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县的区划变迁
解放后,经请示宁夏政府批准,磴口县人民政府机关由老磴口迁到三盛公,同时,全县建立区乡人民政权。全县设立五个区,十八个乡:
一区设在磴口,辖三个乡。辖区南至二子店,东南隔河至王元地,西临大漠,东北至上江。
二区设在三盛公,辖三个乡。辖区东临黄河,西靠沙漠,北界北柳子,南至二十里柳子。
三区设在渡口,辖三个乡。辖区东至黄河,西接沙漠,北至南尖子,南至燕家圪旦。
四区设在补隆淖,辖四个乡。辖区东临黄河义祥永,南至南尖子,西至沙漠发盛礼西,北至乌拉河。
五区设在隆盛合,辖五个乡,辖区东至乌拉河,南面和西面接沙漠,北与米仓县(1954年改为杭锦后旗)召庙乡为界。
1954年,甘肃、宁夏合并,磴口县直属甘肃省阿拉善自治州,1956年,蒙古自治州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改州为巴彦淖尔盟。
1957年,全县实行撤区并乡,把原来的五个区、十八个乡改建为八个大乡:
一乡乡政府在老磴口,辖区即原一区。
二乡在三盛公,辖区为东、南临黄河,西接沙漠,北至黄土档子。
三乡设在渡口,辖区为西面沙漠,东、南临黄河,北至南尖子。
四乡设在补隆淖,辖区为东临黄河,西接沙漠,南至南尖子,北接小公地—带。
五乡设在协成,辖区东至乌拉河东的老胡店,南及流沙,北界乌拉河乔家湾,西连辛家圪旦。
六乡设在金堂庙,辖区为东至辛家圪旦、乌拉河,南接沙漠,北邻乌拉河,西界塔布宿亥村。
七乡设在隆盛合,辖区为东接乌拉河,北至乌渠,南连麻米图渠,西临沙漠。
八乡设在大生号(后移至同兴魁),辖区为东至上西闸,南接沙漠,西邻沙金套海前进二小队,北与下西闸沙湾连接。
1958年,巴彦淖尔盟与河套行政区合并,仍称巴彦淖尔盟,盟府设在磴口县巴彦高勒镇。磴口县隶属巴盟。辖区为两个人民公社。由补隆淖(四乡)以上至老磴口的一乡为幸福公社,协成以下,包括燎原、红光、合同、民新、黎明、西闸、公地等为红星公社。
1960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磴口县,设立巴彦高勒市(简称巴市),将磴口县北部的补隆淖以北地区和二十柳子以南地区划归阿拉善旗,河东王元地划归伊盟鄂托克旗,其余地区为巴彦高勒市。其辖区包括幸福公社全境,东临黄河,西接沙漠,南至乌达,北连协成的小公地。协成以下的红星公社划归阿左旗管辖。
1961年底,经巴盟公署报内蒙古自治区批准,把老磴口地区,上江以南全部划归阿左旗,把阿左旗管辖的两个牧区公社哈腾套海(巴音温都尔、巴音别立格、那龙布鲁格、敖龙布鲁格四个大队)和沙金套海公社(辖团结、前进、召滩、巴音乌拉四个大队),以及原磴口县的红星公社划给巴彦高勒市。
196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彦高勒市,恢复磴口县建置,以巴彦高勒市的行政区域为磴口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巴彦高勒镇,辖一镇九社,即巴彦高勒镇、曙光(后改为红卫公社)、渡口、坝楞、补隆淖、协成、四坝、公地、哈腾套海公社、沙金套海公社。
搜集整理:胡松柏
