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体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别样感受吗?请上车,让我带你走进鄂州民间艺术的“大观园”,保你耳目一新、留连忘返。

这里有情真意切、宛转悠扬的民歌民谣、民乐小调,还有龙灯狮舞、高跷腰鼓、采莲船、蚌壳精等民间舞蹈和武术杂技。梁子渔歌、樊湖硪歌、北门码头的搬运号子、茶馆的评书、鼓书、乡间艺人的玉连环、莲花落、渔鼓、皮影戏以及京、汉、楚等戏剧,都是人民群众心中的乡音乡情与乡恋。上世纪五十年代,鄂城县沙窝乡18岁的民间歌手周莲英就曾代表湖北省进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凭一曲民歌“摘黄瓜”惊艳四座,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玉连环因其声音悦耳动听而由古代的一种玉器现具,经两千余年的逐步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它是我市极具地方特色的一支民间文艺奇葩,屡获大奖。2007年,由我市创排的玉连环节目《告状》,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杯金奖。2012年再次创排,荣获湖北省廉政文艺汇演一等奖。不愧为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代表之一。

“田畈有锣鼓,街巷响丝弦”。这首民谣,高度概括了我市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民乐演奏“牌子锣”,在人民群众中喜闻乐见的普及程度,甚至还有杨喇叭塆、上屋锣村的地名。“牌子锣”声音洪亮,节奏鲜明,气氛热烈,喜庆祥和,每逢节日庆典、红白喜事,到处都能听到它高昂欢快的乐章。20世纪80年代《湖北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就将鄂州“牌子锣”曲目收录其中。1986年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分别以“千余名艺人活跃在山乡”为主题,报道了鄂州市太和民间班社夏塆“牌子锣”演奏的实况场景,反响强烈。2010年,鄂州“牌子锣”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我市新添了又一块靓丽的文化品牌。

欣赏了莺歌燕舞、群芳争艳的民间文艺,美仑美奂、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又举起双臂,向大家频频招手。湖北简称“鄂”的源头,三国文化之乡、古铜镜之乡、武昌鱼原产地……,数千年历史的滋润,孕育出一代代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和精益求精的工艺杰作。这里有畅销省内外的华容土布及印染技艺和深受广大妇女喜爱的挑花刺绣。还有西山街道塘角头的纸扎活马子,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的根雕、蛋雕、叶编草编,街头巷尾、摆摊卖艺的糖塑、面塑、泥塑等,这其中熊海春、李海文、王义才、汪厚应等优秀工匠,还在省市及全国的多项竞赛中斩获大奖。值得骄傲的是:燕矶嵩山的百节龙,鄂城泽林的旱龙舟,梁子沼山的穿花龙舟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的古铜镜复制工艺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北纬30度》等专题节目。

特别值得推介的是,我市麦杆画的传承、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范文杰和布贴画传承人、省级民间工艺大师李立志。范文杰麦杆画的获奖作品有30多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秋牧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赛“百花杯”及国际艺术博览会铜奖,《捕鱼图》和《水乡情韵》系列作品,分获湖北省二轻艺术创作二等奖和华中旅游博览会金奖。李立志的布贴画作品《哼哈二将》,获全国工艺“山花”杯银奖,《十二生肖》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大奖赛暨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另有十二项布贴画工艺品获得国家专利。

鄂州民间工艺的百宝箱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那就是城乡百姓最熟悉最钟爱的“雕花剪纸”。这项民间工艺历史久远、温馨吉祥,过去几乎家家必备、老少咸宜,还有专门身背花样箱的艺人送货上门。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这项传承千百年的民间工艺也与时俱进,成为城乡大众化的一种文艺活动内容,深受市民欢迎,涌现出黄云山、万水清、孟翠兰、曹小琴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工艺大师与大批的业余爱好者。2008年鄂州雕花剪纸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誉满全球。其剪纸作品和剪纸大师还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大赛与展览交流并屡获殊荣,成为我市的形象名片和对外友好的文化大使。

本文作者王义文,现年78岁,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鄂州市地名学会,鄂州市楹联学会会员等多家文艺社团成员。王义文长期从事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研究。2021年获得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义文"民间文艺守望者"荣誉称号,先后参与编辑《洋澜湖志》、《鄂城区地名志》、《吴山楚水话鄂城》、《鄂州市图书馆志》、《鄂州市姓氏文化专刊》等书刊。作品先后荣获鄂州市方言永久存档、鄂州市抗战七十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其作品收录于《三国文化研究论文集》、《观音阁》、《西山寻梅》、《八屋塆》、《精彩鄂州》、《鄂州市地名典故》、《鄂州市地名故事》、《导游鄂州》等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