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宣传员吴大中
原创 | 许钧华
吴大中
街头报名参军 勇于投身革命
1946年,解放战争在东北取得重大胜利。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哈尔滨,正式建立人民政权。
5月1日上午,在哈尔滨市原伪警察局旧址、现为哈尔滨市政府某办事处的大门前,安置了一张桌子,一位身穿东北民主联军军服的中年人在身后的墙上张贴了一张东北军政大学《招生简章》,将木杆蘸水笔、一瓶蓝墨水和一叠油印的登记表格放在桌子上。不多时,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走来,驻足观看简章。这位中年人是负责招生工作的张干事,他见小伙子看得很仔细,还轻轻读出声音来,知道他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便试探问道:
“小伙子,想读书吗?我们是东北军政大学的。”
“想,我想读书。”小伙子回答说。
张干事说:“这是军队的学校,是要参军的。”
“参军好呀,我就想参军。”
“那就把你的情况,填写在这张表格上。”
张干事拿出表格,小伙子把笔蘸了蘸墨水,在表格的第一栏工整地填上“吴大中”。张干事一项一项仔细地看了吴大中的表格,又问了他一些表格上未要求填写的情况,满意地点了点头,对小伙子说:“你被录取了,现在就帮我一起做招生工作吧。”
招生工作结束后,被录取的50位新生编成一个队。因吴大中在招生工作中表现非常好,被校领导指定为队长,而张干事则是这个队的指导员。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在这座革命大熔炉里,吴大中接受了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和思想提升,使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了为革命献身、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6年12月,吴大中毕业后分配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任政治部宣传干事兼《护路报》编辑。从此,他就和护路军及后来的铁道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见证历史时刻 成立铁道纵队
1948年7月5日上午,时任宣传干事的吴大中受司令部的指派,到哈尔滨极乐寺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极乐寺周围戒备森严,吴大中交验了通行证和介绍信进入寺院,会议在塔院大殿举行。
上午9时许,东北军区第一副政委罗荣桓、东北铁路局党委书记兼总局长吕正操和苏联铁道兵的巴格列夫中将等人进入会场,受到与会干部战士鼓掌欢迎。接着,会议开始。首先是罗荣桓宣布东北军区命令:经中央军委批准,以护路军为基础,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加上刚参军的1200名铁路职工和技术干部,一起整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
吴大中顿时热血沸腾,他知道东北战场即将要进行战略决战,解放战争已进入伟大的转折时期。他立志要做好宣传工作,为解放全东北服务。
铁道纵队成立后,《护路军》报社与原牡丹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的《铁军》报社合编,成为铁道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铁军》报社。吴大中则调到铁道纵队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工作,但他经常为《铁军》报写稿。
目睹英雄登高 报道英雄事迹
1949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决胜阶段,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5月底,为保证第一野战军顺利进军大西北,铁道兵在“大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口号鼓舞下,抢修陇海铁路。受铁道兵团政治部指派,吴大中到沿线工地做政治宣传工作、写宣传报道。
