京大学同仁们共同研究撰写《鄂城汉三国六期铜镜》、《鄂城六期墓》等专集,这些科研报告的出版发行,填补了“湖北古窑”的空白和中国考古的“三国六期”断代的缺项。

中年时期研究铜镜

在博物馆青瓷仓廪院落留影

出席文化部召开会议前厅长接见合影
从事文博事业一辈子,我获得国家和省级各项表彰达9次之多。1985年12月,我出席中央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获得金牌奖,并受到文化部领导的亲切接见和鼓励。

用作品汇聚正能量

我自1998年办理离休手续至今已24年。前15年精力充沛,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随心所欲,特别是文化生活方面以书画写作来欢度晚年。创作的《龙蟠晓渡》国画作品,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中华热土》上公开发表;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创作《颂祖国》书法作品,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祖国颂”大型书画展,获奖后又被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在“复兴之路书画展”中展出,经中国当代名家评选,获特别金奖;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之际,我撰写1.2万字的《樊楚鄂地,吴都古肆—――鄂州,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章,被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等四家联合主持推荐,作为“世界华人优秀创新成果”,在《英雄赞歌》举行首次发表后,国内有50多家出版单位转载或重刊,并被特授“世界华人杰出创新人物”荣誉称号;73岁时,根据鄂州抗日史,创作一部约30万字的小说《桥头堡前》,在90岁时被我市档案史志局出版,从此圆了我写小说的梦。由于多次参与国家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2015年4月,由中国文化建设促进会等单位联合授予“国家文化建设人物”荣誉称号牌匾。


我现在老了,力不从心,希望年轻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扬起理想的风帆,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源:鄂州市委老干局)


悼念熊亚云先生逝世
昨夜观河汉,
鄂州文星暗。
痛失熊亚云,
洒泪拍欄干。
姜锋青敬挽

创作的书法《颂祖国》
惊闻熊亚云老先生突然仙逝,十分震惊!2020年我回母校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和他的外孙田丰谈起老先生时,很为他依然健康的身体感到高兴,无奈当时要急要回北京,加上疫情又很严重,故没有再次去拜访。但没想到这次走得如此突然,令我难以接受。震惊之余,20多年前的往事和他的音容笑貌在我头脑中不断浮现。
1994年,我大学毕业前夕,由田丰领着游玩鄂州西山博物馆,田丰告诉我,他的外公是博物馆的馆长,我想顺路拜访一下老先生。于是我们走进一间陈设简陋的小院里,一位老者出现在我眼前,老先生很和蔼,和我谈起鄂州博物馆的前世今缘,比如启功先生曾到过博物馆并做过文物方面的考察,还有鄂州博物馆在铜镜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等等。尤其是他对创建博物馆的投入和艰辛,着实令我敬佩,临走之前老先生还留我们吃了午饭。更令我感动的是,大约两个月后,我从家里意外的收到老先生的信,老先生还用隶书体工工整整的书写了一幅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寄给我,睹物思情,难以忘怀。
虽然我与老先生只见过一面,但这些过往的细节,仍让我受益匪浅,仍能触摸他存在的温度。今天,熊亚云老先生离开了我们,令我们深感痛惜。我们在缅怀的同时,不能忘记他做人的品质,他为人的真诚、直率、平易近人,他对学术的操守,他对博物馆事业的热爱,他对晚辈始终保有的热忱,都给我们树立了知行合一的榜样。
别了,熊老先生!愿您安息!
(北京林业大学程亚鹏敬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