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铁道兵功臣何金山
孙善武

何金山
他曾是铁道兵第四师的一名战士,战场上的功臣,在我的心目中他更是一位英雄。虽然与他未曾谋面,但他响亮的名字已储存在我的记忆中。
二十年前,在翻查史料时第一次发现他的名字:何金山,1912年生,1946年入伍,1948年入党;1950年受邀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三年多的抢修中,荣立四次大功,三次小功,荣获奖章两枚;1954年经铁道兵批准荣记一等功,时任铁道兵团第四师四团副排长。
当时我内心暗暗赞叹,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他是铁四师的骄傲,是铁道兵的骄傲!
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召开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据当年媒体报道,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同一会场同时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代表350人,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464人。

最近我又翻看铁道兵史料,据记载,当年铁道兵有杨连弟、何金山等五名代表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而在查阅其它资料时,看到铁道兵五位代表的名字,都在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名单上。
毛泽东主席在大会贺词中称赞英雄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在会议期间,何金山和代表们荣幸地参加了毛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全体英雄模范举行的中秋晚宴;代表们兴奋地与毛主席等领导人合影留念;国庆节那天,代表们一起光荣地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阅兵仪式和国庆游行活动。
何金山作为铁道兵四师产生的劳动模范代表,参加这样高规格的代表会议,是国家和人民赋予他的崇高荣誉,也是对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充分肯定。他是我们铁道兵指战员的榜样。
在我面前,他的形象如此高大,像一座高山。他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很多很多,他的奉献给铁道兵英雄旗帜上增添了一笔鲜亮的光彩。
在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初创时,何金山便成为其中一员。在抢修哈长铁路(哈尔滨至长春)陶赖昭松花江大桥施工过程中,看到工程材料缺乏,他不怕天寒水冷,带头下水打捞修桥材料;为抢时间,他不惧危险,登上三十多米高的桥垛拆卸木架子。松花江大桥的抢修完成,为解放军展开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开辟了运输通道,时任东北军区副政委的陈云在通车典礼的讲话中说:“这座桥的修复,为东北人民修通了一条胜利之路。”
辽沈战役一结束,何金山便随铁道纵队入关,参加平沈、津浦、湘桂等铁路的抢修。在“现场就是战场”“修路就是打仗”的口号激励下,他和战友们共同奋战,战胜种种困难,完成抢修任务,抢修部队实践了“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复到哪里”的誓言。解放战争胜利后,他又带着满身征尘,随部队投入到平汉铁路复旧等工程施工中。
在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以后不久,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怀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奔赴朝鲜战场,在炮火硝烟中抢修被战火毁坏的铁路桥梁。
在初入朝前进的道路上,何金山所在的部队担负着京义线清川江便桥的抢修任务。京义线是通往前线的主要铁路干线,遭敌机轰炸最为严重,清川江正桥已被炸毁。为通车需要,修建便线桥势在必行。由于工地料具极度缺乏,后方运输又被轰炸破坏而中断,只得采用人力往返十余公里,用小平车倒运器材。在白天敌机频繁轰炸袭扰,夜间因涨潮而导致冰面鼓裂冒水的极其艰难情况下,中朝部队紧张抢修,提前十七天建成便桥。
紧接着,何金山又随部队抢修东大同江第一和第二便线桥。1951年2月的一天,敌人四架轰炸机突然来袭,轰炸抢修现场。由于防空警戒疏忽,抢修现场的一个排人员未能撤离,造成二十五人牺牲、九人负伤。他和战友们化悲痛为力量,决心加快抢修通车,将物资弹药送上前线狠狠打击侵略者。在第一便线桥很快修通后,又历时五十多天建好第二便线桥。东大同江上建起两座便线桥,使运输有了充分保障。
此后,他和战友们又经历了“反轰炸抢修”、“反‘绞杀战’抢修”、“反敌登陆备战抢修”几个阶段,指战员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作风,战胜重重困难,打破了敌人空中封锁,保持了铁路畅通,使敌人企图从朝鲜东海岸蜂腰部登陆的阴谋破产。
如果用“不怕牺牲”、“流血流汗”、“出生入死”等词语来形容何金山在朝鲜战场的表现,绝不会显得过分,但无论如何都感到不够全面。然而,他所获得的那些荣誉,才是对他出色表现的最好诠释。三年抢修战斗中,他荣立四次大功,三次小功。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付出,是绝不可能获得这些荣誉的!这在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而他却做到了。
每当提到抗美援朝战争铁路抢修时,在我眼前都会浮现出敌人依仗空中优势狂轰滥炸的场面,浮现出铁路和桥梁被炸毁的景象,浮现出铁道兵指战员冒着危险英勇抢修的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铁道兵在朝鲜战场上抢修桥梁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朝鲜铁路线几乎成了敌机的投弹场。据资料记载,1950年12月至1953年7月,敌出动飞机5.9万多架次,向铁路线投炸弹19万余枚,重约9.6万吨。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投向英国本土炸弹总吨位的1.5倍。而铁道兵部队正是在敌人炸弹的时刻威胁下,完成了艰巨的抢修任务。
战争是残酷的,而朝鲜战争尤为残酷。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仅铁道兵部队就有1336名指战员付出了宝贵生命,其中铁四师牺牲323名。停战后的1954年,为纪念长眠在朝鲜战场的烈士们,在朝鲜新安州市建立起一座“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烈士纪念碑”。
铁四师回国后,铁道兵又将一等功授予何金山,这是对他在抗美援朝期间突出表现的褒奖,也是铁四师的光荣。带着荣誉,何金山开始了新的征程,参加到新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中。
六十多年过去了,何金山战友现在何方,我无法得知,甚至于连他的籍贯是哪里都不知道。但是,无论他在哪里,他在抢修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伟大的铁道兵精神,将继续鼓舞人们在民族振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作者孙善武:1970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历任放映组长、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团宣传股股长、师文化科副科长。1984年随部队集体转业,就职于中铁十四局,2010年退休。
槛外人 20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