陇海铁路洛阳到潼关段,有一座当时全国最高的8号桥,桥墩高45米,桥长154米,由于在战争中几次被炸毁,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桥墩。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必须在3个月内将大桥修复。如何登上光秃秃的桥墩,做好架梁的前期准备工作成了难题。一支队的架子工杨连第观察发现,桥墩的立面上每隔三四米远就有一块凸出来的铁夹板,他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利用这些铁夹板搭设脚手架。他的建议获得批准。9月4日,杨连第用一根长竿绑上一个铁钩,然后举起长杆钩住桥墩面上的铁夹板,身子一纵顺着长杆爬上去,再用脚扣住杆子,腾出手来接住下面送上来的脚手杆,用铁丝紧紧绑在夹板上,组成脚手架的竖杆,再把一根根横杆绑在竖杆上,搭成单面云梯,就这样一小段一小段搭上去,成功地登顶!成功登上桥墩后,杨连第带领战士们在狭窄的墩顶上打眼装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百余次爆破,最终削平了墩顶,8号桥胜利修复,胜利完成了任务。
吴大中在现场亲眼目睹了杨连第登高的英雄事迹,深受感动。回到宿营的帐篷后,他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连夜写出通讯稿发往铁道兵团政治部。
9月29日,兵团政治部电报催吴大中尽快赶回北京,要他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工作。10月1日,他穿上新军装,带上相机,来到天安门金水桥边指定的拍摄位置,兴奋地屡屡按下快门,拍摄的照片被华北画报等刊物选用。
1949年11月5日,吴大中写的《8号桥上的登高英雄杨连第》一文在《铁军报》发表,同时还刊登了杨连第照片和抢修过程中的5幅示意图。这是在报刊上首次报道杨连第的英雄事迹。随后,文章被《人民日报》《长江日报》《天津日报》和《群众日报》等报纸相继转载,从此“登高英雄杨连第”名扬全国。1950年9月,杨连第光荣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并被选入大会主席团。
参加抗美援朝 坚持战地办报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从这年11月起,铁道兵团陆续组织部队入朝,承担战地铁路保障任务。吴大中到朝鲜后,先在铁道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工作,1952年11月下旬,调到《人民铁军》报社任编辑。
当时报社设在平安北道球场郡墨石里一个小山村,编辑部借用一间朝鲜老乡的茅草房,整个房间只有十余平方米,一进门就是土炕。吴大中与战友们搬来几个空弹药箱放在炕上,搁上铺板当办公桌,把两个炮弹壳摆在桌上当笔筒,从炸毁的美国汽车上找来几片翼子板,垫上几块土坯就成了书报架。编辑们白天在这里办报,晚上就地住宿,这座茅草房既是办公室、会议室、饭堂,又是宿舍,所以大家风趣地称它为“炕头报社”。
白天,编辑们就在山坡上写稿、改稿;夜间,就着昏暗的烛光伏在弹药箱上继续写作。为了躲避敌机空袭,有一段时间编辑部和印刷厂还搬进山洞里,编辑们披着棉袄在潮湿阴冷的洞中工作。
有位叫袁孝文的志愿军副班长为了过往机车安全,拖着被敌机炸断的双腿爬行了300米安放预警器,最后壮烈牺牲。得到这个消息,领导决定让《人民铁军》报立即报道此事,以表彰烈士的光荣事迹、鼓舞部队的士气。编辑部当即撤下已经排好的版面,并通过电话与所在部队联系,记录下英雄事迹和党委的表彰决定。他们以最快速度赶写了一篇社论,审查通过后,立即送印刷厂发表。
吴大中是战友们眼中的工作狂,都说他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有时还要打通宵、连轴转,渴了就喝点开水,饿了就啃几口冷馒头。他和战友们在茅草屋的炕头上,在潮湿的山洞里编发了一期又一期的《人民铁军》报,他自己也贡献数十篇新闻通讯、战地报道,宣传铁道兵抢修铁路的英雄模范事迹,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歌颂了铁道兵在人民群众中的英雄形象。
调任多个岗位 宣传报道不止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铁道兵部队回国后,立即投入抢修黎湛铁路、鹰厦铁路的战斗。在此期间,总政治部组织编写《志愿军英雄传》一书,吴大中与两位同志一起撰写其中的一篇《一级英雄杨连第传》。之后,他还撰写了歌颂英雄杨连第的传记性小说《红旗飘扬在空中》。
1956年9月,中央军委命令组建铁道兵第一军,吴大中调到铁一军政治部宣传处工作;1958年11月,以铁道兵第一军军部机关和独立桥梁团为基础,组建铁道兵第八师,吴大中调任铁八师三十六团三营教导员;1961年10月,吴大中任铁八师宣传科科长。当时部队正在开展“创四好、争五好”运动,吴大中思考如何把运动推向深入并落实到部队建设中去。他从三十六团五连发生的火灾事故原因中受到启发,写出了《一把火烧出的问题》一文发往《解放军报》。报社把这篇文章转呈原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上将,肖华批示:“全文发表,全军深入讨论三个月”。三十六团五连事后接受这次教训,于1962年跨入四好连队行列,吴大中又连续两年跟踪报道了五连创四好的事迹。
