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护路军走来
原创 | 向德荣
潘成忠
铁道兵第二师,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组建于1940年的冀鲁边区回民支队,部队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国军队中之王牌师,有战必参,参战必胜。铁二师有一位1930年出生的潘成忠老人,从护路军走来,历任战士、副连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铁道兵工程学院铁建系副主任,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经历了铁道兵从诞生到“兵转工”三十五年的整个过程,是铁道兵历史的见证人,人生充满了光彩和传奇。
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潘成忠在日伪统治下的牡丹江国民高等学校土木科学习,由于他风华正茂,刻苦学习,为之后参军参战、抢修铁路桥梁打下了良好的技术知识基础。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东北解放,东北民主政府接收日伪铁路管理机构。当时很多铁路被日军或苏军拆除,铁路通车率只有50%,机车、车辆损坏率达80%。为了保护铁路设施,恢复正常运输,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组建了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所属护路军,简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46年10月,十九岁的潘成忠考入牡丹江铁路局工电处工程科当实习技术员,他在那里参加了护路军,走上了抢修铁路的人生之道。护路军战士一手拿枪支、一手拿工具。敌人来了,拿起枪能战斗;敌人退了,放下枪能建设。
1948年7月5日,在哈尔滨南岗极乐寺举行铁道纵队成立大会,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此诞生。此时,拥有四个支队,总兵力17104人。
“一切为了前线胜利”,“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这是铁道纵队发出的铿锵誓言。1948年7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即,刻不容缓,大军未动,铁路先行。铁道纵队兵分四路紧急出发,抢修通往锦州、沈阳、长春等在战争中遭受破坏的铁路。第二支队则抢修吉林至长春一线。潘成忠随所在大队于1948 年12月初在新义线抢通清河门等四座桥梁,挺进山海关;1949年1月14日,配合四支队和铁路工人抢通了滦河桥,直达天津。在津浦线抢修陈官屯至沧县铁路时,潘成忠亲历沿线人民争先恐后支援抢修铁路的动人场景,为铁路献材料,用牛车把钢轨运到工地,推小车送枕木、鱼尾板等,60多公里铁路于1949年2月19日铺轨到沧县,仅用了15天。部队进驻德州附近进行休整,在此期间进行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教育。当时,潘成忠还是一名铁路职工,经组织考察培养,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军人。1950年6月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潘成忠所在部队紧跟第四野战军,抢修平汉线南段郾城至驻马店间被毁的56公里铁路线路桥梁。1949年4月18日,又投入抢建淮河木便桥,于6月27日通车。7月13日,渡江经武昌徒步行军到蒲圻,到7月28日抢建蒲圻木便桥。这是从武昌向南的第一座长达409米的跨陆水铁路大桥,它被炸毁后,抢修施工十分艰难。但指战员发扬不怕苦、连续作战的精神,仅用半个月时间,就使木便桥通车。到9月初,开始抢建汨罗江木便桥。当时材料供应困难,又时值伏暑,多人患上疟疾,致非战斗减员严重,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指战员在新中国即将于诞生的鼓舞下,提前8天使木便桥通车,受到第四野战军的通令嘉奖。
1949年10月下旬,潘成忠所在大队和长沙桥工处抢建363米的耒河木便桥,这是南下衡阳的关键工程。大队领了一台柴油打桩机,创下了24小时打桩73根的纪录,奋战七昼夜,于11月8日通车。接着,潘成忠所在的一营南下,抢修曲江上的韶关正桥,主要是将60米落水桁梁起复,半孔利用:先做好片石木笼基础,在此基础上安装木质吊架起吊北端半孔桁梁。在起吊的桁梁下,潘成忠同指战员一起,在此基础上随吊随搭枕木垛,确保安全,桁梁起平做好木排架墩南半孔,架设英式军用梁通车,他们的工作受到广铁坐镇指挥总工程师的表扬称赞。12月28日列车进入广州,粤汉铁路提前3天全线贯通,受到政务院嘉奖,广东省主席叶剑英主持通车典礼,广州市张灯结彩迎接胜利列车到来。
