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七十年》连载22

崔兆森 口述 公晓慧 整理
票证:以方寸之身,见证计划经济
编者的话
如果给计划经济时代寻找一个关键词的话,“ 票证”当之无愧。自1955 年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始,至1993 年全面退市,整整39 年,方寸“ 票证”近乎影响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40 年,让老百姓扔掉了各种票证,摆脱和告别了它所代表的商品短缺和物资匮乏,实现了从“ 解决温饱”到“ 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 民以食为天。”在所有曾发行过的票证中,粮票是最重要的票证之一。说起粮票,我哥哥有一段苦涩得让他掉眼泪的回忆。60 年代, 母亲生日那天,哥哥想买几根油条回来给母亲吃。到了卖油条的地方, 他得知一两粮票可以买一根油条配一碗豆浆,再买一根油条的话又得再配着买一碗豆浆。为了多买几根油回来,哥哥硬着头皮“ 咕咚咕咚” 喝下好几碗豆浆。旁人见他只喝豆浆,不吃油条,就一脸奇怪地盯着他看。哥哥被盯得不好意思了,就抱着鼓鼓胀胀的肚子去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喝……
我们过去经历的那种“ 凭票供应,有钱难买”的日子,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无法想象的。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商品匮乏,物资短缺, 要买东西仅有钱还不行,必须得有被称为“ 第二货币”的各种票证才能买到。不可否认,票证制度对保障物品供应、稳定物价等起到重要作用,也因其对生活的各种限制和安排,给人们带来诸如此类的无奈和尴尬。

居民粮食供应证、购物证和新中国成立前的户口簿
票证种类五花八门、繁多芜杂,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找不到不要凭票就能购买的东西,就连妇女的文胸、月经带都得凭票购买。那个时候,没有各种“ 票”寸步难行,没有粮票更是万万不行。粮票有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之分,要出差办事,首先得到粮店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1987 年,省行机关准备成立一个电子小乐队,我要出差去上海采购电子琴。由于来回得近一个星期,我就带着出差证明,去粮店里换了10 斤全国粮票。粮店的人给了我全国粮票之后,同时从我的粮本上扣掉10 斤粮食供应计划。又因为全国粮票是包含油的,我还按比例交回了一些油票。到了上海之后,去饭店吃饭不仅要付钱,还要付粮票,少了哪样都不行。同时,我还发现南方的粮票面额和咱们北方的差别很大,上海的粮票面额中有比半两更少的,咱济南最小的也是半两的,流通中还很少见。
虽然粮食都是凭本凭票购买,但基本能足量供应。当时被成为结婚“ 三大件”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以及电视机、大衣橱等物品,却都是“ 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的东西,必须要凭票购买。那会儿,各种票会首先发给各个单位,各单位再分配到各个部门。如果部门里有正要结婚的同事,那么部门就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大家举手表决。如果都同意的话,大家就会把这个票让给这位最需要的同事。如果没有要结婚的, 大家就用抓阄的方式分配,比如我抓到了一台电视机,但是想要自行车, 那你就自己和抓到自行车票的同事商量去吧。人家同意,你们俩就自己 交换。那个时候,自行车、缝纫机票、煤气灶票等一年能有个一两张票, 像电视机、收音机这些更抢手,一年有一次就不错了。

济南国棉四厂的“ 细粮证明”
“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那个时候,被俗称为“ 粮本”的粮食供应证,和户口、结婚证同等重要,往往被放在家中的重要位置。申请和注销粮食本,也成为人出生和死亡时重要的申报步骤。1975 年,我的孩子出生的时候,报上户口之后,第一时间去申报粮食本。1984 年我母亲去世时,1986 年我父亲去世时,我们这些子女都是先拿着他们的死亡证明,先去粮店里销了粮本,再拿着粮店里的证明去派出所里销户口。然后派出所才给开火化证明。民以食为天,申报和注销粮本在生老病死之时如此被重视,足以看出粮本的重要性。
那个时候过日子,各种家什就在等票、凑票的过程中慢慢地添置齐全,生活品质也在这种期盼和等待中得到了逐步的改善与提高。1975 年,我妹妹刚参加工作时抓了一张煤气炉子票,我们家自此用上煤气炉子。1988 年,我老伴好不容易得到一张21 寸平面直角的彩色电视机票,我们取出了所有存款还借了一些钱,才买回电视机。
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咱们国家历经了“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工农业生产逐步迸发出惊人活力,各类商品日益丰富。现在的物资应有尽有,就怕你想不到,不怕你买不到。我们家存留下来的那些曾经叱咤一时的票证, 伴随着过往的岁月,早已安静地躺在家庭博物馆的展柜里了.
(《家庭博物馆里的中国——我家七十年》 崔兆森口述 公晓慧整理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