1964年,铁道兵十三师组建后,他又奔赴援越抗美的第一线,在宣传科长的岗位上尽职尽力。在那里,吴大中写了多篇反映铁道兵在援越抗美战场上再创“打不烂炸不断钢铁运输线”的文章。他还按照老首长、铁三师师长孙林泉的要求,协助张金春编著《铁军雄风--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纪实》,这本书于2009年8月出版。
转业不忘初心 继续赞颂铁兵
1977年吴大中转业到浙江铁路部门工作。1998年离休后不忘铁道兵的战斗生涯,与几位战友一起创办了反映铁道兵生活的《联谊信息》报,这是在全国铁道兵战友中唯一定期出版的月刊小报。俗话说:万事起头难。刚开始时,他们一无经费、二无稿源、三无专业编辑、四无办公场地。吴大中便向分居在全国各地、曾活跃在铁道兵写作战线的老战友打电话约稿;办报经费大家掏腰包凑钱;没场地,借用一位战友的办公室做编辑部;没有编辑就自己亲自动手和培养后人。当年11月,这份倾注了他大量心血、还留有油墨余香的《联谊信息》报就送到了全国战友的手中。
办刊过程中还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吴大中顶风冒雪从市郊的九溪,坐公交车到位于文二路的编辑部,送去了4000元捐助办报;2008年,小报出刊10年后,又遇稿源和经费困难,加上年龄偏大,编辑部原主编提出停办该报,吴大中和一些战友坚决不同意,他们动员孙以诚战友挑起了总编的重担,自己继续担任辅佐指导工作,报纸得以继续发行;在他的提议下,《战友报》还建起了通讯员网,订立了编辑部工作章程,成立了刊前会制度;在每期刊印前,各位编辑都要对每篇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讨论和审定。后来报纸受到外界干扰面临停刊,他又挺身而出,亲自到省市文化部门说明情况,并联系中国铁建有关领导,在中铁二十四局浙江公司的支持下,终于申领到内部刊物准印证,改名为《中铁浙江》继续为战友们服务。
吴大中阅历丰富、思路敏捷,勤奋写作、笔耕不辍,他毕生赞颂铁道兵,写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章,他转业后撰写有关铁道兵的文章近百篇,还多次接待报社、电视台记者采访,介绍铁道兵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事迹。中央电视台拍摄的10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中,第一位出镜的战友就是吴大中老人。现在,他是浙江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的顾问,深受广大铁道兵战友爱戴,熟悉他的战友,都尊称他为“吴老”。
作者和吴大中(左)
生命最后时刻 遗言嘱告捐赠
2015年9月14日,吴大中罹患肝癌住院治疗,但病程已到晚期。病重期间他念念不忘铁道兵,他对前来探望的战友伸出五个指头说:“我还有五件铁道兵大事没有写完。”这时,一位战友按下了手机的照相快门,拍下这催人泪下的镜头。
2015年10月7日凌晨1时许,吴大中的心脏停止跳动,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2岁。
吴大中生前两次主动向铁道兵纪念馆捐赠具有纪念意义的珍藏物品,丰富了纪念馆的展品库藏。他在铁道兵纪念馆捐赠仪式上发言时表示:“我的精神世界是属于铁道兵的,我保存的文件、勋章、奖章、纪念章也是属于铁道兵的,我写的一些反映铁道兵的文章和报道,更是我和铁道兵战友们生死相依并肩战斗而产生的,属于铁道兵战友的共同精神财富。”他还说:“在我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一定嘱告家人,全部捐赠给铁道兵纪念馆。”
2018年5月22日,遵照吴大中的遗愿,夫人韩放梅女士向铁道兵纪念馆捐赠遗物。中国铁建铁道兵纪念馆赵其红馆长专程赶到杭州,接受吴大中遗物捐赠。计有各个时期写的日记40本、各类书籍38本、历年剪报资料三大袋、老照片一包、历年信件一包(约100多封),以及《联谊信息》《中铁浙江》从创刊到停刊的全套报纸。赵馆长接收遗物后表示:吴大中的遗物是研究铁道兵历史极其珍贵的史料,不但丰富了我们的馆藏品,而且对日后研究铁道兵历史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好好保存、整理、研究,发挥这些史料的价值和作用。
吴大中的人生道路艰辛而又辉煌,他身后留下的是丰富真实的铁道兵史料,是弥足珍贵的铁道兵精神,他给予我们的启迪很多、很多……
作者许钧华,浙江省嘉兴市人,1944年10月生,1961年8月参军,在铁八师三十六团服役。参加过杭兰铁路(富春江大桥)、向乐铁路、成昆铁路等工程建设。1966年3月,因隧道施工中受伤退伍;到地方后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直至退休。
槛外人 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