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八景又名太丘八景,据《永城文史资料》记载,晚清时有一位叫做吕永辉的邑人,他在游遍永城的各处山水景点之后,一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八首诗,一诗一景,合称“太丘八景”。因永城有古太丘之称,故曰“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题诗分别为《芒山王气》《浍水春声》《隋堤烟柳》《陈庙霜松》《巴河夜月》《酂台晓晴》《石崖滴翠》《宝塔盘云》。而《宝塔盘云》中的宝塔就是建立于北宋年间的崇法寺塔,它和睢县的圣寿寺塔是商丘两座国宝级的佛塔,现在已是国家文物保护古迹,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凭吊文物古迹,研究古建筑文化、感受传统历史文化变迁的场所之一。前文的吕永辉曾写诗赞曰:“东林古寺迹仍留,七级浮屠踞上游。保障江淮称巨镇,屏藩梁宋护中州。”
佛塔,又名浮屠或浮图,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故也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才以“塔”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在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后,佛塔这种建筑遂发展演变成为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塔便有寺”成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主要建筑风格。古代佛寺就是以“塔”为中心的,耸天入云的佛塔留给人无穷的想象和壮丽的景观。很多佛塔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传统特色,也包含着众多的历史记忆。佛教文化的中国化,以及佛教建筑和中国文化的融合,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这也是中国文化对外开放的具体体现,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才具有勃勃生机、延绵至今,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巨大推动力。永城崇法寺塔建立在崇法寺内,清代乾隆年间的《归德府志》记载道:“崇法寺在县东北城外,有石塔高数丈,创建无考。”而清代光绪二十九年《永城县志》同样记载说:“崇法寺,在县东关,创建在唐以前。绍圣初建塔,高数丈……崇法寺塔,宋绍圣年间修,每级勒方石记施者姓氏”。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国家又拨款对崇法寺塔进行维修。从地宫中发现出土一块石碑,该石碑长约1米,宽约0.45米,刻115字,记载了崇法寺塔修建的年代、建塔的原因以及主持造塔的僧人、设计师和石匠的名字,碑文还透露出宋代崇法寺曾被皇帝赐字的重大信息,这些都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据这块石函刻铭记石碑记载,该塔于北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三月二十五日开筑地宫,至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五日定立基座。塔身始建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落成于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石碑并记载崇法寺塔为释迦多宝二如来真身舍利塔,通俗的说崇法寺塔就是供奉释迦摩尼遗骨的佛塔,这在佛教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崇法寺塔是一座平面八角形的砖砌楼阁式塔,共九层,通高34.6米。包括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四部分,其中塔座也是青砖砌成,高约1.6米,周长24米。塔的1—4层嵌有深绿色琉璃雕砖,构图为一佛三菩萨。塔体为椎柱形,每层檐下均有仰莲相托。仰望塔身,如九朵莲花开放。塔每层均有东南西北四门。八角皆有石龙头,龙头系铁铃,铃铛随风而响,叮叮当当,铿锵齐鸣,悦耳动听,让人沉醉于古老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音色之美。在崇法寺塔的第九层开辟有四面圭形门,通过圭形门可以俯瞰塔外的景色,永城古八景中的“宝塔盘云”也因此而来。
明末清初商丘著名诗人,明崇祯年间户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练国事的儿子永城人练彦吉在登上宝塔之上,俯览壮丽景色后挥笔写道:
崇法寺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沧桑,岁月的侵蚀早已让它伤痕累累,残破不堪,明清虽几经修复,但仍有破损,清末遭雷击留有裂缝,1938年又遭日军炮击,残存8层,高28.9米。解放后经过重新修复后这座千年的佛教宝塔才再现容颜。1963年6月,崇法寺塔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件国宝级的传统建筑。崇法寺塔所属黄淮地带的商丘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建筑风格的融合亦是如此。崇法寺塔就是这样的传统建筑,其造型艺术是中国南北两种造塔艺术融合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古代造塔史上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特殊意义。崇法寺塔这座具有佛教文化的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古人智慧的具体呈现。今天的我们仰望这巍巍千年古塔,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致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文明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变得更加璀璨和辉煌,中华文化一定会在未来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红色革命文化和传统中华文化相互融合塑造了一种崭新的中华文化,这是一种奋发图强,生机勃勃,勇于创新,极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光辉未来的不可其缺的精神力量。崇法寺塔已历经千年的风雨,它不仅见证了这块土地的沧海桑田和时代变迁,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风潮云涌,革命烈士祝捷在崇法寺塔下英勇就义,为商丘红色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祝捷,原名祝良瑜,1925年1月13日出生于固始县城关镇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她2岁丧父,3岁丧母,由哥嫂抚养成人,7岁开始读书识字,曾就读于固始县新华高等女子学校。
卢沟桥事变以后,在进步老师的教育下,年轻的祝捷和许多进步爱国青年一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她先后参加了固始抗敌青年协会、固始抗敌动委会。1938年只有14岁的祝捷,高小毕业就考入安徽省抗日学生军团开始了革命生涯。1942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她调到豫皖苏边区,任永城县山城区委组织部部长。1945年3月,祝捷调任中共雪枫县蒋口区委副书记,她指挥区武工队坚持抗日,并对此地的汉奸顽匪进行了多次沉重的打击,维护了抗日根据地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动内战,驻永城的豫皖苏八分区主力部队作战略转移,留下地方武装和区乡干部坚持斗争。祝捷当时已有身孕,党组织让她随军转移,但她坚定地表示:“我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我要和蒋口区的群众生在一起,死在一起。”1946年8月中旬,她与区队1个班被国民党第五十八师及还乡团1000余人包围。突围中,她在梁楼村西不幸被捕。国民党对她用尽了种种酷刑,但她大义凛然,铁骨铮铮,英勇不屈,穷凶极恶的敌人对她也无计可施。10月15日深夜,祝捷被敌人押到崇法寺塔旁的荒野上,她昂首挺胸,走到敌人挖好的土坑前,怒斥敌人“你们不要以为杀了我一个共产党员就没有共产党员了,共产党员是杀不完的……”,高呼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跳进土坑,英勇就义,时年21岁。彼时彼夜,天地无语,寒风凄凄,千年的崇法寺塔也为之垂泪。解放后,这里建成革命烈士陵园,成为人民群众瞻仰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这也为千年的崇法寺塔增添了一份靓丽的红色。放眼望去,千年古塔巍巍耸立在绿树苍翠之中,那远来的风吹得塔上铃铛叮叮当当,好像一曲悦耳动听的乐曲。这座融南北文化,传统和现在,古老与革命为一身的千年宝塔,正以崭新的身姿面向未来。(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