1950年,全国进入经济恢复时期,铁路必须先行。潘成忠所在部队立即转入铁路复旧工程,以适应繁重的运输需求。1月配合桥工队,于4月15日提前修复了韶关大桥,转移到南岭支线,完成10余公里线路改善工程。7月 20日停工整编,主要是缩编,师属3个团,团直辖6个连,潘成忠被任命钢桥一连技术副连长。随后,二师向湘桂线调动,9月10日师部驻柳州,担负来宾至睦南关(后更名友谊关)铁路中卢村至长塘间7座桥梁施工,1951年2月15日完成。然后,潘成忠受命带领43名战士组成学习组,配合柳州铁路局第二桥工队,学习钢梁拼铆、起重等技术并成为骨干。
有一次,学习组被单独派出到金城江一带执行拆运钢梁任务时,遭遇当地土匪,学习组严阵以待。不远处看见匪徒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拿着武器走过,野战军来人通知,正赶他们进入包围圈,是一场有备而无战的经历。3月30日,在来宾至睦南关段完成桥梁541延长米,铺轨65公里。铁二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共抢修、修复铁路线路全长1092公里,其中铺轨342公里,架设桥梁102座,延长线10110米。
1950年11月至1951年4月,铁一师、铁二师、铁三师、直属独立团、直属桥梁团先后入朝抢修路桥。6月,桥梁团扩编为第四师,独立团改编为桥梁团。1951年3月,铁二师抵达安东,用短短19天、提前5天抢通军需物资入朝重要通道——鸭绿江便桥便线。入朝后在著名的“三角地区”担负铁路保障任务,管区平均长度120公里,与美军在“317”展开艰苦卓绝的“反绞杀”作战,为建立“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做出突出贡献。在各项战斗任务中,潘成忠表现英勇,成绩突出。入朝参战4个月后,他任钢桥一连连长。一连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抢修铁路,战胜了美空军对铁路的狂轰滥炸,保障了钢铁运输畅通无阻。特别是,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整个反“绞杀战”期间,敌人共破坏铁路19886处次、桥梁1729座次、隧道43座次、给水站148站次。在美军的“绞杀战”中,有些铁路地段几乎每2米就埋有一颗炸弹。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协同,为保障交通运输而进行反“绞杀战”斗争。反“绞杀战”时为4个师另加1个团和1个铁路援朝总队。志愿军铁道兵团则集中二分之一以上抢修力量,保证这一地区抢修,于是美军在天上不停地炸,铁道兵在地上不停地修,且随炸随修。当时,潘成忠的一连是白天抢修,晚上通车,抢修的办法是非常原始的,就是靠人工:遇山打隧道,遇水架桥梁。孟中里有一条公路连着一座大铁桥,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后方战略物资运往前线的一条必经之路。一次,潘成忠带领全连在孟中里抢修,突然定时炸弹爆炸,引爆了汽油桶,当时他的耳朵炸坏了,满身都是血。他负伤以后,卫生队队长对他说,“给你发一个残疾证吧!”他回答:“我要那个干啥啊!”因在朝鲜战场上身负重伤,他被批准早回国,但他却坚持留在工作岗位。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必须坚守我的岗位。”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铁道兵团部队继续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在朝鲜承担了新建和复旧铁路的任务,潘成忠留在朝鲜参加恢复建设,直到1956年才回国。
潘成忠任铁道兵二师六团参谋长时,于1965年4月12日,随龙桂林率领的铁道考察组赴越南考察。1965年6月29日,六团入越,征尘未洗,以临战姿态投入对原有铁路——即河内至友谊关的238公里铁路改造。为保障运输不中断,将米轨铁路建成混合轨工程,先要拆掉原铺设的有200斤重红木轨枕和小钢轨,再建一根共用轨和米轨、标准轨混合的两条运输通道,战士们称它“三条腿”铁路。
1965年9月20日11时15分,潘成忠正在宋化附近的七连工地组织改轨工程试点,数十架飞机突然从低空多方向攻击宋化大桥。敌机首次空袭,投弹40余枚,命中2枚。一号桥墩全毁,第一孔梁移位3.1米,摇摇欲坠;第二孔梁移位1.3米,桥面线路掀翻;损坏130米。潘成忠带着技术干部,顶着硝烟跑到现场和连队干部制定了抢修方案并上报,12时50分即获批准。这时一支队和团的领导先后来到现场,要求24小时抢修通车。六团由潘成忠组建抢修指挥所,以六连为主、五连配合,在21日13时43分,提前1小时15分完成通车,开通后24个小时通行27 列火车。越南政府授予六团六连“胡志明流动红旗”以示表彰,打响了入越抢修第一炮。改轨工程在不间断地推进,1965年12月23日提前7天完成任务。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三根轨铁路,使运输量提高了18倍,支援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统一大业。
