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的磴口县管理体制
1933年回族军阀马鸿逵接任宁夏省主席以后,开始致力于整理县政,开始在磴口 县设立5区、13乡、14保、163甲。
一区:驻老磴口(今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辖地南到二子店(今乌达市正义关一 带),北至上江,东南抵黄河东岸李华中滩、五原地(今乌海市石灰窑、新地一带)。下辖1乡、2保、l3甲。
二区:驻三盛公(今磴口县粮台)。辖地南到二十里柳子,北至东堂,东抵渡口之东的东柳子、韩家圪旦。下管3乡、4保、40甲。
三区:驻渡口堂(今磴口县渡口镇)。辖地南到燕家圪旦,北至羊闸滩。下辖2乡、3保、30甲。
四区:驻补隆淖(今磴口县补隆淖镇)。辖地南到南尖子,北界乌拉河,西至金堂庙,东抵黄河岸边。下辖4乡、4保、40甲。
五区:驻大生号(今公地乡黎明小学东北)。辖地南到白脑包,东界乌拉河,北至下西场(今杭锦后旗台庙乡境内)。下辖 3乡、4保、4O甲。
1937年,全国推行新县制改革,实行撤区并乡,全县重新划分为8乡、17保、170甲。其中一乡驻老磴口,二乡驻三盛公,三乡驻东柳子,四乡驻渡口堂,五乡驻补隆淖,六乡驻金堂庙,七乡驻大生号,八乡驻龙王庙,各乡管辖范围也相应作了调整,这一建制基本上维持到磴口县解放。
但是,阿拉善旗政府和阿旗蒙古王爷府反对磴口设县的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不断向南京国民政府申述理由,要求磴口撤县仍归还阿旗管理。而且实际上旗方也继续在磴口广大牧区分设管理公署和巴格、苏木,并委派总管和达目尔、大小边官、佐领等官员进行控制。就连黄河沿岸农耕区的大片良田沃土,其所有权也控制在旗府 手中。原先旗方以租赁的形式,租借给天主教方使用。各地教堂又将土地分配给教民耕种,征收一定地租。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夏,阿旗末代王爷达理札雅决定,从教堂手中收回黄河两岸的农田。他委派旗府政务处长白诚禧、副处长罗永寿和磴口、四坝两总管等70余人组成收回旗地丈地工作团,白、罗任正副主任,驻三盛公开展清丈工作。经过使用马拉缰绳的原始丈量方法,计算出基本农田约40000亩,其他沙边、河滩和盐碱地未计面积。根据教会方的要求,除预留3000亩农地仍租给各教堂维持用度外,其余土地全部分给农民耕种,每年按四六分成,农民向当地巴格缴纳地租。
磴口地区旗、县各自为政,一室二主的矛盾局面一直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最终还是苦了老百姓。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磴口人民才摆脱了西方洋教和封建王爷 的双重统治与剥削,真正获得了完全解放。
附:民国期间历任磴口县县长
吴奇峰:任职时间:1926年-1927年
于长东:任职时间:1927年-1929年
李振国:任职时间:1929年-1930年
陈学浩:任职时间:193l年-1933年
哈尔玉:任职时间:1934年-1936年
哈赓黼:任职时间:1936年-1937年
朱思义:任职时间:1937年-1939年
石生奇:任职时间:1939年3月-1939年8月
香生澡:任职时间:1939年9月-1940年5月
贺自正:任职时间:1940年5月-1941年1月
苏盛华:任职时间:1941年1月-1942年9月
邢焕章:任职时间:1942年9月-1945年11月
高中第:任职时间:1945年12月-1947年3月
茹振宗:任职时间:1947年4月-1949年4月
李开荣:任职时间:1949年5月-1949年10月
搜集整理:胡松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