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核心,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原动力,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王彦芬,字玉一,号九点芬芳。大学本科学历,山西省太原市人。
原中铁六局太原铁建总经理秘书,高级政工师。
结业于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路怀中山水高研班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荣宝斋画院研修班施云翔教研室主任,大风堂画学研究会理事、宣传部主任。大风堂中国(青城)画院院委。
施云翔入室弟子,张大千先生三代传人。山水画师从于中国著名艺术家施云翔教授、路怀中教授、朱零先生、石庭宝教授。
书法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委陈羲明先生。花鸟师从于中国著名花鸟画家霍春阳先生、寇月朋教授、周午生教授、张瀚文先生、石庭宝教授等。
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三立书画院顾问;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特邀画家;全球艺术品数字化交易平台掌肥猫艺术家。
广州双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深圳市点石成金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文案。
文章发表:写生随记《写生中国·新长征之路》在《中国书画报》刊登,并在《大风堂会刊》2015年创刊号刊登。《施云翔课范教学思想梗概-浅议中国画的线条》、《一画一世界-笔尖流淌的风流》分别在2017年《中国书画报》、《大风堂会刊》2016年总第二期刊登。
王彦芬|学术论文·支撑中国画的传统文脉和笔墨内质
文脉,即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包括整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延续。“贴近文脉”即有选择地贴近文化脉络。中国画的传统文脉须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中国画产生的文化背景、理论、审美,另一方面是中国画的笔法、墨法、皴法、结体。传统中国画最大的特点是讲究笔墨,笔墨是进入传统中国画艺术殿堂的钥匙和入口,笔墨乃中国传统绘画之根本,对笔墨的领悟程度构成了画家创作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境界,中国画的笔墨无好坏之分,但有境界高低之分。
一、中国画传统文脉的理性思考。
一是中国画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指向的是认识上的问题。中国画的文化特征问题,对中国画所蕴含的传统审美意识背后支撑的哲理性因素,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对蕴含在中国画中的带有哲理性的文化内涵进行理性分析,追求用笔、用墨和章法构成及笔墨中蕴涵的文化内涵,才有了中国画的审美标准。通过施云翔导师严谨的学术讲座、典型示范、悉心指导、点评指正,使得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培训学习和采风等形式多样的讲座、写生、点评使我感受了跟随施云翔导师系统地培训学习机会让自己的思想转向山水画艺术。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到中国山水画艺术蕴含着东方特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融传统、文脉、笔墨、人品为一体的中国画教学模式的新观念、新技法“层出不穷”,施云翔导师的教学从远古到新时代,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使中国画教学特有的传统、文脉、笔墨与之相应的人品、人文、人格化教育因素不断强化,支撑中国画的传统、文脉、笔墨内质也逐渐清晰明确。我对中国画传统观念有了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施云翔导师还重视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审美取向,引导我们鉴赏中国山水画,首先弄清什么是中国山水画,具有精神特质的是关注中国画的创作,除了笔墨语言和画面效果,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养性,实践练习修心更为重要。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能认真积极的学习状态既锤炼了意志,又陶冶了情操;既反映了个人的意志,又体现了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具体体现。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素质修养、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大风堂画学研究会以重振汉唐雄风,弘扬和传承大风堂的正大气象,以浓墨重彩阐释中华的山水和文化、历史和未来、厚重和辉煌。
二是程式化、符号化是古人经过长久的观察自然和社会后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和体悟所总结、积淀、传承而来,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宇宙观、艺术观和审美观等文化信息。进行中国画创作,不是简单的笔墨技法表现,以美的中国画通过形象丰富又抽象多变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在中国画艺术中,它有一种自我完善的审美意识蕴涵其中,在传统的审美文化中,“游于艺”的文化精神至关重要,文化思想被视为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修养过程,而艺术创作、艺术欣赏正是服务于文化思想的具体措施和具体体现。施云翔导师示范的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是在用身心感受美、探索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思想艺术水平,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修练人的涵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中国画作为一门精深的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与中华民族精神凝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是无声的音乐,动态的舞蹈,它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良好心里素质。
二、中国画笔墨内质的独特精神。
一是人生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合一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一个整体境界,个体的感性体验才能进入到较高的文化层次中,在天地之间立其心的境界,人生就显现“天地同德”的无限生机和玄远的意境。艺术风格是人生修德、养性、立品达于完美臻境的体现,是自我人格在人生价值指向完美意义上的创作。鉴赏水平是一个艺术家综合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学习中国画知识积累程度的体现。鉴赏水平的高度,是随着艺术思想提升程度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的,鉴赏水平和艺术水平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既要注意人品的修养,不务虚名,不好高骛远,还要富有刻苦踏实的学习作风。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气节和精神文明的表现,是大风堂文化思想的延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攀登中国画艺术的高峰。
注重学习中掌握中国画的含义。施云翔导师的教学思想融会贯通了中国画的根源来自于中国哲学中的墨白、阴阳、刚柔、虚实等理念。书与画也是这个道理,没有精神内守的真气,必然没有好的书画。黄宾虹总结得很好:中国画的奥秘就在太极图中。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全部的艺术规律都是辩证的。中国画的造型是意象造型,既不写实,又不抽象,造型手法以线为主并赋予主观意象,从观察、取象、融意、塑造、铸神、表现来看都是主客观相容的,即所谓 “天人合一”、“情景互融”。要从思想上融入自然,师造化、观其质,取其精,化其神,将自然之神骨,自我之情义,融与艺术技能之中, 而不是对物象的机械描摹、追形捕影。造型不可忽略练意而机械的研 究结构与程式。
二是中国画的艺术语境是靠具体的笔墨形式表现出来的。用笔的特性给画面带来不同的笔墨形态和节奏韵律。“笔法”是用笔的法度及运笔的规律,“骨法用笔”要靠骨力支撑全局,骨力大小靠用笔的法度。墨法中的墨色变化体现在用水、墨相破,使得笔墨的情感和理性相互渗透和融合,变化无穷。笔和墨是有机的,、关联的、互动的、统一的语言表达方式。艺术的表现力在于内心境界和语言技巧的互动和统一,没有思想情感融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念。掌握了画面要有诗的意蕴。做到“画中有诗”。中国画最擅长的是颇为抽象的写意,或者重意象或心象,中国画的笔墨性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书写性,即它是“写”出来的。中国画的线有起伏顿挫,畅缓徐急,完全是情绪记录,是书写出来的。努力弘扬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秉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力求用民族的形式,传统的色彩,艺术的思维,装点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这个广阔的平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大风堂的未来增添一笔更加绚丽的色彩,推动中华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绘画实践就是以认识和理解传统为前提的,用自身的学养去探寻传统中富有学理意义的共性命题,深知“修道”主要是“修智”的道理。在观照传统中接近智慧的境界,达到最高智慧境界。对山水画的艺术特性、笔墨技法、语言形式、构成要素、品格特色、已经表现做认真的分析与阐发,在实践中叩击传统,深入堂奥,养成较全面的理论素质和辨识能力。在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充分的展示了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绘画艺术的兴旺和蓬勃生机,系统地培训学习将使大风堂文化更具思想性、艺术性和专业性;极大的彰显了大风堂画家的山水画艺术水准和艺术修为。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荣宝斋画院研修班的成功举办,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艺术精美,去粗取精,既能造境也能造意,现代与古典意趣的艺术氛围的和谐融合,通达学理的天机,也将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大风堂的大视野、大格局、大包容和大气象的胸怀,秉承张大千先生的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精神,重振汉唐雄风,绽放芳华,讴歌新时代,推动大风堂优秀文化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