一支队所属33个高机连,每连装备9挺12.9毫米口径单管高射机枪。他们经常埋伏在高山丛林中,不停地转移阵地,灵活机动地发挥低空火力,集火近战,以较劣势的武器装备,取得了突出的战绩。1965年10月7日,美军一架轰炸机被防空高炮击落,飞行员跳伞降落在六团三营附近的山区里,直升机来救,刚放软梯就被四周火力赶跑。后来4架攻击机在四周扫射投弹企图救护,十一连一位副排长等3人小组,在飞行员附近搜捕,潘成忠乘坐三轮摩托车也赶到现场组织,他们3人抱着轻机枪滚下山坡,带着伤冲到飞行员前面,上去一把揪住了飞行员,同时向空中敌机射击,它们灰溜溜地走了。被俘飞行员是轰炸机大队的上校飞行员,由于身负重伤送团卫生队抢救无效死亡。一支队共俘飞行员12人,其中4人伤势过重死亡。美空军在越南战场轰炸,除原子弹没被用,绞尽脑汁使用了上千磅瞬间和定时的炸弹,还有气浪、磁性炸弹、燃烧弹以及子母弹、菠萝弹、钢珠弹、细菌炸弹等。当时敌机初次轰炸宋化桥时,大队参谋胡家利侦查被破坏的现场时,发现有两枚定时炸弹。他随即带人排除一枚,另一枚在桥北岸路基里,发现弹迹角度偏离铁道较远,做好标志,待后处理。此后,胡家利摸清了钢珠弹等其它类型炸弹的构造,掌握了破解技术,先后拆除585枚,引爆3500多枚,还为部队培训了120名排弹能手,为保障抢修人员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出国前,铁道兵请原广州军区培训2名标图员、以此为骨干,组建了对空情报哨,装备了相关器材,配标图员,昼夜收听广州空军司令部远方空情信号,将美机150至200公里范围内的活动情况标在图板上,构成支队范围内的31个情报哨。
一次,潘成忠了解空情后返驻地途中,路过仙湖车站,看到十连连长带一个排仍在抢修股道,立即严令他们撤出。10多分钟后4架敌机来袭,轰炸了抢修现场,潘成忠乘坐的小车当时也被发现,敌机沿着公路投弹扫射,幸亏司机机智地驶进竹林离开公路,才避免了损失。事后连队都在传说潘成忠被敌机盯上,美军派飞机追打的故事。
潘成忠回忆说:“我们六团是一个桥梁团。根据指挥部指示,我团的主要兵力转入了对河内至友谊关铁路桥梁的抢修工作。在抢修中,广大指战员在援越高炮支队及我团高机连的掩护下,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冒着敌机的轰炸,坚持‘随炸随修’,保障了我团管区内的铁路有90%的时间畅通无阻。援越抗美,可歌可泣,其激烈程度绝不亚于抗美援朝时期的抢修。”
潘成忠先后在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参加了20多年铁路抢修、抢建和改线工程,为赢得战争胜利和铁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履行了自己的使命!
潘成忠离休前在铁道兵工程学院教书育人,可谓桃李满天下;离休后在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一干休所,他老骥伏枥,精神矍铄,还担任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经常写回忆文章,给部队、地方的在校学生讲红色故事。他撰写的《河友线桥梁抢修散记》发表在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援越抗美——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一书中。留下宝贵的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把正能量向青年官兵和全社会传播辐射。2021年6月27日,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模样》栏目报道了潘成忠。2022年10月16日,93岁高龄的他鹤发童颜,自己驾驶电动车到干休所分会场参加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实况。
作者向德荣,1968年3月入伍,在铁道兵二师六团服役五年,其间参加援越抗美一年半,1976年9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船舶工程系,留校工作,助教。1981年3月调到湖北省总工会工作,曾任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2011年1月退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13部。
槛外人 20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